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 深深哲理

2022-04-03 05:02黄明朗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虫虫螳螂昆虫

黄明朗

10岁宁波“小顽”施则行,因成为央视《中国少年说》栏目首期嘉宾,一夜之间火遍全国。

他酷爱昆虫,如饥似渴地阅读《昆虫记》《森林密语》,了解世界各地的珍稀昆虫;经常到野外探险寻虫,把捕捉到的蜈蚣、蝎子、蟋蟀、萤火虫等带回家悉心饲养,培养了动手能力;能整整一天,观看蚁狮设置陷阱捕食昆虫的场景,培养了观察能力;热心担任“小小科普宣传员”,培养了社交能力;坚持创作昆虫主题小说,培养了写作能力,创作、出版了6万余字的儿童科普小说《虫虫圆梦记》;初步确立了人生志向,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昆虫专家。

作为中国视讯的最高殿堂,央视让小则行登台亮相,引发了社会各界认真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怎样对待具有特殊天赋的孩子?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先说家长。施则行幼年时害怕昆虫,连蚊子也不敢打。5岁时同爸爸爬山的经历改变了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蔽接近小虫,突然伸出两把“大刀”对猎物一击致命,爸爸允许他把螳螂带回家喂食观察。他的“虫虫朋友”越来越多,爸爸把阳台给他作为养殖场;蝎子有毒素,父母并没有反对孩子与之为伍;他曾到喜马拉雅山下寻找尼泊尔大锹,到西双版纳寻找兰花螳螂,大人心甘情愿地陪同前往……父母成为他昆虫方面的启蒙老师。

然而,对孩子喜爱昆虫这样的兴趣,不少家长可能觉得这跟学习、升学关联不大,属于不务正业,不仅费钱费力还耽误时间,因此不大可能去营造有利于孩子自由、独立地探究大自然的良好环境和空间,甚至可能武断地剥夺他的爱好。

再说教育界。我们都知道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爱迪生的老师认为他是低能儿童,但他正式登记的发明高达1300件;比尔?盖茨中学时功课不好,读大学中途辍学,但他却创办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首富。这些事实说明什么?“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按照传统的观念,课堂在学校里、在教室里,可是另一个课堂、另一套教材即大自然同样不可或缺。小则行对自己的爱好孜孜不倦,乐在其中,这叫主动式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基于他对自然界的强烈兴趣和探索欲望,找到一种主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他的多种能力得以培养。

可我们司空见惯的現象是,对各门功课均优异的全才,教师往往会高度关注、热情鼓励。对一个酷爱虫虫的孩子,是当成另类,还是予以尊重并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答案可能不止一种。君不见,一些教师擅长题海战术、铺天盖地布置作业,热衷于给学生考试排名次,有多少人在乎孩子的个人爱好,去充分关注一个成长的心灵,因材施教,为他们播种一个灿烂的明天呢?在这种氛围中,有些学生不适应,强按牛头不喝水的结果,使他们觉得文化课味同嚼蜡,把文化课当成痛苦和包袱,产生了厌学情绪。

反观施则行,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小少年,在昆虫领域的研究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令人瞠目;他学以致用,通过白额高脚蛛消灭家里的蟑螂、蚊子,利用生物防治原理,运用天敌消灭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的实践令人大开眼界;其《虫虫圆梦记》受到行家盛赞:“动物观察写作媲美法布尔,天才少年作家的初试啼声,带读者进入奇妙的虫虫微观世界”……对这样的专才不也应该刮目相看吗?

此外,用人单位一般都信誓旦旦:要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可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主考官,并不觉得人才是千姿百态的,往往用学校、文凭、分数这些尺子去丈量。对“高考状元”、重点高校学生,即使高分低能,中看不中用,仍然盲目热捧、一路绿灯;对那些虽有一身本事,但学历欠高、名头“欠硬”的学子则并不看好,即使有金刚钻也不让揽瓷器活。这般厚此薄彼,怎能使我泱泱中华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呢?

责任编辑:刘怡然

猜你喜欢
虫虫螳螂昆虫
螳螂
虫虫涂鸦
螳螂
螳螂
有趣的无脊椎动物
昆虫产卵跟鸡生蛋一样吗?
Smallest Flying Robot 会飞的机器昆虫
昆虫们来玩了
虫虫攻略之“屎壳郎”
惹是生非螳螂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