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能”“好”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

2022-04-03 05:54王梦哲丁三青
江淮论坛 2022年1期

王梦哲 丁三青

摘要:揭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三大命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遵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求,看清楚过去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以其灵魂和旗帜决定并促进“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以其历史主体担承“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伟大历史性胜利”对“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作出实践证成。三大命题之间表现为“归根到底”的因果必然联系,并对“三大规律”分别作出实践印证。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继续促进三大命题相互砥砺、相互支撑的辩证运动,才能在过去的成功道路基础上继续取得未来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三大规律”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2)01-0101-00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历史决议》)要求全党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的前提下,从我们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并强调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这段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方面意涵,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百年庆典等多个重大场合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13三大命题的逻辑关系之后,把“看清楚”“弄明白”这一逻辑关系的要求及其极端重要性又一次摆在了全党面前。只有把三大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楚,才能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深切地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力,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尊重、遵循规律的自觉性,继而在过去成功的道路基础上接续取得未来发展的新的更大成功。

一、马克思主义因其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而“行”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就科学性和影响力来说,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及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着如此广泛、如此深远的影响[3]65。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迄今为止标示“马克思主义行”最权威的论断。

马克思主义因其持久巨大的真理威力和强大无比的生命力而“行”。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表现出最普遍的科学性、最广泛的人民性、最彻底的革命性、最鲜明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一反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只为少数人服务的阶级倾向,第一次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谋求人类解放的道路,开辟了以不断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4]63为路向并致力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指明了依靠人民大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彻底改变了那种“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4]502的思辨世界观,从“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531出发,揭示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本质,闪亮提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02这一旨在改变人民大众历史命运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大大提升了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始终以开放的胸襟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潮头,不断地在探究新的时代课题、回应新的社会挑战中创新指导新实践的理论,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与时俱进的行动指南。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所展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所彰显的科学思维方法的伟力,始终居于真理、道义和方法的制高点,继而构成对“马克思主义行”的强大支撑,成为“马克思主义行”决定和促进“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归根到底的真理基源和道义根实。

二、马克思主义以其灵魂和旗帜决定“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灵魂和旗帜,既是理论根脉和学理之源,又是中枢大脑。恩格斯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5]599毛泽东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强调,为什么我们党能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6]24;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顺境或逆境,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7]108-109。《历史决议》开篇提出的两个“始终”之一,就是指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1]1。理想、信念、灵魂、旗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展现着执政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到底倚仗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命题,实质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科学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实现实践證成的更深刻、更清晰的表述。

“马克思主义行”决定并促进“中国共产党能”。只有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才科学地武装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先进司令部,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贫穷落后的古老东方大国在百年奋斗中创造了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这种“科学地武装”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在于真正实现了“两个结合”,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主动选择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的马克思主义, 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8],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造继而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才表现出“能”的素养和本事,同时也才能印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特质和伟力。229537F6-95BD-4FE7-8111-590D28B23267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质和伟力体现于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强调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9]534,认为只有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才有用处[9]707。毛泽东警示全党,如果不能讲明白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那么党的理论思维水平就不可能有所提高,这样又如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呢![10]820相关论述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命题,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实现了“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行”必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9]53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还强调“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1]557,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运用上的理论和实践自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号召在“相结合”中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844,继而开启了“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历史进程,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警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3]12,并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十个结合”中把上述“相结合”和“中国化”排在第一位,作为党的第一条和最重要的一条“宝贵经验”[14]620。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立足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谋划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为主题的集体学习,在与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实践要求的紧密结合中,在原创性的艰辛理论探索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历史决议》所指出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26。这一“新的飞跃”已经被学界普遍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质和伟力还体现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1]2。《历史决议》的“序言”对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作了高度概括,并在前四个部分作了相应阐述。一百年来,在马列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浴血奋战,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民族复兴奠立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使全体人民昂首迈进不可逆转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可见,“马克思主义行”决定和促进“中国共产党能”,不仅体现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开辟上、体现于在这种发展新境界的开辟中所实现的理论创新的强大支撑机制上,而且体现于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历史性跨越,使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免于被“开除球籍”,有了做人的尊严,过上了全面小康的生活,迎来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表现出“中国共产党能”归根到底倚仗“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创新发展路径。这就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能”上一向发挥着灵魂和旗帜的引领作用,表现出航标灯塔之“行”、看家本领之“行”。

“马克思主义行”决定并促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只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或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自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至今,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是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成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继而不断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唯一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决定作用,首先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共产党人在道路问题上实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在共同理想上始终不渝的坚守。如上所述,自党的十二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就从未动摇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并注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性”“定向”作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要把道路问题提到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高度来认识,指出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基于这种清醒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他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能够承载中国人民的意愿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5]2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大等重大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8年5月,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向全党提出要求,要从不断地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不断前进的力量,以更有自信、更有定力、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9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他明确要求,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大命题和重大问题加强广泛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16]。在党的百年庆典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大命题的逻辑关系作出明确表达,使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行”在促进和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认知上实现了新的历史高度上的思维具体。229537F6-95BD-4FE7-8111-590D28B23267

“马克思主义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决定作用更集中地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5]21。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15]22,科学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亮的底色。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理论底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理论底色;社会主义本质论,改革开放中坚持的公有主体型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底色。这些在底色上浓郁的科学社会主义成分,有力地回击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等用心险恶的鼓噪。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相结合”的原则,开创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指导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定和完善了作为根本制度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发展了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迸发。四十多年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逻辑在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充分证明,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普遍性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才能在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中不断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梦。

三、中国共产党以其历史主体担承“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主体即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主体不仅指个体,更是指组织、集团或国家。政党作为一种集团,具备了扮演历史主体的组织结构条件。共产党具有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主体资格和能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在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同章程》中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17]228。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强调:“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18]370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这“两重革命任务”,历史地担负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双肩之上”[9]651。由此可见,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领导地位的主体性,只有在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前提下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彰显,才能支撑起“马克思主义行”和“社会主义好”。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能”这一重大命题,实质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科学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方面实现实践证成的更深刻、更清晰的表述。

首先,政黨气质的生成逻辑赋予中国共产党历史主体资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人们满怀热忱地用“伟大的历史之约”“郑重的历史之诺”[19]“跨越时空的爱恋”[20]来描画这种“送来”,其间表达的,正是当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时各种救国方案均以失败告终后,在反复求索和比较中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不二选择的历史主动性。决不能仅从字面上教条地理解这个“送”字,因为即便别人“送”来了,还有一个主体有没有意识去自觉选择的问题,以及选择之后是否会像诸如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与中国实际“水土不服”的问题。正是在民族和人民的“伟大觉醒”[1]4中、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才孕育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奠定了具有历史主动性气质并能够担承起“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历史主体基础。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性的政党气质根源于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忠贞不二”的“跨越时空的爱恋”,并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属性以及由之所决定的不断自我革命的精神。前一个方面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1]1516。这种“转入主动”的政党气质,使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担承民族复兴大业的优秀的历史主体。“经过科学理论武装、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党,就具备了引领社会变革、推进正义事业的自觉,就具备了无坚不摧、百折不挠的力量。”[19]正是因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党才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够完成各种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这就说明,“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看起来是一个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实际上是主体的本质本领问题”[22]。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作为主体的这种本质和本领,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有能力有本事“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并认为这“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10]820。从后一个方面来说,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所宣示的那样,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即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以及由之所决定的不断自我革命精神使得我们党能够摆脱近代以来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一切政治运动其“领导主体”一味追求贪图享乐等自身狭隘利益的局限,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不断地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于是,“马克思主义行”就能够在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而自觉推动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得到最高的证明”[22]。

可见,中国共产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从而成就了担承“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必备政治品格。正如《历史决议》所指出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锻造出走在时代前列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锤炼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1]64历史上没有其他什么社会组织、集团或主体具有这种政治品格,没有什么其他领导主体能够像我们党这样表现出历史主体坚定的政治品格,没有什么其他领导主体能够像我们党这样表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1]27。229537F6-95BD-4FE7-8111-590D28B23267

其次,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建构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体形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24《历史决议》重申这一重大论断,既是四十多年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认识成果、最根本的规律总结”[23]6,同时也是以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历史逻辑对具有强大领导力之能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主体形象的整体性彰明。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彰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体形象。建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乃至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的民族演变史,同样彰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体形象。历史充分证明了一条无可辩驳的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资格以至历史主体担承,就不可能有新中国的建立,就不可能有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然也不会有新时代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更谈不上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话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历史逻辑中进行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付出的政党牺牲,作出的卓越创造,建立的伟大功勋,形成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2]8,整体性地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主体形象,凸顯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主体之“能”。正是这种历史逻辑中的历史主体之“能”,才担承起并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主体的这种领导力和统帅力之“能”,向来是党的命脉所在、国家利益所系、人民命运之根。《历史决议》以党的最重要文件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主体的领导和统帅地位作出上述“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等判断,并放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十个明确”的“第一个明确”位次[1]24,足见强调全党要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以及深刻理解和把握《历史决议》所强调的“两个确立”[1]26之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端重要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性胜利”确证“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不懈求索,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走出了一条能够让党和人民具有“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全部实践的中心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才取得的根本性成就,全国人民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在21世纪前2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并且还“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24]50,才形成了并将继续形成对“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共产党能”的实践证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这一重大命题,实质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科学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实现实践证成的更深刻、更清晰的表述。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中后叶,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创造了发展奇迹并显著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使得戈尔巴乔夫等主要领导人变节,改革指导思想背离马克思主义,致使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末遭受重大挫折。“苏东剧变”令资本主义阵营弹冠相庆,“历史终结论”喧嚣一时。彼时彼刻,已历经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好似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剧变”伊始,早在1989年11月,刚刚经受政治风波考验的邓小平便在会见外宾时指出:东欧的事情我们并不感到意外,西方有些国家也不喜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我们有坚持了十多年并在党的十三大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什么威胁也吓不倒我们。“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12]1302-1303邓小平坚信,世界范围内赞成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会越来越多的。[12]1345在急剧变幻的世界风云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伟大创造,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风波的严重冲击下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强大定力,在“苏东剧变”的烟尘尚未消散之时能够创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枝独秀”,在“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中能够坚定地捍卫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1]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这种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12]1302而又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的结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之“行”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能”,是“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共产党能”两者相互砥砺而共同作用于中国实践的结果。

进入21世纪,我们党砥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得到不断彰显。《历史决议》指出,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并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踔厉奋发、艰苦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进了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统揽“四个伟大”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1]26-27,使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看得更真切。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之后,在21世纪赢得了更进一步的历史性胜利。229537F6-95BD-4FE7-8111-590D28B2326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更进一步的历史性胜利有力地证明,作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昂扬有为的发展态势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开启一种“全球治理的新文明类型”[25]。《历史决议》明确指出: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64。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彻底抛却了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等霸权逻辑,高高举起了和平发展、共商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真正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翻版”式逻辑,高高举起了多极化时代各国各具特色的发展大旗;有力破解了人们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模板”式理解,高高举起了必须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大旗。“新文明类型”所展示的发展道路,为全球治理中人类诸多棘手问题的解决贡献了古老东方大国的民族智慧和治理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无比强大的前行定力,对“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共产党能”作出了进一步的证成。不仅如此,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将赢得更加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并将对“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共产党能”作出新的思想维度和历史高度的证成。

五、结  语

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与“马克思主义行”三大命题之间上述“归根到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因果必然联系,就能够清晰地回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提出的“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重大问题。

过去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而未来要想继续成功,同样必须不断强化和提升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行”的“‘归根到底的理论自觉”[26]。一如美国学者加莱格尔所指出的:“未来中国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将按照他们自己过去独特的原始模型而塑造出来。”[27]序·36

“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实质上是对“三大规律”分别作出的实践印证,与“三大规律”形成一一对应而又相互砥砺、相互印证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后,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不可分割关系的更深刻诠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百年来,运用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有责任、有信心让历史来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不会辜负凸显科学思想伟力、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责任,源于共产党人日月可鉴的初心使命;信心,倚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和力量。因而,唯有以坚定地遵循“三大规律”而促进“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三者的辩证运动,才能在过去成功道路的基础上继续取得未来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8]本报记者.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光明日报,2022-1-12(0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本报记者.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 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N].光明日报,2019-4-18(01).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9]宣言.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N].人民日报,2021-6-7(01).

[20]奉清清.“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陈培永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N].湖南日报,2021-7-6(07).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侯惠勤.马克思主义“行”在守正创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5):4-11,91.

[2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5]吴晓明.“中国方案”开启全球治理的新文明类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7,(10):5-16.

[26]田鹏颖.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N].光明日报,2021-7-9(13).

[27][意大利]利玛窦.[比利时]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 2010.

(责任编辑  吴  勇)229537F6-95BD-4FE7-8111-590D28B2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