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玲
我曾经是校园里的一朵“奇葩”,但那已是初中时候的事了。
我就读的初中,是一个偏僻乡镇里的普通学校。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是大山里的孩子,他们上学的目的,既不是为了考高中、考大学,也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改变命运,而仅仅是为了混完九年义务教育,拿到毕业证后出门去打工。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认为自己浑身上下没有任何闪光点,既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好,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上学不过是混日子罢了。再加上我偏科极为严重,成绩总是不上不下,这更助长了我自暴自弃的心态。
我这种心态的转变,发生在我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元旦文艺汇演之后。所谓的文艺汇演,就是每个班级出两个节目,不论好坏,也不评奖,就是大家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罢了。我是怀着排练节目可以少上几节课的心态,“抢占”了班里的小品演出名额的。不料在演完节目谢幕的时候,台下响起了异常热烈的掌声。这时,我感觉有一股从来没有过的暖流游遍全身。我突然发现:原来那个普普通通的我,也可以把事情做得這么好。
从那时起,尽管我的偏科倾向还是很严重,但我收起了自暴自弃的心态,决心好歹把自己能学好的科目学到极致。正因为如此,我的成绩除了英语和数学总是垫底,其他科目奇迹般地突飞猛进,时常冲到年级第一的位置。这使我萌生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也使得我真真正正地成了学校里的一朵“奇葩”——总成绩不上不下,但单科成绩却“一骑绝尘”。不仅如此,学校每年的文艺汇演中,也总有我没脸没皮的表演,因为我的本色出演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奇葩”的本意是“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是赞美之词。只是用在我自己身上,我却读出了一种自嘲自解的意味。
因为出彩的单科成绩,我考进了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同样依靠着出彩的单科成绩,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我没有料到,上了大学之后,我初中以来萌生的自信,被一点点地消磨掉了。大学的教育模式使我的单科成绩不再出类拔萃,更使得我不敢偏科,毕竟如果偏科严重甚至某一科“挂科”的话,可是需要重考重修的。于是,我又萌生了“我既不比别人好,也不比别人差,不过是混日子”的心理。大学里的社团和演出活动倒是有很多,但每次和同学相处时,我不标准的普通话总是成为他们嘲笑的对象。虽然他们的“嘲笑”大多是开玩笑性质的,但多多少少还是打击了我的自尊心,因此我选择对大部分人和活动敬而远之。我的“奇葩”优势好像一夜之间全都没有了,我又重新陷入了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中。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又一次的文艺汇演活动中。大一快结束的时候,学院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文学作品演示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我的班级人数比较少,因此我也被“抓”去参加活动。在排练的开始阶段,极度不自信的我总是躲躲藏藏,完全跟不上团体的节奏,排练结果惨不忍睹。在几番挣扎之下,我试着提议把角色改成一个方言口音很严重的人。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都爽快地同意了。如此一来,我终于没有了口音方面的担忧,表演时也彻底放开了。正式演出那天,我的本色出演赢得了满堂喝彩。面对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我恍如隔世,初中第一次参加文艺汇演时获得的那阵阵喝彩,仿佛穿越时空,重现在了眼前。
我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演出成功而再次成为学校里的“奇葩”,在广阔的大学舞台中,我所获得的小小成功不过如流星一般泯然于夜空中。但从那时起,我心中自信的火苗就再也没有熄灭过,因为我觉得,无论自身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我们虽然不可能永远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但至少,我们能成为自己的“奇葩”,成为真正的姝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