丁安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招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招商银行(欧洲)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副会长,深圳先行示范区经济专家。
丁安华于2017年初调入招商银行任首席经济学家,创立招商银行研究院,在服务招商银行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公共政策建言献策。中国金融学会执行副会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吴晓灵对他这样评价:我们可以从丁安华先生的著作中看到他良好的学术素养、扎实的数据分析和敏锐的市场触觉,欣赏到他独立、客观而有深度的见解。喧嚣的尘世需要冷静的政策分析,这是经济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检察风云》:作为经济学家,您如何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中提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丁安华:在《规划建议》中,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表述上以定性的方式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关于2035年的远景目标,只有一句话蕴含定量的内容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除此之外,《规划建议》中没有提出其他诸如增长速度之类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即将达到世界银行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即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2535美元。202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10435美元,距离世界银行现行高收入国家门槛仅一步之遥。
《检察风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至此,“高质量”成为政府工作会议的高频词。您对这个提法有何见解?
丁安华:2021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再次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对经济形势的看法经常相左。通常,经济学家更关注宏观经济的实际增速,而企业家更关注价格变化带来的收入增长和盈利前景。这种差异,导致他们对经济的判断常常出现分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间出现的增速与发展质量的背离,有利于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什么是高质量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指出,在分析经济增长的时候,要把价格因素剔除,观察实际的增长水平,以消除“价格幻觉”或学术上的“货币幻觉”。所以,实际增长速度是依据不变价格计算的——将名义GDP进行价格平减。当这样的分析逻辑走到极致,就会产生另一种与“价格幻觉”刚好相反的“增长幻觉”,即孤立地关注实际增长速度,而忽视价格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体部门价格出现持续通缩的情况下,会造成实际增长的虚假繁荣;二是在实体部门价格出现回升的情况下,又会产生经济增长乏力的错觉。因此,一个高质量的经济增长速度,总是与合意的价格水平同时出现。
从微观角度而言,企业家和投资者关心的是收入与利润的增长,而收入和利润本身是名义值,包含极为丰富的价格信息,在现实中不能简单地将价格因素平减了之。
因此,宏观的“增长幻觉”与微观的“价格幻觉”都是方法论上的陷阱,需要避免。
《检察风云》:我国此前的人口政策,曾经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享受了双重的“人口红利”,而当下,又面临重大转折——低生育和老龄化,这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丁安華:随着1949年“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口逐渐老去,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出现了重大的转折性变化:2010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比开始掉头向下。低生育率叠加下降的死亡率与延长的预期寿命,使得我国的年龄结构迅速老化。根据目前的趋势,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于2035年前后超过20%,越过“超级老龄化”的分界线,随后,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新生儿的减少和老年人数量增多的结构性矛盾,具有深刻的经济学含义:第一,就业人口减少意味着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人口在缩减。第二,人口总量缩减,住宅需求下降。人口流失的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可能会永久性地失去复苏的机会。第三,即使看到养老行业的前景,随着雇佣保姆和护工成本的快速上升,一方面可能导致养老行业需求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可能出现老年人缺乏照料的情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以及预期寿命的延长,这一现象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也会比较痛苦。因此,我们要力争一个好的未来,关键在于及时激励生育,走出“低生育陷阱”。
《检察风云》:目前,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正助力大湾区民生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您认为该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提升跨境金融服务监管效率?
丁安华:运用监管科技手段,提升跨境金融服务监管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手段。首先,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可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建立统一的风险监测平台,实现对跨境洗钱、逃税、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信息和数据的实时共享,加强协作,提高跨境金融业务监管的效率和能力。其次,进一步提升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力,从海量跨境金融交易数据中,及时识别和处理复杂的跨境套利、洗钱、逃税、非法外汇业务等违规业务模式,提高违规风险识别的智能化水平。最后,借助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机器运算能力,提高跨境金融风险识别速度和精度。在大数据基础上,从宏观审慎的视角监测和管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不对具体额度设限,这样有利于更加系统地、步伐更大地进行跨境金融创新。
《检察风云》:2020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疫情防控的公共经济学带到了聚光灯下。疫情带来的经济成本主要有哪些?最优防疫政策是什么?
丁安华:疫病带来的经济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疫病损失:疾患需要入院治疗,重症患者甚至可能死亡,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二是防疫成本:大型流行性疾病暴发后,政府会采取各项防疫措施,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有别于人们所谈的会计成本。从经济成本看,疫病损失和防疫成本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防疫力度加大,能有效隔断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从而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代价是防疫成本相应地增加。所以,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成本收益分析,来决定最优的防疫政策。
理性公共决策的目标是使疫病的经济成本最小化,即将预期疫病损失与预期防疫成本之和最小化。
理论上,可以将被减少的疫病损失视做采取防疫措施得到的收益,并通过采取最优的防疫政策来最小化流行病对人群的影响。
采写:燕卿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