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探析

2022-04-03 12:50樊晓静
文化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晋祠文物公众

樊晓静

博物馆一词,由希腊文“缪斯”演变而来。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神庙,被命名为“缪斯神庙”,它也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如今,博物馆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艺殿堂,新的时代赋予了博物馆更多的功能和使命。

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期文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就文物工作發表“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等著名论断,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为推动我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1 ]。

“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日益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和热点。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博物馆的工作重点都聚焦于“研究”,“教育”仅作为附属功能存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首次让“教育”取代“研究”,列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博物馆要实现藏品保护、实体展览、教育研学、网络传播、科技创新、智慧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该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加大对文物科技水平的探索,推动文物高质量发展。12月27日,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暨“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发起仪式”以“数字技术弘扬中国文化、以优质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为宗旨,明确指出当今中国博物馆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就是博物馆对公众和社会的数字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不单单作为收藏、研究文物的机构而存在,依托特有的馆藏资源,借助最新科技手段,搭建与公众沟通的文化桥梁,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2 ]。

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探索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积极培养壮大社会教育队伍,不断提高文物研究阐述和展示传播水平,探索社会教育宣传方式。

依托讲解员讲好“文物故事”

讲解工作是博物馆联系公众的主要媒介和桥梁。做好博物馆讲解工作,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讲解员可以直接与公众面对面交流,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的社会教育形象。专业、生动的讲解,使文物不再是静止不动、沉默无语的,使公众能自然而然地将眼前所见的文物和历史脉络结合起来,从那些陈列在博物馆内的艺术品中吸收养分,获得灵感,使文物变得立体、动态。因此可以说,讲解工作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讲解员的素质和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和公众地位,他们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所以,提升讲解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高文博讲解员讲好故事的能力尤为重要。晋祠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定期开展讲解员业务培训,包括“我国古代祠庙建筑”“古代彩塑艺术”“讲解员表达与礼仪”等室内专业培训课程;“走进古建现场,讲好文物故事”“弘扬优秀文化,挖掘文物背后故事”“晋祠楹联匾额”等实地培训课程。通过这些培训活动,学习文博相关专业知识、日常接待礼仪和职业道德知识,拓宽了讲解员的知识面,有助于弥补其自身的不足,使其能更深入地了解晋祠古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讲好“晋祠故事”。

依托展陈开发“沉浸式”体验

陈列、展览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博物馆可以依托陈列、展览这类相对直观的方式对公众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让藏品走近公众,通过优化展览形式和内容、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

在博物馆展陈中,基本陈列是立馆之本,是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的灵魂。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馆际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紧密,临时展览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与基本陈列相比,临时展览更加灵活,形式也更多样。通过临展形式,丰富博物馆陈列内容,展示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专题展览,搭建传播历史文化的平台,推动文物交流共享、活态传承,可以激发公众探索博物馆的热情,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以晋祠博物馆为例,目前已开设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近年来,晋祠博物馆依托自身文物资源优势,将宣教融入展览体系,策划、举办各类展览活动,包括“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清风雅韵——晋祠博物馆馆藏折扇扇面展”“不老丹青——晋祠博物馆藏董寿平书画精品展”等;以文物为载体,结合模型、场景、多媒体、VR数字化互动体验等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让公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视觉盛宴,了解晋祠文化,体味古人的文明与智慧。

由于有时公众无法亲临博物馆近距离欣赏文物,各地博物馆便强化科技支撑,利用“展览+科技”,突破时空的阻隔,将线下的博物馆实体展览通过数字化手段再次呈现出来,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晋祠博物馆在中国晋祠、晋祠两个公众号平台同时开设“云游晋祠”线上展览活动,公众可在线观看“仁风应物——董寿平书画展”“青山主人——馆藏傅山作品展”等常规展览,“苏州园林文化特展”“‘文物赋彩小康 奏响文明华章’文创展”“妙手神工守望文明——晋祠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成果展”等临时展览16场,让公众“近距离”欣赏晋祠文物。

依托“互联网+”开辟新阵地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中。《“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要“运用数字化技术,融合线上线下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传播。如今,博物馆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不再仅局限于讲解、展览等传统形式,开始结合互联网技术,将博物馆信息转换为线上资源,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等方式,开展多元化教育,促进博物馆在新时代下的文化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地博物馆积极打造智慧博物馆,开发博物馆门户网站、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打造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物走近公众,实现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晋祠博物馆依托“中国晋祠”“晋祠”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走进景区、智慧晋祠、精彩推荐栏目,提供景区介绍、旅游指南、交通导航、预约购票、自助讲解、云游晋祠、智能导览、竞答活动等服务,方便游客了解景区相关信息;通过抖音、游山西等平台开设“国风向党——第二届晋祠国风文化节”“游古祠 品端午”“千年一园看晋祠”“‘人文清华’云讲坛暑期公开课”等直播活动,公众可实时观看国风表演,赏晋祠古建魅力,感受晋祠文化精髓;启动《你好!晋祠》——“我为紫竺换新衣”活动,公众通过线上报名参与,对晋祠侍女彩塑进行色彩复原,让历经千年的侍女彩塑重新焕发时代的活力;推出“身临其晋——线上晋祠VR虚拟现实之旅”,探索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全新可能,让游客在鲜活的历史场景中行走、互动、体验,感受文物的魅力;设计开发“晋祠礼物”皇家园林系列文创,让文物“活起来”,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这一系列举措开创了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全新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4 ]。

依托志愿服务传递“文化之美”

博物馆具有公益性的特点。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速发展,吸引社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在公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需要,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博物馆招募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素质、经历各不相同,如果缺乏规范、系统的培训和制度约束,很容易出现管理松散、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建立系统的志愿者管理体系十分必要。晋祠博物馆自2012年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以来,便开始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不断规范志愿者管理体系,制定晋祠博物馆《志愿者招募制度》《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志愿者积分奖励制度》《志愿者激励与回馈制度》等,定期开展新注册志愿者、全员志愿者、项目志愿者专业培训,集中传授讲解技巧、服务礼仪、沟通技巧、博物馆知识。

近年来,晋祠博物馆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以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为依托,组织志愿者常年开展“文明游览”“爱在身边”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游客中心为游客免费提供雨伞、轮椅、拐杖、婴儿推车、热水及母婴室等人性化服务。2017年晋祠博物馆成立“晋心远扬”志愿宣讲小分队,组织开展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文化宣讲活动,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如“庆建党百年华诞,奏佳节文化赞歌”“迎国庆祖国新气象,庆华诞晋祠好风光”“品端午风韵,颂中华文化”“喜迎新春,美丽晋祠”等惠民演出活动,内容包括晋祠圣母殿宋代服饰展示、非遗情景剧《水母娘娘的传说》、舞蹈《礼仪之邦》、晋剧等,充分展现文化魅力,弘扬家国情怀。

依托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开发“第二课堂”

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终身教育。青少年走进博物馆,通过文物参观溯源和博物馆开设的实践课堂,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提出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鼓励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专场和家庭亲子科普教育活动,向中小学生优惠或免费开放”。如今,博物馆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逐渐倾向于青少年群体,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成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以“参与、互动、体验”为主旨,根据自身文化特点,规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推进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社会教育作用。

晋祠博物馆自2017年开设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以来,就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各类研学实践和科普活动,主要包括组合斗拱模型木构件、体验活字印刷术、制作滴水瓦当拓片、团扇DIY等,让青少年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在“物”与“人”的互动交流中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同时,与当地中小学合作,联合开展各类研学活动,如“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认知传统 陶铸自信”青少年志愿者培训、“我是晋祠小导游”公益游学等。在这些活动中,青少年近距离触摸历史、体验非遗、走进自然,充分感受傳统文化的魅力。定期开展小小志愿者招募活动,招募6—12岁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兴趣和服务热情的小志愿者,在进行规范培训后,让其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馆义务讲解,引导游客参观。此外,晋祠博物馆还面向广大青少年开设青少年讲堂,根据听课同学的年龄段及特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地制定授课方式,讲授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当然,目前这些青少年教育活动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活动形式相对单一、专业力量相对缺乏等不足,未来应继续挖掘文物资源优势,加强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教育,设计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更系统、更专业的实践活动。

文物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博物馆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第一要务。教育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博物馆要在讲解及展览中设计“互动”环节、借助“互联网+”让文物走上展线、优化博物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活态展示和创意传播文物故事,让博物馆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张梦珂.习近平关于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思想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4):52-54.

[2]姜静.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创新宣教形式的实践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4):147-149.

[3]曾春凤.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211-213.

[4]黄琛.“十三五”期间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发展状况研究[J].博物院,2021(01):14-22.

猜你喜欢
晋祠文物公众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晋祠周柏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议晋祠古庙会的形成与发展
山西晋祠圣母殿彩塑色彩研究
文物失窃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