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融合培养路径研究*

2022-04-04 21:21:43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科思政融合

唐 洁 吴 兰

(广西民族大学 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让我国文科教育站在时代发展的高点上重新划定学科的边界和框架,也促使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转变新思路,迎来新发展。与其他文科相比,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宽口径、复合型学科,学科的交叉、人员的协同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培养路径探索与研究,培养大批契合时代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提升地方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地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新文科建设给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新要求

在新的技术逻辑、媒介生态和时代要求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媒体技术发展迭代快与地方高校转型慢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需求多与新闻传播毕业生融合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而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和推进,一方面会放大和凸显这种矛盾,另一方面也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方向和进路[1]。地方高校应立足于自身专业特性及当地传媒产业发展需求,以校内平台和校外媒体的协作培养为支撑,整合教学科研团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从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技术赋能、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规划,以适应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

广西民族大学多年的办学历程凝练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办学特色,在办学定位、生源构成、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基础及就业去向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包含传播学和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及新闻与传播1 个专业硕士点,遵循区域化、民族化的特色,致力于培养立足广西、辐射东盟的融合型、复合型传媒人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立足地区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各方资源,突出产出导向,优化课程、改革教法、强化实践,集教学、科研、实训、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于一体,建立服务区域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的升级。

二、新文科建设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

新文科是一个前瞻性的理念,需要将其置于学科发展、媒介演变、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解,其核心目标是把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内涵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打破传统文科思维定势,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创新”。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是贯穿新闻传播教学全过程的灵魂。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原则,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明德传理,从源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舆论导向、弘扬时代精神,在核心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扩大思政教育辐射面,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思政教育成效,于潜移默化中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二) 在培养方案中突出跨学科、本土化的融合特色

全媒体环境下,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界限愈加模糊,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呼声渐高。在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将融通性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制定符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特点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使不同学科课程之间有效互补、融合;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地方特色,着眼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传媒行业的实际需要,鼓励学生发挥传媒人的引领功能,通过镜头和文字打造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品牌,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广,服务基层、回馈家乡。

(三) 依托智慧教学平台,以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

科学技术对业界的影响使得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一直在寻求专业课程设置中“技”与“识”的平衡点,将技术内化到日常教学中尤为重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加强全媒体融合传播技能培养,以技术赋能满足行业高阶性的需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融媒体、“智能+技术”等打造智慧课堂,形成集学习、反思、进阶为一体的沉浸式学习场域,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和知识重塑能力,促进学生的内容生产能力与全媒体技能的融合。

(四)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平台融合的实践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校内实践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校内媒体及院内“第二课堂”纳入教学管理,沉浸式培养,任务式驱动,阶段式考核,以实践带动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部校共建计划”与地方媒体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共建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型师资体系、共建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来打造多平台融合的实践创新体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新文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融合培养的策略

(一)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

高校是传授知识的基地,也是育人的场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专业知识传达和思政教育映射,培养学生坚定的新闻传播从业志向和职业追求。

首先,贯彻“思政中育人,专业中成人”的教学理念。新闻传播专业应把培养知行合一的传媒人才作为教学实施的出发点与归宿,不仅要“育人”,更要让学生真正“成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典型性和接近性,从过去着重讲“是什么”,转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该怎么做”,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式引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素养、强化职业信念。例如,在新闻采写课程学习之前增设热门话题的“新闻三分钟”环节,根据教学主题的不同,教师同步开展时事辩论、新闻快报、热点评析等多种形式的课前导入活动,鼓励学生挖掘和宣扬社会中的健康情感和人性之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新闻传播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强、应用范围广、思政映射点多,故在教学设计中应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对问题的思考相结合,自然地融入“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导”。在传媒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围绕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失实新闻的典型案例,强化对学生伦理道德和媒介素养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生产理念,把合乎公众需求、维护公众利益、赢得公众认可作为从业的基本立场和重要原则,为打造具有社会同理心、时代洞察力的高素质新闻人才奠定基础。

最后,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拓展思政教育空间。新闻传播课程与时事热点结合紧密且蕴含丰富的社会现实,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能让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亲和力,更易获得学生的认同。课上,教师可通过图片、短视频、H5 等多种形式来增加思政教育案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拓展思政教学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班级微信群线上答疑,与时俱进、寓教于乐,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交往观。在课后录制思政教育小视频,发布在易班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观看学习,延展知识点,丰富思政教育的方式[2]。

(二) 交叉学科与地方特色融合

传媒业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能适应地方不同岗位需求的对口人才,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历史、条件与环境打造以地方特色为基础的跨学科交叉型课程体系,强化办学特色。

如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根据“新文科”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将“专业内大类”坚持到底,重新定义概论课的新内容,做细做实专业课,打造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超越现有学科的组合,将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营销学、艺术学、民族学等学科充分融合,突破原有“课程+课程”的简单叠加设置,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课程体系,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学校的地理优势,以及对东南亚国家民族研究已有的积淀,开设东盟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传播、中国对东盟的国家形象传播、国情与区情教育等民族特色课程,探索和研究在地方各类新闻、政策方针的传播特征、传播方式、传播效应等课题,对接中国—东盟发展对跨文化传媒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新增传播数据统计与分析、融媒体综合实训、数字营销,自媒体传播与运营、融合新闻学、大数据舆情监测等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强化培养学生的价值识别能力、新闻采写能力、编辑创新能力、图像处理能力、音视频摄制能力、形象传达能力、传播运营能力,实现内容生产与传播技能的融合,以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交融。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办学之本。该学院主动承担起广西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播使命,充分发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为讲述乡村振兴故事、推广乡村振兴成果输送可用之才。学院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到柳州、百色、梧州等地的融媒体中心实习、工作,对接各地市基层单位宣传队伍建设需要。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大走访及“三下乡”活动,结合专业优势,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宣传、旅游资源开发等形式,加大横县茉莉花产业、百色红色旅游、柳州螺蛳粉等地方特色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真正做到用知识回馈家乡,服务乡村振兴。

(三)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传媒人应确立蕴含互联网基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闻传播理念,在思想、认知及应用、实操等方面实现信息技术的渗透转型[3]。

智媒时代,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较难满足社会的需求,互联网思维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将“开放、协作、高效、分享”的互联网思维植入课堂、融入实践,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实现课堂知识讲授、课下能力强化、课后水平提升的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过程。预习阶段通过雨课堂、学习通、微助教等平台发布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精讲阶段利用微课、慕课、精品课等资源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将启发式、讨论式、参与传播式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理解;深化阶段以第二课堂实践平台为依托,建立“校园融媒体实训中心”,把新闻生产、新闻学习实践、校园文化传播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融合传播硬能力。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大数据、云新闻、VR/AR 等新技术开展教学,正视和反思传统新闻理念中的话语表述,激发学生观照现实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知和表达现实的能力。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多维混合式教学环境不仅包括线上线下的结合,更强调将课堂结构进行全新设计,将任务驱动式、情景模拟式、小组合作式、个人评价式等教学模式融入教学全过程。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和示范,修正问题,理顺新闻写作过程,突破学生怕写作的心理障碍。课堂外则鼓励学生进行短视频新闻拍摄、现场直播等形式,运营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平台,跟进行业热点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采写技能。在课后评价中,依托智慧教学平台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功能,采取专业知识考核与模块分类评价结合的方式。知识考核以课堂扫码快答的形式,学生自行检测,查缺补漏;教师可以查看分数,观测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动态调整。教学模块评价则根据过程表现及考查目标给学生进行有效评分,把累积的评分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部分,形成多层次、多梯度、个性化的知识评价体系。

(四) 校园框架与社会场景融合

开展新文科建设,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激发高校活力,让高校成为新文科建设的主力军[4]。2017 年起,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以部校共建为契机,深化高校与地方媒体合作交流,实施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教学机制。

通过部校共建模式,高校能搭建与时代及社会接轨的多样性实践教学平台,合理调配当地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师生到新闻一线锻炼和充实自己。打造专业结构合理、知识体系多元化的师资梯队,邀请在新闻采写、传播运营等领域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导师走进课堂,加强业界与学界的联系,在知识碰撞中完成教师能力进阶、优化发展路径、资源共享;开设由学院教师与业界导师共建的精品课程,根据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单元为学生授课,打通理论与实践、新闻教育与传媒一线之间的“门墙”,使课堂学习更有现场感,理论讲授更有方位感,为课程实践环节的全模拟化教学提供可行性。

除了充分利用校外媒体资源,学校还借鉴新闻媒体运作模式,突破原有的实践教学思维,鼓励师生接受新事物。在课后实践中,不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到基层去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新闻的敏锐度与洞察力,在真实场景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依托学院的融媒体教学中心及开设的融媒体实训课程,将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与传媒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试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班培养计划,从各专业抽调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建新闻采写、编辑创新、摄影与图片处理、音视频制作、网络传播等卓越团队,对接企业和学校的大型活动及传播项目,实现校园框架与社会场景的相互渗透,达到多方位教育、全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结语

对肩负地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重任的地方高校来说,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的升级是回应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广西民族大学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置于新文科建设视角下,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师生的协同合作,从专业教育转向能力重塑,从学科导向转向地区需求,从适应发展转向主动变革,切实培养契合地区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为高校探索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培养路径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文科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