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校园”对基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2022-04-03 02:02:50岳锋
文化产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榆中榆中县社教

岳锋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日益凸显,社教工作也备受关注。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其开展博物馆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的学习效果”,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再受关注和热议。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成为时代的需要,普及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亦成为当前博物馆社教工作中的重点任务。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是文博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蒸蒸日上,各个公立博物馆纷纷在各地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尤其是馆藏资源丰富、博物馆机构功能设置齐全、资金雄厚的大型博物馆,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攒了较多的经验,总结了多种方法。然而,中小型的基层博物馆在此项工作中却困难重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博物馆藏品数量较少,品类单一,不能全面、精准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更不能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历史文化知识养分;第二,博物馆社教工作队伍力量较为薄弱,队伍结构不稳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专业文化素养不够;第三,青少年教育工作缺乏标准教材,且教育教学形式较单一,内容简单枯燥,不适用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第四,乡村中小学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普及率较低。目前,乡村中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基礎设施等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青少年不能快速和便捷地到达县区博物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盲区。

榆中县有一半多的乡镇地处北部山区和南部高寒山区,这里的青少年由于条件限制,加之老师和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学生从未去过博物馆,造成了他们不了解博物馆,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落后的乡村成为博物馆社教工作的盲区。因而,如何扫除农村学校青少年的博物馆教育盲区,成为基层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笔者归纳总结了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方法、经验,以供借鉴。

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学校

榆中县博物馆坐落于榆中县城关镇兴隆路西南角,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为700平方米,2018年展览提升,推出“文明之光——榆中彩陶展”“历史遗痕——榆中历史文物展”两个展览,2020年榆中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榆中县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现状,积极调整服务理念,紧密结合现有展览和馆藏文物,整合馆内外资源,打造强有力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队伍,推出特色社教活动“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学校”,主动出击走进农村学校,将博物馆社教活动送到了最偏远、最需要的地方,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活动自开展以来,博物馆工作人员走遍了榆中的南北两山区,“青少年课堂”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良性循环,乡村学校也逐步认识到青少年接受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一拨拨乡村学校的学生陆续走进博物馆接受教育。这些年来,榆中县博物馆陆续迎接全县167所中小学前来参观学习,受教育群体达38000多人,并且与这些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做到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全覆盖。2019年5月,“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入选甘肃省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示范项目。

基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中的几点经验

队伍建设

社教队伍建设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强有力的保障,如何打造这支队伍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保证队伍的人员结构长久稳定,人才不能流失,基层博物馆可尝试将馆内的正式编制人员引入社教队伍,这样可以缓解社教队伍人才流失的问题。另外,从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社教人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具有研究、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能力,而且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具备整合资源、分析教法、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和把控课堂的能力,这就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榆中县博物馆针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社教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提出了“双培计划”,一方面,提升社教队伍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培养社教人员的施教能力,“双培”重锤敲音,着力打造“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学校”名片。榆中县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将3名来自教师岗位的工作人员补充到社教队伍当中去,做社教队伍的“排头兵”。这3名工作人员均处于教育一线,从事教育事业长达10年之久,曾是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榆中县博物馆另选3名年轻的同志加入社教队伍。

6位社教人员参加“双培计划”。一是利用馆内教师资源优势进行人员培训,每周星期二由3位教师社教人员轮流对其他3位年轻同志进行培训,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并分选一位年轻的同志作为帮带的对象,指导其试讲。二是和周边的兰州大学、西北民大取得联系,达成馆校合作协议,每逢兰大和西北民大有文博课的时候,6名社教人员可以去大学学习,以提高社教人员的专业素养。三是让社教人员积极参加讲解员培训和讲解员大赛。多年来,6名同志先后参加“陕西省博物馆协会第25期、37期讲解员培训”,参加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兰州市文旅局举办的讲解员培训和讲解员大赛。在培训和参赛中,这些社教人员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学到了知识,锻炼了队伍,提高了业务水平。通过努力,榆中县博物馆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能打胜战的人才队伍,为“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品牌保驾护航。

整合资源,开发博物馆教育教材

基层博物馆社教人员要想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对青少年起到教育启迪作用,就必须充分利用馆外的田野遗址资源和馆内的文物资源,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打造一部适合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教材,为实施现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这部教材不仅要和中国历史相结合,能够反映中华文明成果,而且要有本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并整理成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以保证博物馆青少年工作顺利进行。

榆中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黄河流经本县,是省会兰州的东大门,总面积3301.64平方千米。南有马衔山、兴隆山,北依北山,中部是平坦开阔的宛川河流域。榆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垲坪滩遗址,将榆中古人类生存的历史追溯到一万年以前;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先民生活在榆中的南北两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马家窑彩陶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始置榆中县,为兰州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榆中既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遗迹星罗棋布,遥相辉映,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可移动文物307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古民居、长城、烽火台、摩崖石刻等,分布在各个乡镇。榆中县博物馆馆藏文物3959件,品类繁多,异彩纷呈。精美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绘制的神秘纹饰记录了马家窑先民为了生存披荆斩棘、刀耕火种的生活历程,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探索自然、开拓自然的进取精神;唐代石棺揭示了高昌国王族麯氏和吐谷浑王族的姻亲关系,展现了大唐的繁荣和强盛;《方氏像谱》记录了从明代洪武年间到民国时期横跨600多年的历史中,方氏族人传承爱国主义思想,注重家风建设,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奋斗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家谱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旺盛的生命力和它在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清代玻璃画则展现了明清时期榆中地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这些遗迹和出土的文物,都展现了榆中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榆中县博物馆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将其归为三类。一是历史类文物资源。这类文物资源能够反映中国历史的变迁,如榆中境内的长城、烽火台、龛谷寨、质孤堡、胜如堡等,馆藏文物有秦半两、新莽刀币、新莽铜权、旋风炮、马上佛郎机火铳筒等。二是地方文物资源。这类资源反映地域文化,如田野文物唐代石棺墓、朱家湾金墓、明肃王墓、青城古民居等,馆藏文物有马家窑文化彩陶、马莲山汉墓明器、唐代金戒指、《方氏像谱》等。第三类为红色文物资源。这类红色革命文物反映榆中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如张一悟故居、榆中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地——金崖三圣庙、兰州战役彭德怀指挥所等红色革命类遗址和“榆中三杰”张一悟、丁益三、张亚衡等红色革命英雄人物。

多年来,榆中县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编写了三部青少年教育教材。教材囊括了榆中地区的大部分田野文物遗迹及出土文物介绍,全面地反映了榆中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榆中地区红色革命的发展状况。教材完成后,社教人员设计出教学过程,写出教案,上报榆中县教育局审核批准后实施(内容如下表所示)。

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校园实施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进校园是开展青少年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发挥功用的主战场。社教人员应根据施教学校所在地有无历史文物遗迹或出土文物选择施教内容:有遗址或者有文物出土的则选择地方史类教材;有红色资源的则选择红色资源类教材;没有遗址或出土文物的,则选择历史类资源。利用青少年最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更容易引起青少年思想上的共鸣,展现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青少年教育课堂中,主要有下面两种施教形式:

1.文博小讲堂

组织学生进入青少年教育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状况,因材、因地施讲,让青少年学生增加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了解家乡历史,培育家国情怀,从而激发青少年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课后写一篇相关的文章,用于青少年教育成果评价。

榆中县博物馆依托不同乡镇文物遗址,对当地乡村学校实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如对金崖镇的青少年,选择《金崖古民居》《金崖驿站》《金崖三圣庙》作为教学内容;对新营镇的青少年学生则选择《明肃王墓及肃王所做的贡献》《瓦川会城》等,对于小康营乡的青少年学生则选择《马家窑文化》《龛谷寨》等。当地青少年对当地文物较为熟悉,学生们对小课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2.文博实践课

实践,能增强青少年的体验感,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1 ]文博实践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考察、科学探索、动手制作,引导他们主动去观察、去思考、去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实践,培养青少年学生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

英国教育大臣阿兰·约翰森说:“教育参观会加深年轻人对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的理解,可能还会因此改变他们个人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榆中县博物馆曾组织学生开展了青少年文博实践系列活动,如开展“寻踪历史——访长城登烽燧”活动;“探寻绚烂的彩陶世界”活动,教学生制作陶器,素陶绘彩等;开展“我是考古小专家——化石挖掘”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亲手挖掘、组装恐龙化石等。青少年踊跃参与,感受颇深,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抒发了爱国爱家情怀。

建立评价机制

一套完整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系需要相对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完整、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榆中县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活动结束后,将孩子们的作品收集起来,并送去参加年末由榆中县文旅局主办、榆中县教育局协办、榆中县博物馆承办的《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校园》成果展。学校定期展出学生手抄报、绘画作品、手工制作和征文等,对获奖学生和老师进行相应的奖励。

成果展的举办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师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让博物馆总结经验,归纳方法,为来年的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通过准备、实施、反馈、激励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闭环体系,参与其中的师生们得到了鼓励,同时也为下一年开展“青少年教育课堂进学校”活动打开局面,从而在馆校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榆中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堂进学校”只是一种尝试,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漫长道路中,更多博物馆人需要不断努力。笔者以此经验与大家分享,以期抛砖引玉,将基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榆中榆中县社教
甘肃榆中县掏9亿元建公园 ,7年没交付
榆中县关工委开展“义务理发”志愿服务活动
下一代英才(2023年3期)2023-04-18 01:05:50
榆中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3期)2020-01-18 07:57:46
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牛牙齿根面龋的再矿化作用
中成药(2018年5期)2018-06-06 03:12:11
兴隆山对榆中地区影响的研究
“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6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甘肃省榆中县农村居民社会经济状况与高血压关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