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继云
符竹庭,八路军高级指挥员。1912年生,江西广昌人。1927年参加革命,与其搭档过的开国上将有杨得志、刘亚楼、李天佑、杨勇、萧华和陈士榘。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参与创建冀鲁边、山东滨海区等抗日根据地。1943年11月,在日伪军的一次偷袭战中,他壮烈殉国,年仅31岁。
符竹庭智勇双全,革命业绩突出。刘少奇曾称赞他“军政兼优”,罗荣桓称他是“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
指挥部队反“围剿”
1927年8月,15岁的符竹庭告别家人,毅然投身革命,参加地方游击队。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二团任政治交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在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符竹庭率部在雪山栋、猫嘴峰、鸡公山等阵地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保卫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1934年2月23日,担任红一军团第1师第1团政委的符竹庭,与团长杨得志率部在江西黎川县西南部山岬嶂地区,与国民党军第94师展开激战。敌步兵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我方阵地发起疯狂进攻。符竹庭亲率2营在主阵地顽强抗击敌人。战斗异常残酷,全营最后仅剩100余人。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红1团在突击部队的援助下,击溃敌94师,取得了山岬嶂战斗的胜利。战斗结束后,红1团受到表彰,符竹庭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时任红一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的符竹庭,带领政治部工作人员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和宣传鼓动工作,保证了长征途中红2师官兵斗志昂扬。他与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部担当开路先锋,一路斩关夺隘,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为全军打开了进军道路。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符竹庭升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1936年6月,他进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更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同期学员有罗荣桓、彭雪枫、耿飙、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等38人。通过近七个月的学习,符竹庭深刻领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较为系统地掌握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和战略战术,成为有文化、有理论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
扩展抗日根据地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符竹庭调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为打好这一仗,他在全团大会上做了令人鼓舞的战斗动员:“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人民的子弟兵,要有中国人的骨气。要消灭日本法西斯,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为中华民族雪耻,为受苦受难的同胞报仇。”
战斗中,符竹庭冒着枪林弹雨,亲赴主战场乔沟,号召干部战士为国家、民族奋勇杀敌,消灭日本侵略者。此役,686团攻占了老爷庙高地,歼灭日军400多人,保证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
1938年8月,第115師343旅政治委员萧华率旅机关一部从山西出发,于9月27日到达冀鲁边区乐陵城,旋即整编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成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符竹庭任政治部主任。
他们争取乐陵县长牟宜之的支持,发布《告冀鲁边人民书》,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派顽匪孙仲文部挑衅挺进纵队,符竹庭率部出击,消灭孙部1000余人,生俘孙仲文,挫败了鹿钟麟想借武力吃掉挺进纵队的阴谋。此后,萧华和符竹庭团结国民党军高树勋部,与其订立互通情报、互保伤兵、配合作战的抗战协定,冀鲁边区根据地不断扩展。
1939年1月,日军集中2万多兵力,向冀鲁边区的盐山、庆云、乐陵一带抗日中心区合击。挺进纵队分头与敌周旋,符竹庭率五支队伺机作战。5月,五支队在乐陵县大宗家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500余人,击毙敌旅团长安田。到9月,符竹庭协助萧华建立了津南、鲁北两个民主专员公署和15个县民主政权,武装力量发展到2万余人。
9月,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萧华、符竹庭率部转入鲁西地区。之后,符竹庭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兼115师独立旅政治部主任、115师教导2旅政委。
1941年1月,符竹庭率部从鲁南东进滨海地区。为打破敌海上封锁,打开根据地抗日斗争局面,符竹庭和旅长曾国华率教导2旅在山东纵队2旅配合下,于3月发起青口战役。此役,我军拔除日伪据点10余处,毙伤、俘虏日伪军千余人,解放了从赣榆到柘汪的大片地区,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了滨海区从海上与华中、胶东的交通线。
1942年春,驻兖州日军旅团长石田指挥滨海、鲁南等地区的大批日伪军,对滨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蚕食”和“扫荡”。符竹庭指挥反“蚕食”战役,六天内歼灭、俘获日军近千人,收复了被日军蚕食的三个半区。
消灭大量日伪军
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被日伪顽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不停地对滨海区进行骚扰、破坏和攻击。为了巩固和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符竹庭在115师政委、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罗荣桓的领导下,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从1942年9月至1943年11月,先后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斗,如攻克甲子山战斗、郯城战役、赣榆战役等,消灭了大量日伪顽军。
1942年8月3日,国民党第57军111师师长常恩多率部分官兵起义,离开驻防地甲子山区,开赴根据地整训。该师第331旅旅长孙焕彩纠集残部,重组111师,趁八路军部队尚未赶到甲子山之际,抢占了甲子山区。面对突发变故,山东军区紧急调集第2旅和115师教导2旅等部队,于8月14日发起反顽战役。经过五天激战,我军将顽军击退,取得第一次甲子山战役的胜利。
10 月18日,孙焕彩再次纠集4000 余人,趁滨海区军民应对反“扫荡”之际,分路进攻甲子山区。遵照115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指示,为给顽军以有力打击,符竹庭指挥6团和13团与敌进行反复冲杀,毙伤孙部500余人,俘虏650人,缴轻机枪5挺、炮1门。由于日军正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为避免两面受敌,八路军部队撤出战斗,暂时转移。孙焕彩率部重占甲子山区。gzslib202204021400不久,在罗荣桓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发起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12月17日,第115师教导5旅、教导2旅一部、特务营及山东军区2旅、新111师、滨海军分区各一部共1万余人,分四路发起攻击。符竹庭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前线指挥作战,鼓励2旅战士奋勇杀敌。经过14天激战,甲子山区被我军全部收复。此战,我军毙伤顽军1000余人,俘1137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轻重机枪22挺、炮3门、战马30匹及弹药物资一批。
1943年1月,为配合苏鲁边区反“扫荡”,符竹庭同曾国华指挥教导2旅及地方武装采取“翻边战术”(敌人打到我这里来,我就打到敌人那里去),袭击日伪据点郯城。1月19日夜,他们趁敌不备,率6团3营迅速占领城南关,炸开了第一道城门。守敌拼命反击,并施放毒气弹。符竹庭决定集中轻重火力,从南门和东门的大炮楼之间实行重点突破。战至21日10时,我军攻克郯城。
郯城战役首创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运用“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攻占城池的范例。1月25日,《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庆祝我军新年大捷》,延安《解放日报》也撰文祝贺郯城大捷。
同年3月,115师教导2旅番号撤销,滨海军区成立,符竹庭任滨海军区政委兼滨海区委书记。11月,为策应鲁中、清河区的反“扫荡”作战,符竹庭与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根据山东军区指示,决定以第6团(欠1个营)、第23团、海赣独立营及海陵独立团一部,攻取赣榆城。11月19日黄昏,部队隐蔽行军,包围赣榆城。午夜,在地下工作人员接应下,化装成运粮农民的突击队消灭城门哨兵,占领城楼。担任主攻的第6团第1营随即冲入城内,第6团第2营及第23团第1、第2营也分别从城西北和城南迅速进城。在符竹庭和陈士榘的指挥下,我方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伪军旅长李亚藩于20日中午被迫率残部投降。
这次战斗毙伤伪军400余人,俘虏1600余人,缴获步枪2000余支、轻机枪8挺、手炮40余门、战马30多匹、汽车2辆,我军牺牲3人、伤37人,创造了内外线作战、智取和强攻相结合的光辉战例。
注重政治学习和宣传
符竹庭注重政治学习和宣传工作。1938年底,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成立不久,就收到了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的油印本,时为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的符竹庭如饥似渴地先“读”为快。
符竹庭把毛泽东的著作看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马上组织宣传科干部编写学习提纲,自己动手反复修改后印发到挺进纵队各个连队,要求每个指战员都认真学习。他多次在干部会、军人大会和边区群众会上宣讲这些著作传达的主要精神,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边区的抗战形势,领会中央持久抗战的总方针,用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央的方针策略武装部队和人民群众。
符竹庭还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月刊》,指导冀鲁边区党委创办《烽火报》,为宣传我党主张、鼓舞部队士气、唤起敌后人民的抗战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雄壮的《冀鲁边进行曲》,也是经他修改而成。歌词中写道:“长征二万五千里,英勇转战在敌后。不怕敌人二百个据点的‘扫荡,任它纵横的公路网,离敌人三五里宿营;不管吃的是树叶和糟糠,永远站在我们岗位上。环境越困难越是我们的光荣,我们坚决战斗到底!我们一定夺得胜利!”这首歌脍炙人口,在冀鲁边区广为流传,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抗战决心。
在冀鲁边的日日夜夜,符竹庭在党支部工作、政治教育、连队建设、军事体育训练等方面,摸索和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部队的政治工作切实得到加强。他很珍惜这段生活,将冀鲁边期间积累的经验写成一篇关于平原战时政治工作的论文,发表在115师的《战士报》上,受到官兵们的一致称赞。
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根据中央指示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部署,符竹庭领导滨海军区开始整风,并直接领导军区直属队的整风学习。他主持整风学习委员会,研究讨论学习办法,规定学习时间和进度,每天早晨坚持到集体学习的河滩上学文件、记笔记。符竹庭要求大家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件。通过整风学习,滨海军区进行反对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获得显著成绩。8月15日,《大众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符政委以身作则,滨海军区直属队热烈整风》,加以表扬。
符竹庭十分爱护战士,反对军阀主义作风。他在某团调查了一个月,发现该团少数干部不关心战士的学习和生活,有时还骂人、打人,造成个别战士开小差。战士提了意见不但不听,反而伺机报复。为此,符竹庭制定了整军步骤和措施,耐心教育该团领导干部克服军阀主义残余影响、改善管理教育方式、及时解决战士提出的问题,使全团官兵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1941年夏的一天,符竹庭从旅部大院出来,看到门口的卫兵赤脚站岗,脚趾头被发烫的地皮烤得通红,于是马上找来特务连指导员询问情况。当得知特务连没有做好收集旧鞋和补鞋的工作,他当即脱下鞋子给卫兵穿上。符竹庭批评特务连指导员不关心战士,要他抓紧做好这项工作,且每星期汇报一次。不久,战士们都有鞋穿了,符竹庭才放下心来。
符竹庭艰苦朴素,从不搞特殊化。一次,他到团里检查工作,有个干部吩咐伙房给他另外炒了菜,他知道后,严肃批评道:“我们的战士最辛苦,一切都得为战士服务,我是干部,是为战士服务的,我带头搞特殊化,战士们怎么想?”
衣服破了,他缝补一下继续穿;一双鞋穿了三年,烂得没办法补了还舍不得扔。供给部给他送来一双皮鞋,他连看都没看,原封未动退了回去,还附上一封严厉的批评信。他俭朴的生活作风,得到战士们的爱戴和崇敬。
血洒赣榆留英名
在战火涂炭下,滨海区部队军需供应日趋困难,只得以黑豆、豆饼、地瓜干和糁子当主食。为解决生计问题,符竹庭带领干部到滩涂、山坡、田头各处察看,找战士、老乡、士绅和地方干部座谈,研究生产门路。在他的率领下,部队修复和扩建盐池达到2000多亩,晒盐、运盐成为部队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他还选派得力干部,办起了油坊、粉坊、被服厂、兵工厂等,鼓励指战员们学纺线、织毛衣、织袜子。自办的兵工厂土法上马,从生产子弹、手榴弹发展到生产八二迫击炮弹。他也指导有关干部学做生意,与青岛、上海等地进行海上贸易,用当地土特产换回部队急需的钢材、西药等物资。
在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同时,一个勤俭节约的运动高潮也掀起来。符竹庭开会号召大家补衣补鞋,规定办公用纸要用三次,先用铅笔后用毛笔,信封也要用两次。为发展根据地的土布生产,他还要求各团一律穿土布做的衣服。一次,他到仓库查看缴获的枪支弹药,发现地上有几颗螺丝钉,就吩咐负责保管的同志捡起来,并说:“别把它看小了,有时缺一颗螺丝钉,一支枪就不能使用。”在符竹庭的带领下,全体指战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正当符竹庭率领滨海区军民与日伪顽军进行坚决斗争和加强根据地建设之时,意外发生了。
1943年11月26日晨,新浦、青口的日伪军600余人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西北的黑林镇马旦头村。符竹庭等军区领导率部反击,很快粉碎了敌人的袭击,但他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
符竹庭牺牲后,滨海区等党政领导和滨海区军民50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遵照符竹庭生前嘱咐,滨海军民把他安葬在赣榆县抗日山。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萧华联名为他题写挽词:“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1945年至1950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将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赣榆人民创作了颂歌《纪念符竹庭》,以纪念和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八路军优秀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