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转轨浅析

2022-04-04 19:10尹超
西部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俄罗斯

摘要: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政府强制推行的休克疗法引发了国民经济的长期动荡与全面衰退,民生凋敝,国力大减,整个俄罗斯社会陷入了长期混乱与普遍绝望。休克疗法措施的自由化、私有化、稳定化使其具有破坏性和治愈性的双重属性。为防止苏共东山再起而进行的以休克疗法为代表的激进转轨改革,无法有效地解决俄罗斯积重难返、错综复杂的经济危机。但激进的休克疗法也摧毁了旧有的苏联模式,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

关键词:俄罗斯;休克疗法;激进改革;经济转轨

中图分类号:K512;F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6-0062-04

一、负重前行的俄罗斯

(一)苏联模式的积重难返

1991年12月25日,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终结。然而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和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所遗留的严重畸形的军事化经济体系尾大不掉,持续吞噬着新生的俄罗斯联邦的经济活力。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年度财政预算中用于军事工业的财政预算占苏联GDP的10%以上,而军事工业对苏联GDP的贡献则高达30%,在整个苏联工业体系中,军事工业及其相关企业的比例高达60%。1990年,在苏联经济体系中,国有经济的占比高达92%,而在第二产业工业中,国有经济的占比则高达99%。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在经济体系中挤占了大量的资源,对轻工业与农业造成了严重的挤压。食品与日用消费品长期的、结构性的短缺,严重降低了苏联人的生活水平,成为当时苏联激化社会矛盾的主因之一。

苏联政府对经济高度垄断,扭曲了正常的商品货币关系,造成了极度僵化的政府主导价格机制。1950年,一个面包售价12戈比,而到了1990年,一个面包的售价仍为12戈比。极度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扼杀了苏联经济的活力。

(二)苏联解体:经济体系的崩溃

苏联解体分裂出了15个主权国家,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的苏联“家产”,然而苏联时期25%—44%的军事工业、石油产业、机器制造业为其他14个原加盟共和国所有。苏联的一体化国民经济体系被硬生生地分割成15块,原有工业生产体系的产业链完全断裂,分散在14个加盟共和国的原材料产地与商品市场被阻隔在俄罗斯国境之外。

苏联高度军事化经济体系所生产的重工业商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比极低,几无国际竞争力可言。商品的销售几乎全部系于斯大林时期运用强硬行政手段与14个原加盟共和国建立的人为的经济联系。随着苏联解体,这些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经贸联系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使得俄罗斯的经济体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同时崩溃使得俄罗斯经济短期内出现大规模混乱。

(三)东欧剧变:对外贸易的割裂

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以及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贸易占苏联对外贸易的70%以上。1989年,东欧剧变,原属东欧以及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倒向资本主义阵营。1991年6月,苏联主导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正式解散。原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以及中欧国家转而与美国和西德进行国际贸易。俄罗斯一夜之间失去了重工业商品的海外市场与轻工业商品的进口来源。

最大海外市场的丧失,加剧了俄罗斯重工业产能过剩,大量的重工业商品堆积在仓库,销售无门。大量国有企业重度亏损,不得不依靠政府的巨额补贴,这大大加重了俄罗斯原本就债台高筑的财政负担。

主要进口来源的掐断,使得俄罗斯国内轻工业日用消费品更为短缺,物价飞涨,黑市横行。俄罗斯人已经习惯了清晨一大早起来,在商店和超市外排起长长的队伍,经历漫长的等待,购买限量的日常商品,售罄是常有的事。俄罗斯人对于日用消费品长期短缺的普遍不满由来已久,汹涌的民意考问着新生的俄罗斯政权,成为1990年代初俄罗斯经济改革中最棘手的难题。

二、改革路径的选择:渐进或激进

(一)苏联解体:渐进改革的失败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代领导人,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他们的实践證明了在苏联经济模式中进行敲敲打打的渐进式改革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必须进行推倒重来式的激进转轨改革,这样或许能为俄罗斯的国民经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保守派的渐进改革不断失败下,以素有俄罗斯第一强人之称的叶利钦为首,在苏联政府内部形成了主张激进改革的民主派。民主派在苏联政府内部不断扩张势力,并于1990年代初在苏联政府内部占了上风。1991年8月19日的“八一九”事件①是支持渐进改革的保守派为维护苏联宪法的最后一次联合行动。政变被挫败之后,保守派从此一蹶不振。自此,俄罗斯的政治进程被以叶利钦为首的主张激进改革的民主派所左右。

(二)激进改革:叶利钦的政治目的

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对于新生的俄罗斯政权的转轨改革充满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当时,主要西方大国和由他们控制的国际金融组织(如IMF等),以巨额外援为诱饵,要求苏联及其继承国采纳他们的建议,实行‘休克疗法,建立自由市场制度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1]叶利钦访美之后,得到了西方支持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激进改革的承诺,对西方援助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坚定了他进行激进改革的决心。

叶利钦的优先政治考量是消灭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铲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防苏联共产党重新掌权。用叶利钦的话来说,俄罗斯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经济自由化和国有资产无偿私有化来彻底摧毁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

叶利钦聘请了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出任总统首席经济顾问,并破格提拔了年仅35岁的俄罗斯政府内部青年改革派的领军人物盖达尔出任俄罗斯副总理。1992年初,俄罗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休克疗法。

三、休克疗法的措施及后果

(一)自由化gzslib202204041910

自由化即物价、对外贸易、外汇市场的全面放开,将政府的干预降到最低,完全交由市场决定。“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是以价格改革为先导的,其重要特点是一次性放开物价。把价格从各种形式的计划管制当中解放出来被认为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奠基石,所以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全面的价格自由化。”[2]萨克斯与盖达尔认为,市场天然具有调节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政府不应该运用行政手段人为地限制市场价格。对于市场经济活动,政府最好完全置身事外。

1992年1月2日,俄罗斯政府宣布解除价格管制,俄罗斯80%的生产资料和90%的日常消费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解除外汇管制,法定货币卢布与50个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外汇市场实行浮动汇率制;解除对外贸易管制,凡是在俄罗斯境内注册的企业可自由对外贸易。

在经济危机期间放开物价无疑是灾难的决策,俄罗斯日用消费品的短缺是结构性的,并不会因为市场供求关系中价格的突然提高而增加供给。“在价格自由化实施的第一年,即1992年,全年的通胀率高达2510%。老百姓存款贬值所受到的损失超过5000亿卢布。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倒退了20年。”[3]居民储蓄被洗劫一空,俄罗斯人的生活陷入悲惨的境地。

(二)私有化

私有化即国有企业私有化。

1.小型国有企业

小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将以有价证券(债券)的形式免费发放到俄罗斯公民的手中。每张债券的面值是10000卢布,等价于10000美元,市场购买力为一辆私家车。盖达尔是希望通过急行军式的激进改革,让俄罗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从而激发俄罗斯经济的活力。这种近乎异想天开的改革措施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实践中却是灾难性的。盖达尔无法掌控真实的市场,其与他的理论存在巨大的差异。

俄罗斯人已经有长达70年的时间没有接触过市场经济,对商品、货币十分陌生,更何况是债券这种闻所未闻的金融产品。而俄罗斯寡头所控制的国内媒体与西方所控制的国外媒体借苏联解体、经济混乱、卢布贬值之机,刻意煽动恐慌,造成俄罗斯人争先恐后地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抛售手中的债券。其结果是,预想中的庞大的中产阶级没有出现,大量的俄罗斯人滑落到社会的底层,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越来越大。

2.大中型国有企业

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股份通过拍卖的形式私有化,然后通过拍卖筹集资金注入企业以焕发其活力。同样,这一改革措施也只在理论上是正确的。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俄罗斯政府的腐败立刻失去了控制。1992年12月9日,布尔什维克糖果饼干厂的拍卖拉开了官商勾结的俄罗斯世纪大拍卖的序幕。据统计,俄罗斯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市值估算约1万亿美元,官方拍卖所得却仅仅只有72亿美元。

在这场世纪大拍卖中控制了俄罗斯经济命脉的七大金融寡头,成了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一大奇观,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别列佐夫斯基为首的七大金融寡头左右着克里姆林宫的决策,严重阻碍了俄罗斯的改革进程。

(三)稳定化

所谓稳定化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双紧缩。

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银行基准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贷款限额管理。通过减少流通领域的货币总量,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平抑物价,改善民生。紧缩的财政政策:对所有商品征收28%的增值税,对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提高税率、开征新税,增加财政收入;取消苏联时期对国有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削减基建投资、军费、行政费用,减少财政支出;开源节流,力争财政收支平衡。

休克疗法,顾名思义,是将经济先休克,再治愈。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双紧缩,让俄罗斯的经济陷入病态的休克,来达到抑制恶性的通货膨胀、减少巨额财政赤字的目的,然后再通过注入资金的方式激活被休克的经济。

休克疗法此前在波兰的实践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然而,俄罗斯的国情却与之截然不同。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波兰对于西方来说,是一个可以拉拢的盟友,而俄罗斯却是危险的敌人。1989年9月,当杰弗里·萨克斯为波兰政府向西方申请10亿美元的贷款时,美国国会从申请到批准仅仅耗时8个小时,而当杰弗里·萨克斯为俄罗斯政府向西方提出一模一样的贷款申请时(240亿美元的贷款以及60亿美元的卢布稳定基金),美国政府却明确地说:“不”,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在“休克”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危机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

四、休克疗法的两重性

(一)休克疗法的破坏性

休克疗法是俄罗斯经济领域的切尔诺贝利②。“俄罗斯从1989年至1998年的十年时间里,历经了国家解体、政权更替、社会动荡、经济坍缩,俄罗斯上世纪末期的经济危机堪称人类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独一无二的大国危机。”[4]

据俄罗斯国民经济科学院的统计,以1900年为基数,1999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锐减56%,工业产值暴跌60%,农业产值暴跌50%。1992—1999年,俄罗斯人实际收入下降了55%,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俄罗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化。直到2008年,俄罗斯的GDP才勉强达到1989年的水平。

正如俄羅斯总统普京所说:“现在国家的忍耐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竭的边缘。社会简直要崩溃,即从经济上、政治上、心理上和精神上崩溃。”[5]

(二)休克疗法的治愈性

在经济领域,据俄罗斯联邦政府统计,“截止到1996年底,实现私有化的企业共12.46万家,占私有化初国有企业总数的60%;在产出上,非国有经济成分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其中私有经济成分占28%。”[6]客观上,休克疗法打破了困扰苏联经济数十年之久的斯大林模式,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活力。

在政治领域,叶利钦进行经济改革的政治目的达到了,新生的俄罗斯从以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转轨为以私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gzslib202204041910

结语

20世纪90年代,新生的俄罗斯联邦先天就带有苏联模式的痼疾,加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导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产业链被分割,市场的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时崩溃,无可避免地爆发了致命的经济危机。为应对危机,防止苏共东山再起,而轻率进行的以休克疗法为代表的激进的转轨改革,无法有效地解决俄罗斯积重难返、错综复杂的经济危机。加之在推行的过程中,俄罗斯政府内部以官商勾结为特征的腐败,西方的敌对与欺骗,最终使俄罗斯的经济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但也应该看到,激进的休克疗法摧毁了旧有的苏联模式,俄罗斯社会完成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注释:

①“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指1991年8月19日—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一次政变。起因是苏联中央政府以亚纳耶夫为首的传统派希望废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并挽救即将走向解体的苏联。政变领导人是由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领导人克留奇科夫等党内强硬派组成。他们认识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激进,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将过多的权力给众加盟共和国,导致中央权力过小,易于失控。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拒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抗议亚纳耶夫等人发起的行动。8月20日,莫斯科实行宵禁。8月21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苏联内阁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执行总统的指示。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并恢复了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总统权力,此次事件大大削弱了苏联共产党的力量,宣告了挽救苏联企图的彻底失败,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想要使苏联至少在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

②切尔诺贝利:一般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乌克兰语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я катастрофа)或简称“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件发生在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堆事故。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第二例是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普里皮亚季城因此被废弃。

参考文献:

[1]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与转型性经济危机[J].俄罗斯研究,2003(3).

[2]高艳娟.浅析俄罗斯“休克疗法”[J].西伯利亚研究,2004(6).

[3]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周维第.俄罗斯休克疗法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J].学术界,2009(2).

[5]弗拉基米爾·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N].独立报,1999-12-30.

[6]许新.俄罗斯经济形势前景分析——简评俄罗斯1997—2000年经济发展中期纲要[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1997(5).

作者简介:尹超(1993—),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单位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方向为美国史。

猜你喜欢
俄罗斯
在俄罗斯感受“五一节”
俄罗斯猫展
战机在叙被击落惹恼俄罗斯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2012——俄罗斯别无选择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墙怎么倒了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