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倡议下创办的中国女子大学

2022-04-02 14:32郑学富
红岩春秋 2022年3期
关键词:延安妇女大学

郑学富

1939年在延安创办的中国女子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妇女干部的摇篮。这年秋天,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再次踏上延安这片热土,参观了中国女子大学,说:“在延安教育机关中完全创新,而我认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却是女子大学,一个真正(培养)女英雄的大学。”

毛泽东提议创办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妇女运动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推动。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审议通过《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表明共产党人对妇女运动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婚姻自由等具体问题,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发动、领导妇女在社会阶层、斗争实践、自身解放中提升地位,发挥能力,实现价值。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广大妇女也纷纷投身抗日洪流。她们不仅在后方积极参加生产、救护、保育儿童等工作,而且奔赴前线,开展救护伤员、慰劳将士等战地服务工作,有的还拿起枪直接参加战斗。

当时,延安是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不少年轻女性背负行囊、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参加抗日队伍。她们之中,有大家闺秀、豪门之女、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这些觉醒的进步女性,渴望获取更多的革命道理和先进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战场上。

而妇女的动员和组织工作,也需要成千上万优秀女干部。1937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发《妇女工作大纲》,提出“培养大批党与群众的妇女干部,来迎接抗战新阶段工作的展开,是目前妇女工作的中心一环”。

193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提出“注意对于女党员的吸收及女干部的培养”。根据这个决定,中央妇委于3月3日发出《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指出“要动员妇女抗战,要达到妇女解放,必须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准、政治觉悟和培养她们的工作能力……有计划地、大批地培养、提拔和爱护党和非党的妇女干部,是解决一切困难的枢纽”。

3月8日,延安各界在北门外广场举行三八节纪念大会,毛泽东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我们要培养几百几千的女英雄、妇女运动的职业家和博士,并倡议创办中国女子大学。这一倡议得到中共中央同意。

动工兴建仅用两月

中国女子大学校址选在延安杨家岭与王家坪之间的一处山坡上,位于党中央所在地和八路军总部之间。从动工兴建到招生开学,仅用了两个月时间。

中国女子大学的迅速建成,离不开中央领导与地方党政军干部的支持和关心。毛泽东带头捐赠参政员薪水100元,帮助女大购买图书;周恩来经常询问女大的建设情况,并捐赠大批书籍;董必武、邓颖超各捐赠300元;张闻天、王稼祥、陈云、邓发、刘少奇、博古、林伯渠等积极帮助女大建设,在物资上予以支援;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提供了很大帮助,邓小平、张鼎丞分别代表八路军、新四军向学校捐献了马匹、战利品等;叶剑英、李克农等热心为女大募捐,并取得成效。

女大的创办得到延安及全边区党政军民学、各机关团体,如中央统战部、党校、妇委、边区党委政府、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后方留守处等的帮助。同时,也得到全国各党派的关注,许多党外朋友写信询问建设情况,并寄来捐款。

200多名民工日夜施工,开山凿洞,在很短时间内就建好了女大的教室、礼堂及供学员居住的近200孔窑洞。三栋简陋教室和一个简易大礼堂坐落在山坡平坦的地方,伙房修建在山麓岩洼处,窑洞顺山坡分两层或三层,整齐排列。延河岸边的广阔沙滩地,被平整为球场和活动场地,周围垒起一道比人高的土围墙。

斯诺写道:“它(指中国女子大学)围抱着肤施(今延安)附近的两座山,而由200个光景的窑洞组成,其间连接着一条整洁的公路,向下盘曲到苍翠的山谷。在其他附近小山的侧面,是纵横曲折的玉蜀黍和蔬菜的田园。学生们在那里自己种植着,每天一大清早就起来到田野里劳作两小时,然后去上课。有400个女孩和妇女就这样学习着一切。”

中国女子大学校长原为王明,后由李富春担任。柯庆施、林莎任副校长,张琴秋任教育长,孟庆树任政治部主任,吴朝祥任总务处长。张琴秋是中共早期女党员之一,红军女将领,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她负责女大的筹建和招生工作。

1939年5月,女大招收了第一批学员近500人。她们来自全国21个省,有着不同的社会出身,不同的文化程度,年龄最大的41岁(1人),最小的14岁(2人),平均年龄20岁左右。其中知识分子占80%以上,工人占10%,农民占6%。

热烈而简朴的开学典礼

1939年7月20日,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布置得简雅而又热闹,主席台正中悬挂着女大校旗,四面墙壁上张贴了妇女运动的宣传标语,铺着红毯的长桌上摆了一丛野草花。

下午3点,伴着《国际歌》《女大校歌》等歌声,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正式举行。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延安各机关、院校负责人,来自前线的八路军、新四军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以及延安各界人士参加了典礼。

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记者叶澜对当天的情景作了报道:“女大同学们咧着一张合不拢来的嘴嘻笑着,她们显然是为着这个自己最亲爱的年轻的妈妈的诞生而兴奋。会场中时常响起了欣快的歌声。来宾们好似在赶着赴一个什么喜宴,每人都是一张欣悦的脸子。他们在庆祝着这个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直接抚育下的第一个伟大的女儿的诞生。”

毛泽东出席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要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的干部。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妇女在抗战中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教育子女、鼓励丈夫、教育群众,均需要通过妇女,只有妇女都动员起来,全中国人民也必然会动员起来。全国妇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gzslib202204021432

此前因马受惊而摔伤右胳膊的周恩来也坚持到会,并发表演讲,高度赞扬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他说:“抗战的巨流,更是冲破了封建的男女关系的壁垒。今天的中国妇女,在抗战中已经表示了积极的作用,如妇女界领袖宋庆龄、何香凝等女士的热心救亡工作,宋美龄、李德全等女士的对于抢救难童、保育工作,均有极大的贡献。又如中国妇女热烈参加前线工作,如胡兰畦、丁玲等所组织的战地服务队,在前线艰苦奋斗,获得全国人民的称颂。更如浙江的妇女营,直接参加战斗,袭击敌人,有了光荣的战绩……当着全国妇女起来、风起云涌之际,希望女大赶快培养造就大批的女干部,到全国各地去领导广大的妇女运动。”

王明作为中国女子大学校长,从女大的创办宗旨、教育方针、现状以及将来发展计划等方面作了报告。

典礼后举行了隆重的献旗仪式。在激越昂扬的乐声与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女大学生代表向中共中央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代表献旗、献词。鲜艳的锦旗上分别写着醒目大字:妇女解放的灯塔、抗战先锋、在你的孕育下我们日渐壮大。

中国女子大学还举办了庆祝晚会。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和女大师生们表演了舞蹈、合唱、独唱、口技、大鼓、秦腔、京剧、安徽调、广东戏等20多个节目,直到深夜才结束。大家沉浸在欢快兴奋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一如叶澜在文章中所说,从此,“中国进步的青年女儿们,将更多的从全国四面八方走向延安,团结在女大光明的旗帜下,锻炼成一股为社会民族和妇女解放而奋斗的巨大的力量”。

紧张活泼的校园生活

当年,《新中华报》记者秦芙在《女大生活速写》一文中描写了女子大学的景象:“首先扑入眼帘的就是那座古式门楼,在那门前,经常有一个全副武装的女战士在荷枪警卫。低低的围墙,左右延伸开去,巧妙地圈成了一个大的院落。顺着大门走进去,一条大路通到山脚,路旁植满了玉蜀黍和野花。山上,一排排,一层层,华屋嵯峨,窑洞连比,在那山之最高峰,她们竖起了‘女大万岁四个大字。”

女大制定了“以养成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的教育方针。学校根据学员文化程度,设有普通班、高级班、陕干班与特别班。普通班学员是从敌占区来的有高、初中文化程度的爱国青年;高级班中,有一部分是红军中的妇女领导干部,还有一部分是从敌占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陕干班专门培养边区妇女干部;特别班主要培养有战斗经验的工农干部,学员是参加过长征、文化水平较低的红军干部。

学校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即革命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妇女运动以及军事知识等,高级班还要系统阅读马列经典著作。选修课也称职业技能课,包括医药卫生、会计、缝纫、速记、新闻、文学、戏剧、音乐、外语等,每人选修两门,每周上课一次,每次半天。

学员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著作,还要举行讨论会、辩论会,学习政治和时事,学会用马列主义的原理分析研究各种具体问题,并组织实习团到农村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由于专职教员很少,学校经常邀请延安各界著名学者,如王鹤寿、许涤新、冼星海等前来讲课。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也常到校作报告和讲学,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博古等都为女大讲过课。

学员定期轮流参加开荒种地、纺线制衣等社会劳动。因每人每天只有二分钱菜钱,为改善生活,她们勤工俭学,参加修路、挖厕所、烧饭、砍柴等劳动。《新中华报》记者郁文曾描写女大学生锄地劳动的情景:“黎明冒着熹微的晨光,披着春晓的雨露,3点钟她们便爬起了床,荷起锄头,到遥远的禾田去。她们每个人分担着适当一定数量的土地,四天竟锄了草地300亩。晒在爆裂的日光下,挥着频频的汗水,细嫩的两手则水泡脓肿。”

尽管生活艰苦,教学设备简陋,但学员们斗志昂扬、学习努力。《革命女战士的熔炉——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一文作了详细描述:“几百个孩子们,在慈母高度热爱之下,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著,住窑洞,吃小米,在她们自己算不得什么不惯的事。每当上课的笛子一吹,整齐的行列便围成半圆。教室是露天的,或在窑洞前的平台上,或在茸茸的草地上,每人一个矮矮的凳子,甚至有的坐一块木板,膝盖是随身笔记的书桌,手不释卷,革命的理论同她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斯诺在《女英雄大学》中写道:“职员和学生都穿着棉制服、布鞋和草鞋,她们的短发上面戴着军帽,不敷脂粉,远远看去你辨不出她们和男孩子的区别。她们总是露着笑容,像你在中国到处劳动人民中所看到的一样。”

秦芙在《女大生活速写》中记述,女大宿舍里没有“脂痕粉香”,“桌上有成堆的马列主义书籍,床上有简单整洁的被褥,仅只瓶中一束红黄相杂的野花,才略略显示出一些女性审美的特点来”。“女大的学生除了每天上课、生产以外,还有开会、听报告、运动等课外活动,同时因为经济困难,夜间宿舍没有灯光,所以自修的时间太少。但是她们还是努力争取时间自修,以备回答课堂上教员的发问。至于特别班的同学,她们感觉到自己文化水平低,所以更加倍努力的学习,以图赶上前去。”

当时,延安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医务人员严重不足,为预防疾病发生,学校用木铺板当床、让师生吃井水、实行分餐制,并配有淋浴的澡堂。学生遇到生理期,可以停止生产劳动,甚至停止学习。

为增强室内光线,便于学生自习,学校还将窑洞四壁粉刷上石灰。经与边区保育分会协商,学校专门设立了一个托儿所,方便教职学员的子女入托学习。

194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精简机构,将中国女子大学与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女大的学生一部分被分配到前线,一部分留在地方工作,还有一部分考入别的学校继续上学。

中国女子大学从创办到合并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却培养了上千名优秀的妇女干部。她们分赴全国各地,担负各种工作,在党、政、军等各条战线上施展才华,成为领导骨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秦芙所写,“女大是中国妇女前途的一盏明灯”。

猜你喜欢
延安妇女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至善
当代妇女的工作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