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的独特魅力

2022-04-04 18:54王乐铁铮
绿色中国·B 2022年2期
关键词:花材花器插花

王乐 铁铮

传统插花是中国花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传统插花中,既可以看到在插花创作时所运用的技巧和知识,也可以看到插花者的求真向善和爱美的审美情趣,更可以领会到传统插花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表达。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成为现代社会亟需汲取的精神营养。这些精神财富透过传统插花传承历史积淀下来的古籍实物,彰显着传统插花独特的文化魅力。

插花理念:求真 向善 爱美

纵观传统插花发展史,人们对插花的制作、欣赏、使用与表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插花群体中,所侧重的方向并不一致。但归其为一来说,插花的理念就是审美和提高自性修养,可以概括为:求真、向善和爱美。求真即提高自身品质,修养心性,向善即表达自身美好的感情和愿望,爱美即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审美活动。从单一的视觉审美愉悦,到多感官参与式的审美活动,再到理念花形式的托物言志,对不同的插花理念的认识和把握,是传承传统插花的关键。

其一,作为日常生活审美的插花。人天性上就对自然美有喜爱之情,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在应季鲜花绽放之时,采集或购买含苞待放的新鲜花枝,修剪并放置在室内,用来装饰环境和愉悦心情。人皆有爱美之心,“爱花以其气香色美”1,鲜花的色彩、线条、气味等是使之成为插花者审美对象的直接原因,在中医药领域,鲜花还有芳香祛秽的药用价值。将自然植物引入家庭这个社会单元中,不仅能够愉悦心情,心理上也能够缓解社会焦虑。

其二,作为参与式审美活动的插花。参与式的插花指的是注重每次插花的全过程,首先从插花前的环境布置开始,主要考虑环境中的光线、温度等。其次是对花材、花器、工具的选择,插花者都需要进行认真考量。再次是赏花,通过充分调动各个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在插花过程中用双手去仔细感触,这就和插花历史中出现的画赏、琴赏、香赏、茶赏和酒赏相联系起来。花材多取用应季的鲜花和枝叶,如春折桃花、夏采荷花、秋收菊花、冬取梅花。花器在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选用规则,比如冬春季节用瓷器、竹器为宜,夏秋季节则多用铜器。从唐代罗虬的《花九锡》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当时文人的艺术化生活。在插花和赏花的同时,搭配挂画、品茗、焚香来修养心性。

其三,作为情志表达的插花。可以将这种理念的插花分为,寄托情感的插花和托物言志的插花。其中寄托情感的插花,又可以分为寄情于物和礼佛仪式的插花。《诗经》中的“士与女,方秉蕳兮。…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2,表现了年轻男女借用兰花和芍药寄托对彼此的爱慕之情。礼佛时的佛前供花,用莲叶、莲花、莲蓬三枝进行插花,体现的是佛教教义中的三世,即前世、今世和来世,表达的是佛教信徒对来世美好生活的希冀。无论是民间生活的情感表达还是佛前供花的虔诚礼佛,都借插花展现了插花者的美好感情和意愿的表达。除了寄托感情之外,插花还是古代文人托物言志的方式之一。莲花高洁清雅,是众多插花作品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花材,文人们常常借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品质,以周敦颐的《爱莲说》最为经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在欣赏莲花美的同时,歌颂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赏花者的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隐喻赏花者本身具有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此时,求真、向善、爱美的理念共存。

插花技艺:器以载道

传统插花的传承,对插花理念的认识和把握是贯穿插花全过程的需要,但在实际插花实践中,往往不能直接的将理念表达出来。这就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学习传统插花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的将传承落到实处。

如果把传统插花的理念比作插花的“道”,那么插花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可以称之为“器”。道,需要主体自身的心性修养加上在插花历练中体悟其中的真善美;器,可以经过勤勉苦练来掌握其中的优劣。器以载道,正是将插花的知识与技能落实于插花实践,才能将传统插花的道显现出来,落地开花,才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插花,在客观上推动传统插花的传承。

首先,花材的选择是表达插花者审美立场和表现作品内涵的关键。正如袁中郎在《瓶史》中所言“取花如取友”4,恰当的场景中选择和搭配合适的鲜花,才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有时因为花材的限制,也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布景达到合适的表现。如果没有鲜花可以用来插花,“宁贮竹柏数枝以充之”,将鲜竹嫩叶与青翠松柏搭配,甚至单取其一也可以进行插花。在传统插花中,已经有不少著作来论述花材,人们往往对花材划分类别,甚至对它们进行等级排序,称作王后妃嫔。张谦德参考了张翊的《花经》,借用古代官制等级,将花材分为九品九命。九品中一品为大,九命中九命为上,一品九命者,是为极佳。在《瓶花谱》中,一品九命的花材有“兰,牡丹,梅,腊梅,各色细叶菊,水仙,滇茶,瑞香,菖阳”5。袁中郎则划分的更为详细,他認为梅中“以重叶、绿萼、玉蝶、百叶缃梅为上”,“莲花碧台锦边为上”6等等。

其次,花器的选择不仅要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且要参考插花的场景,更要和花材相搭。自古以来,花器的材质就有铜、瓷、竹等,器型也有大有小,不同材质的花器和不同色彩的花材搭配,就有多种多样的作品创作和艺术效果。虽然有很多种选择,但是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季节时间上来看,“春冬用铜,秋夏用磁(瓷)”7,用铜器不仅因为其“入土年久,受土气深”8,可以使插花“花色鲜明如枝头”,而且因为铜器稳重大气,比如尊、罍、觚等,古人用来盛放美酒,用来插花也是相得益彰,袁中郎甚至将觚比作“花之金屋”。在选用瓷器当做花器时,不仅要考虑它的大小,比如书房宜小,厅堂宜大,更重要的是器型,“窑器如纸槌、鹅颈…皆须形制短小者”,做工精致的小巧瓷器是清宫的佳品,不然“与家堂香火何异,虽旧亦俗”。所以在文人插花中,对花器的选择就有“贵磁(瓷)铜,贱金银”9的说法,讲究的是简朴典雅,而不是华丽高贵。gzslib202204041854

再次,关于插花时所用到的工具和技巧也是完成插花作品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花九锡中就有“金错刀”和“甘泉”之说,虽然花九锡主要强调的是插花的仪式感,但其也包含了对插花修剪工具和插花水质的选择倾向。占景盘的出现使插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盘底竖管起到了很好的稳定花枝的作用。占景盘的形制在后来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不仅满足稳固花枝的目的,而且在外观上添加了许多花卉元素。

例如,2014年在陕西铜川出土的北宋年间的青釉刻花花插,正是在占景盘的基础上演化而来。这件青釉刻花花插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是指在花插的内壁贴有六组呈“∞”型的小瓷筒,内部是指在此花插的底部有半球形的插花座,中空腔,虽然其顶部已经残缺,但还可以看到六个壶门型插孔,孔下有花边,可以想象其莲蓬状的完整造型。除了占景盘之外,清代的剑山和撒的发明也成为了插花常备的工具。

最后,插花的技巧和禁忌不仅关乎插花作品,更关乎插花的意义。插花伊始,采花折枝的主要原则便是“择其半开者”,这样才会让插花作品的花色维持的更久,同时,花枝的选择需要参差有度,不能整齐划一,“直枝蓬头花朵”。不同种类的花枝,在折枝后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也可以使插花保持新鲜更加持久绽放。梅花的花枝“宜火烧折处,固渗以泥”;荷花的花枝,“宜乱发缠根,取泥封窍”;海棠的花枝,“薄荷嫩叶包根入水”等等。在《瓶花谱》中,插花的禁忌有六条,一是对水质的选择,忌用井水;二忌长时间不换水 ;三忌污浊的手触摸 ;四忌小动物的破坏;五忌煤油灯盏的烟熏;六忌空气不流通10。插花应该顺应自然一气呵成,平静谦卑的心态是插花最重要的技巧,从始至终保持谦卑真诚之心,是插花的需要,也是赏花修养心性的不二法门。

插花精神文化:物我与共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这些流传下来的浩瀚的文化遗产无一不受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思想的影响,传统插花也是在儒、释、道等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其一,“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11,是儒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插花成为这种生态观的实践形式之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2,早在原始儒家那里就强调了人可以发挥主动性,将自然中的生生不息彰显出来,“天地之大德曰生”13,天地的广惠恩泽就在于让万物生生不息,人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在与自然万物相处过程中,尊重每一种生物的个性并保护使其不受偏视,是儒家自我完成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体现。天、地、人互相贯通,人在万物平等的价值观念下体察存在的一切事物,并通过付诸实践实现人生的价值。儒家的“仁”,是人成为人的根本。广义的仁,便是天地人的互相贯通,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为仁由己”14,个体之间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每个人对于仁的理解和实践不同,所以对事物的态度以及和事物产生的关系就不同。首先,儒家的仁表现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是对人与人之间的要求。其次,“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6,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阐述,将仁推己及人是“仁民”,将仁推及万物是“爱物”。由最开始的爱亲人到爱众人、爱人类,再到爱万物、爱花鸟鱼虫自然万物。插花就是对植物的喜爱,通过插花来体悟人与天地万物的联通,通过插花来体悟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最终提高自身精神境界,达到超越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之境。

其二,“一花一世界”17是对佛理中顿悟说的概述,意为从任何一个事物中都可以窥见世间本真道理,用一朵花也可以感悟世界的缘起性空。传统插花深受佛教的佛前供花影响,自两汉时期开始,就使得插花从宫廷专属活动开始逐渐扩大到民间百姓之间。佛前供花作为佛教弟子诚挚礼佛的心灵寄托,同时无形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参禅的途径。五颜六色的鲜花正如色彩缤纷的世界,有含苞待放,也有鲜艳欲滴,更有零落成泥。佛教修行心性,从日常生活中反观自我的内心世界,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自我内心在现实世界的呈现,种种不好的现象便是需要去破除的执念,将自我从观念的狭隘中解脱出来,直至将生死看透放下一切,自我的心境得以改善,有限的生命中将获得无限的智慧。在插花、观花中观万物变化,在变化中看清世界的表象,从而破除人对俗世的执著,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顿悟。“菩提本无树”,是对表象的破除,“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18是对本体的自我认识。在佛前供花中参悟生命的全过程,不再因生命的来去匆匆而感到惶恐,从一花中以小看大,将事物的万千表象和变化分解开来,形成内在的自觉的意识,最终在一个无限和谐的实在中,世界又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本体,本体和表象互相融合而没有妨碍,事事圆融。

其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9,是庄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概括,自我与天地交融,万物与自我共生。插花伊始,其目的只是纯粹的进行大众审美,后来逐渐形成了理念花的插花形式,在审美的同时进行对自我内心精神境界的提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0,万千世界的种种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一个根系,可以成长发芽,开花结果,得到许多的枝叶和花朵果实,然而它的源头仅仅是一。那么如何能体悟或把握道?道究竟是什么?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了以道观物,即天地万物与我共生。同时也提到了以心观道,人与人看待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意识去对待,或者说是用不同的知识去面对。“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21,庄子给了认识道的方向,那就是放弃自己已有的知识以及最容易产生的情绪,不带任何主观的东西,在对象最为自然的状态下用直觉的方式去体察道的存在,谓之“道法自然”22。具体来说,就是老子主张的“涤除玄览”23,涤除即将所有的私欲杂念清除,玄览即凝心静观。插花为以心观道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路径。在插花观花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自然万物存在的真实,进而产生天地与我并生的共鸣,又可以通过凝神静气的观察,使自我的内心得以平静,放下已有的知识偏见和喜怒哀乐,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烦惱忧虑,在俯瞰天地的精神状态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宁静,从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24。gzslib202204041854

插花传承媒介:古籍实物

古籍实物是传统插花传承的物质载体,这些留存于世的与传统插花相关的理论著作,各式花器,插花工具以及蕴含在各种文本和绘画当中的插花历史遗迹,需要进一步发掘、整理和保护。它们不仅是让我们见证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发展与插花历史的桥梁,也是传统插花在现代社会得到良好传承的触媒。

首先,以张谦德的《瓶花谱》和袁宏道的《瓶史》为代表的传统插花专著,被历来的学习插花者奉为圭臬,堪称是插花界的双璧。两者都对花材、花器、插花技巧、注意事宜等有独到的见解,都认为在选择花材时,花材是有等级高低之分的。张谦德把花材分为了九品九命,其中一品九命的花最为高贵,九品一命最为卑微。与张谦德的九品九命相比,袁宏道对花材的选择更为细致。袁宏道认为各类花材不仅仅有等级之分,而且在同一种类型的花材中,也有优劣的区别。比如“牡丹以黄楼子、绿蝴蝶、西瓜瓤、大红、舞青霓为上”25等。在花器的论述中,他们都认为花器的材质以铜、瓷为最佳的选择,原因是铜器藏于地下久远,在土壤中吸收了精华,是插花的最佳选择。瓷器中又以五大名窑的器物为上选,袁宏道将这些窑的瓷器称为“花神之精舍也”。张谦德不仅从材质上对花器的选择做了阐述,而且他还根据时间、地点、场景以及花器结构的不同,总结到“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堂厦宜大,书室宜小”、“忌有环,忌成对,像神祠也”26等独到见解,对花器的品鉴实属精专。

其次,青铜花器在传统插花的历史上最受追捧,传统插花用到的青铜花器多为旧时的盛酒器或礼器。例如被袁宏道称为“花之金屋”的青铜觚。这类花器本是做为盛酒器,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盛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1950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遗址的商代“父乙车衢”青铜觚。除觚之外,还有青铜尊、青铜壶、青铜罍等。宋代及以后,瓷器的造型丰富多样,加上因青铜器较少且不易得,插花时大都选择各式瓷瓶作为花器。瓷瓶的种类繁多,高低胖瘦均有,但人们因为受青铜花器的影响,偏爱觚、尊等类型的花器,于是就仿照青铜器烧制了类似器型的瓷觚、瓷尊等用来插花。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孔雀绿釉花觚,苏州博物馆藏的清代洒蓝石榴尊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插花的瓷器花插。例如2014年在陕西铜川出土的宋代青釉刻画花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白瓷七管花插等。除此之外,插花的花器还有竹篮、竹筒、碗、笔洗等。

最后,保存至今的传统插花实物中,除了插花理论专著、花器之外,在中国各地的石窟或古墓当中也留存着众多关于传统插花的石刻、壁画、绘画等。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中,莲花洞南壁浮雕中有一处插花作品,画面描绘的是佛陀顿悟的故事,在佛陀的右侧有一只宝瓶,其中插有莲藕、莲叶和莲花。类似于这种宗教插花的石刻或壁画在中国多个地区都有出现。位于甘肃省的榆林窟,属于莫高窟艺术的分支,张大千曾临摹过榆林窟,作品中有“吉祥天女”一图,画中天女手捧托盘,盘中有一只净瓶,瓶内插有两朵荷叶一朵红色未开的荷花。宋人姚月华的“胆瓶花卉图”,描绘了修长的胆瓶被稳定在花架中,胆瓶中插有六只橘黄色的菊花,笔力纤细,画风精巧细腻,并在瓶花的左侧提有“若使芳姿同众色,无人知是小春时”的诗句,很好的诠释了这幅画。类似的关于插花的绘画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出现,而且数量众多,不再赘述。这些蕴含在石刻壁画以及绘画作品中的插花资料,是我们传承传统插花需要进一步发现和整理的重点,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不仅是对插花、绘画艺术的丰富,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王乐,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生;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1 朱光潜. 朱光潜谈美[M]. 金城出版社, 2006.

2程俊英. 诗经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 罗新璋. 古文大略[M]. 復旦大学出版社, 2012.07:141.

4(明)袁宏道,(明)张德谦著;左丽校注. 瓶史瓶花谱插图典藏本[M]. 万卷出版公司, 2016.08

5  同上.

6 同上.

7 (明)袁宏道,(明)张德谦著;左丽校注. 瓶史瓶花谱插图典藏本[M]. 万卷出版公司, 2016.08.

8 同上.

9 (明)文震亨. 长物志[M]. 金城出版社, 2010.08:332.

10 (明)袁宏道,(明)张德谦著;左丽校注. 瓶史瓶花谱插图典藏本[M]. 万卷出版公司, 2016.08.

11 (春秋)曾参,(战国)子思著;胡瀚编著;孙建军主编. 大学·中庸[M].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7.01.

12 (春秋)孔子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 论语[M]. 岳麓书社, 2018.05.

13 陈鼓应等. 周易今注今译[M]. 商务印书馆, 2016.

14 (春秋)孔子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 论语[M]. 岳麓书社, 2018.05.

15 同上.

16 (战国)孟子著;吴天明,程继松评析. 孟子[M]. 崇文书局, 2012.09.

17《大正藏》第33册:432.

18 孙实明. 简明汉唐哲学史[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229.

19 章太炎等. 齐物论释[M]. 崇文书局, 2016.

20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 中华书局, 1984.

21 章太炎等. 齐物论释[M]. 崇文书局, 2016.

22 (春秋)老子. 道德经[M].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23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 中华书局, 1984.

24 (战国)庄周等. 庄子[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5 (明)袁宏道,(明)张德谦著;左丽校注. 瓶史瓶花谱插图典藏本[M]. 万卷出版公司, 2016.08.

26 同上.

猜你喜欢
花材花器插花
定格在花草间的想象力
插花吟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插花由易到难
讽刺插花欣赏
插花有感
插花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