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颖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未做好充分准备,就业能力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1]。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研究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崔玉娈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和结构进行了系统性研究[2];陈思羽等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能力进行系统总结[3];崔娜等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4]。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可以更好地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演化脉络和前沿热点,以期更好地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及其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视角,样本选取于CNKI期刊数据库。由于CNKI中数据来源较为广泛,且文献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更有效归纳与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趋势,将研究文献范围界定在SCI、北大核心、CSSCI和CSCD来源期刊。通过高级检索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or大学生创业能力”,检索时间范围为2001—2020年。为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通过人工辨别、筛选,剔除会议纪要、访谈记录、评论总结、意见、调查报告等与研究相关性不强的文献,并通过refworks格式导出480篇核心期刊文献。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分析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科学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以图像的方式显示了科学知识的发展历程与结构关系,同时具备“图”与“谱”的性质特征,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知识域[5]。本文运用CiteSpace对导出的480篇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选择时间段为2001—2020年,时间切割为1年,Top N为50,其他节点值为默认。分析共现关键词数量的变化不仅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丰富程度,还可以判断其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和研究活力[6]。为保证有效性,分次选择参数节点类型为关键词、作者、机构、主题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运用Excel对发文量、学科分布进行统计,从而得到有效的可视化图谱。
对2001—2020年480篇CNKI数据库中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核心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详见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文献数量整体波动不定,整体核心发文数量相对较少。2011年、2013年、2016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成果的小高峰,2001—2010年的发文量持续增长,2010年,国家出台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及就业能力受到各界广泛关注。2011—2016年间呈波动增长趋势,2011年是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高频年份。然而2017—2019年期间,核心期刊发文量呈断崖式下降,学者关注点多在大学生就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有所下降。在国家职业技能政策发布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学者们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将会呈现不断上升势势。
图1 CNKI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发文量
通过选择参数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时间切割为1年,阀值为Top50,经由CiteSpace软件分析生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领域作者发文量及其共被引知识图谱,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与合作关系。从作者发文量统计看(表1),发文量4篇以上的有3人,其中程玮、杨道建和马永霞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领域研究的重要学者。统计显示,核心期刊发文量3篇及3篇以上的学者共有12人,发文量共39篇,占总发文量的8.13%,这表明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领域,作者集中度较高,核心作者群贡献较大。但是,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较小,合作力度较低。
表1 2001—2020年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前12位作者及所在机构
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发文机构及合作关系进行分析,选择参数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时间切割为1年,阀值为Top50,threshold>1,得到该研究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图2),共有14个节点。发文量最高的是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在大学生教育研究领域处于核心地位。由图2可知,核心期刊的发表中尚不存在不同研究机构的合作群,仅局限于独立开展研究单独发文。这表明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2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学科分类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体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学科,占比87.07%。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人才学与劳动科学、企业经济、教育伦理与教育管理等领域,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社会学及统计学、农业经济等领域也有零星分布。从学科分布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综合了教育、人才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研究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是文献主体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通过提取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可以探索和确定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7]。关键词发生频率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研究主题的前沿热点与整个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词中心度。运用CiteSpace软件设置节点类型为Keywords,时间跨度为2001—2020,时间切片=1,将Selection Criteria赋值为“Top N=50”,运行后将关键词进行同义合并,得到一个包括53个节点、140条连线的拓扑网络,密度值为0.1016。
2001—2020年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出现频次超过10次的有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大学生、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培养、就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等关键词(表2)。其中就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中心度分别达到1.03、0.58和0.23,具有极高的中心性,表明这3个关键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例如,杨道建等采用实证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进行划分[8],尹苗苗等从创业学习视角探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及提升的路径[9]。
表2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高频关键词
为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研究的知识结构、关键词的组合分类,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运用CiteSpace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其中Modularity Q=0.341(>0.3),该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为0.6388(>0.5),聚类合理,形成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等4个聚类研究热点。为保证关键词聚类的有效性以及进一步汇总聚类信息,罗列各个聚类的名称、节点数、紧密程度和标签值最大的5个关键词,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就业能力关键词聚类表
表3中,#0是“大学生”,开始于2002年,聚类大小为15,聚类效率为0.482,包括大学生、就业、对策、心理资本、提升、对策研究、就业能力“亚健康”等关键词。#1是“创业能力”,在2009年起被引用次数较多,节点与其他相关研究有较为密集的连结线,该阶段丰富了就业能力的研究范畴,具体关键词包括创业能力、创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型人才、可雇佣性能力等内容。#2是“就业能力”,自2006年起被引用次数逐年增加,呈现聚类中心性高的特征,具有相对较高的凝聚力的研究网络。该阶段扩大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从大学生供给端研究为主,通过高校人才教育与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论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具体关键词包括就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新常态、实践教学、职业规划、培养模式、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等。#3是“就业能力”,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难是高频词汇,学者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形成的,需要从供给端出发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通过对发文量、作者发文量与共被引网络、机构级合作网络、高频关键词与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方面,建构出2001—2020年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主题与热点演化路径,主要结论如下:
2001—2020年,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期刊研究集中在高校教育与培养,主要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提升层面。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2001—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1年)、成熟阶段(2011—2016年)、衰退阶段(2016—2020年)。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包含高等教育、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人才学与教育管理、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等多学科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热点研究方向。基于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的双向驱动,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就业能力培养、培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大多数学者采用定性、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从大学生就业能力转向到通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能力、高等教育、对策研究、就业能力结构与开发等。
随着新业态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的凸显,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基础,有必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力度,总结全球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经验与实践经验,构建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导,政府、社会、大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培养模式,构建不同就业能力的针对性策略。此外,应聚焦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