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山多佛塔赏析

2022-04-04 12:33杨荣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建筑山东文物

杨荣华

摘 要:山东省平阴县翠屏山的多佛塔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明嘉靖元年(1522)当地信众捐资重建。清初开始,翠屏山上逐渐兴建了玉皇阁、八仙阁、钟楼、书斋、蓬莱观等道教建筑,出现了佛道长期共处的局面。多佛塔等建筑均就地取材,用当地石材等建成,极具地方色彩,是研究唐代以后佛教在山东地区的发展传播以及三教合一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研究明代佛塔建造技术、材料和工艺的重要典范。

关键词:多佛塔;古建筑;文物;山东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07

平阴翠屏山多佛塔(图1)属古建筑类文物,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王桥村西翠屏山上(图2)。主体建筑为多佛塔,其他辅助建筑有八仙阁、石桥、钟楼、玉皇阁、书斋。1974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3)。

翠屏山多佛塔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原名多宝佛塔,建成年代早于宝峰寺,后年久倾圮,明嘉靖元年(1522)当地信众捐资重建。重建后的多佛塔为密檐式石塔,平面八角形,共十三级,通高18.55米,本地青石砌筑。主要由塔基、塔身、塔刹、碑刻和佛龛造像等几部分构成。多佛塔基础置于山顶岩石之上,一层基座系1980年維修时用毛石垒砌,用以加固稳定塔体。塔身共十三级,第一层高3.3米,向上各层塔身层层收分,直径随高度增高逐渐减小。每层皆有腰檐,叠涩挑出两层石板,出檐小,构造简单。塔身各层八面多数辟佛龛,佛龛多数为壸门式样,少数为仿木构建筑式样,龛内雕刻垂花柱。多佛塔原有石雕造像104尊,置于各层各面佛龛内,塔身一层下部四龛佛像分别辟于东、西、南、北四面塔壁,各龛内供奉石雕佛像1尊(图4)。石雕佛像造型优美,雕刻工艺高超,衣饰浮雕简洁,莲花底座下深浮雕力士和猢狲、麒麟、狮子等佛家瑞兽,两边圆雕竹节角柱,角柱上部雕饰龙头,根部雕饰莲座。龛内佛像多数结跏趺坐,少数半结跏趺坐或站立,佛像背后雕凿浅浮雕同心圆或对称形头光或背光。大多数造像端坐于莲座之上,部分莲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其余莲座为单层仰莲或平座,雕凿简单。佛像头部施肉髻螺发,有的戴高冠或三叶冠,佛像面相丰腴,双耳垂肩,眉宇间施白毫,神态静穆端详。佛像甲衣和绊甲丝绦写实生动,披帛绕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塔顶反叠涩收分,三层结顶,其上置放铸铁宝瓶塔刹。塔刹高1.8米,刹座铸有覆莲纹饰,上部为宝瓶,分三级紧扣相连,外形似喇嘛塔。宝瓶上铸文清晰,字字可辨,系当时著名金火匠杜文剑、杜思温于嘉靖六年(1527)三月铸造。

玉皇阁(图5)坐北朝南,位于多佛塔东北侧,为墩台式阁楼建筑,是宝峰院建筑群主轴线上的正殿。玉皇阁分为二层,一层由墩台、后殿和石蹬道组成,二层为硬山式带前廊平顶石阁楼。墩台设券廊门道,门道直通后殿。一层后殿供奉太上老君,二层阁楼内供奉玉皇大帝。墩台为砖石构造,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通面阔11.28米,通进深10米,高4米。墩台四面设券门,券门内东西券廊和南北门道呈“十”字形相交。券廊和门道用青砖圆形拱券结顶,正面入口方砖券脸上方镶嵌篆刻“玉皇阁”的石匾额,后殿为平顶石房屋,通面阔11.28米,通进深4.4米,高4.7米。后殿屋面用排柱式梁架置于承重墙上,后檐廊步有柱础遗存。屋面南高北低,坡面利于排水。檩条以上屋面基层为木椽和苇箔,其上为石板,再上为屋面。由地面至二层的楼梯为室外石蹬道,设在玉皇阁南入口的东侧,为直角楼梯,外侧设阶梯状石墙作为护墙。二层阁楼为硬山带前廊式石砌平顶房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5.42米,通进深3.77米,通高7.23米,建筑面积33.38平方米。阁楼位于一层拱券通道的正上方,前廊左右廊心墙各设券门。前廊为单坡屋面,延伸至阁楼屋檐下。阁楼为平顶屋面,屋面形制及工艺做法与八仙阁相同。平屋顶四周砌道士帽形状垛口墙,南、北面设三垛口,东、西面设两垛口,交角处垛口顶部以叠涩收结。前墙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直棂窗,门窗框、门槛均为石构件拼装而成,做工细致。梁架、木装修做红色油饰。

八仙阁坐北朝南,位于多佛塔东侧,是进入宝峰院的正门,为宝峰院建筑群主轴线前端的主体建筑,主祀道教王母娘娘和八仙。八仙阁为墩台式门楼建筑,由墩台、阁楼和石蹬道三部分组成。墩台用毛石、料石砌筑而成,中间辟半圆形拱券过道,过道前部设板门,设门券上方镶嵌石匾额,镌刻“宝峰院”三字。墩台基座平面成长方形。蹬道位于墩台西侧,16步台阶至二层平台,前面设女儿墙围护。二层为平顶石房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5.42米,通进深3.77米,通高7.23米,建筑面积33.38平方米。屋面周圈砌石垛口墙,整体形状如冠,当地俗称“道士帽”。阁楼四面由墙体承重,墙内无柱。屋面排柱式梁架,瓜柱短小,屋面中部起拱。檩条以上屋面基层为木椽和苇箔,其上为一层薄石板,再上为屋面。阁楼前墙明间辟门,安装板门。次间安装透雕方孔石窗。东西山墙墙面彩绘八仙壁画。

钟楼(图6)坐东向西,位于宝峰院建筑群主轴线东侧,与八仙阁仅一米之隔。钟楼为硬山式起脊石砌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正中各开辟券门,门券外表用三块弧形券脸石拼合而成,表面雕凿浅席纹图案,内侧设置条石过梁。门券形制与多佛塔一层佛龛相似。正面(西面)门券上方镶嵌石碑,题刻已模糊不清。屋顶两面坡用四整块条形石板铺成,正脊为整块条石,两端雕鸱尾形状正吻。

石桥位于八仙阁之南,石桥正对八仙阁券门,为毛石砌筑。石桥桥面宽约2.5米,池壁厚0.6米。石砌券拱桥洞宽0.9米,矢高29厘米,桥面距池底约1.7米。

书斋(图7)与多佛塔相对,坐东朝西,位于玉皇阁的东南侧,为硬山式平顶石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9.3米,通进深4.7米,檐口高3.7米。明间辟门,安装板门。次间设直棂窗,带支摘雨棚。门窗石过梁表面纹理为浅席纹装饰。墙体为料石墙。平顶屋面无“道士帽”垛口墙。gzslib202204051233

翠屏山多佛塔的建造对唐代佛教在山东地区的发展传播意义重大。翠屏山多佛塔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全国四大名刹之首灵岩寺当时的敕赐住持了慈高僧前来主持了立塔奠基礼。峰西山下的宝峰寺始建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山后有两处唐天宝年间的石刻造像。这说明在唐代,佛教在翠屏山一带已很有影响。从地理位置上看,翠屏山在济南灵岩寺与东平白佛山之间,是当时佛教以济南为中心向外发展的中间环节,对研究唐代山东地区佛教发展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翠屏山多佛塔是中国古代社会“三教合流”的一例明证。自清初开始,翠屏山上逐渐兴建了玉皇阁、八仙阁、蓬莱观等道教建筑,出现了佛道长期共处的局面,得到了当地百姓、商贾、文人以及官方的尊崇和拥护。翠屏山多佛塔是宋、元以来“三教合流”在民间发展延续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佛教与本土宗教及民间信仰相互融合包容的重要依据。

多佛塔的重修是明代佛塔建造技术、材料和工艺的时代典范。翠屏山多佛塔为仿宋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石塔,现塔为明嘉靖年间遗存,外形粗犷朴素。在山东省境内,这种类型的明代石塔已是孤例。整座石塔就地取材,用料石、片石和毛石砌成,技艺高超,是研究明代古塔造型特征和石作技术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多佛塔古建筑群的建造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选址因地制宜的建筑意向。多佛塔所在的宝峰院,在山顶狭窄的空间内随山就势布置建筑,中轴线上有八仙阁、玉皇阁、老君堂等主体建筑,轴线以东配以书房、钟楼等次要建筑,主次分明。多佛塔虽偏据西南一隅,但以其高大的体量和造型,占据全院的主导地位。八仙阁前,方寸之间布置小桥、水池和灵官殿,空间狭小并不拥堵,反而使建筑群构成齐全、疏密有度、恰到好处。类似这样保存完整的山地寺庙建筑群在山东境内已不多见。另外,宝峰院内的各建筑也是就地取材,用料石砌筑,平顶屋面用白灰反复拍打而成,是自清代以来平阴民间建筑技术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宝峰院是现存山地寺庙建筑的典范,对研究山东境内山地寺庙建筑的特点和石作平顶建筑工艺技術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多佛塔造型朴实厚重,曲线圆和。各佛龛造像神态各异,虽不及隋唐造像生动,但做工细致,其世俗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的石雕工艺水平,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民俗性。玉皇阁等建筑全部为石构建筑,其门口、窗洞等部位石构件均予以加工并用图案装饰,与主体料石或毛石形成鲜明对比。在平顶屋面周圈设置道士帽形式的女儿墙,从形象上打破了石构建筑的厚重,烘托了道教建筑的空灵意境。

翠屏山上现存多幢碑刻,它们不仅记录了佛道文化在翠屏山的融合发展,记载了寺院、佛塔、楼阁等建筑的历史变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建筑施工记录,还保留了多篇歌颂翠屏山优美风光的佛碣谶语。

翠屏山环境优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多佛塔、玉皇阁等建筑是游客参观的主要内容。它们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信息,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启迪着每一个游客的心灵,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古建筑山东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