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维度

2022-04-02 10:48游琴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

游琴

全面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也是完善教育的价值逻辑、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引领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为学生的认知注入新的理念和知识,使其更好地认知自我和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是具有价值维度的工作,它具有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指引我们不断跟进时代,了解受教育群体的特征,进行教育制度的完善,更好地实现培养人才、使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制度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密切契合的目标。

课程的育人目标各有侧重。思政课程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重在夯实已有的价值观念和体系;课程思政则侧重于对传统思政课程的开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思政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导向指南,更倾向于对具体知识的传授,是德育的主阵地。课程思政则深化了思政课程的知识教育,是在遵循原有课程学科学习的内容逻辑和知识体系逻辑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方式和手段,挖掘知识背后的价值意义,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效应,便是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即以教育为媒介,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社会个体的自我价值。

在大中小学阶段,课程思政在教育中的实践应该是一体化的。从课程教学体系来看,课程思政一体化是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和认知的差异,将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并按照由浅到深的逻辑结构渗透到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和体系中去。其中,具体知识点必须映射对应课程思政内容。如此一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再是互相独立的、毫无关联的“两张皮”。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在一体化中,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逻辑结构,尊重了受教育群体的认知发育规律,顺应了受教育群体的知识接受能力。从理论的深度来看,通过对课程思政理论的研究,在了解有限的具体知识点之后,探索其意义的价值体系,更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纵横交错的教育体系的建构,帮助学生培养了学科思维和价值体系,向学生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在已经全面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国情与时代特色将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基础底色。“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课程思政也应将这些时代特点纳入考量,进行全面覆盖、内容多样、逻辑递进、环环相扣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而拓展所有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联系,夯实逻辑衔接点,继而达成课程的协同效应,更好地突出从实际出发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师资引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作用贯穿教育的始终。教师既是教学工作的实践主体,又是育人过程中的道德示范。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知识和客观认知的传授,二是对美德的传递。其中,客观知识是美德认知的基础,美德是高阶的教育效用和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的决定力量。

实现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于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政课教学而言十分必要。从教师视角出发,思政课教学中尚存许多亟须改善的局面,主要表現为: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被弱化;教师队伍人力资源配备不充分,导致教学协同效应的局促;各学段思政课程教师欠缺交流和互动,导致教学一体化的协同效应无法实现。担任引导角色的教师的道德品性、价值观念、语言的描述习惯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群体产生影响。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课程教学效能紧密相连。

在实现教育的价值中,必须要搞清楚三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优秀的学生;如何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的意义而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启智,是通过一个灵魂传递给另一个灵魂的知识和意识,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实现受教育主体——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对客观具体知识的掌握,以及奠定后续认知进步的基础。从现实意义而言,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并通过自我认知,在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完美的契合。

在新时代的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教学关涉价值引导,是一个自我认知积累和将自我认知不断运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如何根据客观条件去把握并最优化教学实践活动,需要人的自我认知的参与。这个过程,是师生价值观的多维交互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本身,自我认知只有不断地淬炼,才会有不断提高的可能。教师可以通过自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性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领;作为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思想得以成长,观念得以稳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的教育模式,也才能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讲话中对教师提出了“六要”的具体要求:“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需要厘清以下几个观念。

教师首先应该坚定地践行“两个维护”,具备坚定的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并认可中国文化,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清楚地认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开创的历史新格局,形成政治立场和理想立场的有机融合,方能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确保自己职业职责的履行。

教师应兼具理论素养和德性储备,一方面为学生的开智起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能影响学生道德的养成。通过师生的交往,学生从教师显性的行为示范和隐性的以身作则中,初识对错,领悟好坏。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微观而言,教师个体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从整体角度而言,教师队伍的培养也应具有梯队培养和互动交流意识,通过向教师团体进行一体化教育目标的要求,使教师在自身素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高对不同教育阶段教學情况的整体性认识,对自身教育的方式和理念进行调整和融合,打开和提升工作格局,继而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学习和展示空间,激发创新思维的养成。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考评机制和培训机会,促成教师快乐工作,积极发挥个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将自己的热情与工作内容融合在一起。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是一个包含了国家、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等多重主客体的集合。无论是思政课程的设置,还是课程思政的建构,其宗旨都离不开为“人”服务的目的。在教育错综复杂的交往体系中,国家的教育机构和制度的设置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使学生去“习得”,在学生“实然”的认知领域里,产生“应然”的理想。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也具有客观的合规律性和主观的合目的性。客观的合规律性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国家现有的教育体系、对于具体知识的认知程度、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学生的特点和认识能力,等等。这些客观的存在,都是我们发展教育、创新课程思政必须正视的现实。课程思政的合目的性在于它的设置本身就希冀通过在具体学习内容的认知上,对认知的内容进行深化,从而认识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对于不同学习阶段而言,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实际上是致力于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使教师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学生自我意识和认知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学相长,通过与不同的具体的教学个体的接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不断认知,使得作为具体个体的教师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所谓熟能生巧,即在教学中能更娴熟、深入浅出地完成“传道”的本职工作,更好地认知教学个体以及处理师生关系,并通过自我的完善,实现对自我正向的认知考评和自我价值,使教师获得教学的快乐。从学生的立场来看,学生在习得的磨砺中逐渐深化自我认知,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深化了自我道德认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并为在社会生产中实现自我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政课程是基础,课程思政是升华,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产生的协同效应,也更好地践行了课程思政以人为本的特点,逐步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将教书育人的知识教育和德育双管齐下,格物致知,才能打通学段、学科壁垒,实现教育机制的良性运转,凸显教育系统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优势,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9TZTSKC025)、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哲学蕴含及其价值逻辑研究”(课题编号:21Q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