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测评及提升
——基于媒体、市场、政府三维模型

2022-03-31 09:38:56余构雄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省域竞争力小镇

余构雄

(广东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特色小镇有别于建制镇或工业(产业)园区,而是一个聚焦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潜力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自建村[2016]147号文件出台之后,已公布了403个中国特色小城镇,1055个省(区、市)级特色小镇[1],从我国334个地级市看,平均每个地级市已获批3个省级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作为国家战略和民生大计,近年在全国各地迅速扩展,逐渐发展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的重要载体[2]。当前,有关城镇竞争力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少有文献针对特色小镇竞争力研究。

国外对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为丰硕,可以归纳为研究层面大小和竞争优势依托两方面开展研究。从研究层面大小看,微观层面主要关注产业竞争力研究,宏观层面则注重国家竞争力研究。宏观层面理论代表是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学说,回应了为何某些国家的企业,在某些领域或者产业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成功,并且能够保持持久的国家竞争力[3]。在此基础上,Padmore和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从而提出GEM模型,成为微观层面研究的理论代表[4]。从竞争优势依托看,主要涉及基于资源基础、基于能力基础和资源—能力多维的竞争优势研究。资源基础观重视异质性资源的独特与稀有,认为竞争力大小由这两方面决定,如Fernández和 Pablo-Marti比较中东及北非各国的异质资源,以此分析其竞争优劣势[5]。能力基础观认为能力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等特性,同时还是资源整合和流程匹配的结果,制度化的业务能力实践影响美国和日本的基础能力竞争优劣势[6]。资源—能力多维观则突出竞争优势的多维动态特点,竞争优势在不同层次体现出多个维度且动态变化,如通过功能优势、品牌优势、可靠优势、便利优势、价格优势等多维度的组合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构建竞争优势[7]。

国内对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起初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吸收,之后逐渐发展出一些代表性的竞争力模型。芮明杰通过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两个维度改进Porter的竞争模型,以具体案例演绎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如何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内生性变量,并将其作为产业持续竞争力的来源要素[8]。金碚认为可以通过原因和结果维度研究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原因指标涉及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结果指标由市场占有率组成,从而构建了由因果关系—分析框架—统计指标所构成的工业竞争力分析模型[9]。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测评中心通过长期理论与经验跟踪,开发了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组成的三维度竞争力测评模型[10]。

无论从研究层面大小的宏观与微观,抑或竞争优势依托的资源基础、能力基础和资源—能力多维对竞争力的研究,其显著的共性表现为通过测量指标来衡量研究对象的竞争力,包括较为单一的关键指标,也有较为丰富的指标体系。无疑,上述文献通过测量指标反映竞争力的研究手法同样适用于评价区域特色小镇竞争力,对其竞争力的测评在借鉴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上,需要立足于下述两方面客观实际。一方面,特色小镇并非建制镇,不受行政区的限制,范围可大可小,这一基本特点导致难以获得统计数据;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兴起时间短,缺乏有效统计数据。因此,本文结合特色小镇特性,通过构建区域特色小镇影响力指数(媒体)、热度指数(市场)和专项政策发展指数(政府)综合测评区域特色小镇竞争力。

1 研究设计

1.1 影响力指数

报纸传媒有力于增强传播对象的区域影响力,是衡量事物成效的重要考核标准[11],亦是考察传播对象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报纸是特色小镇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是人们了解与接受特色小镇相关信息的主要媒体,新闻报道为特色小镇影响力的分析提供了信息源,研究重要报纸媒体有关特色小镇新闻报道数量(篇数)及内容量(字数),可以测评特色小镇影响力。一般来说,特色小镇影响力与报道特色小镇新闻的数量和内容量呈正向关系,即篇数和字数越多,影响力越大。换言之,区域特色小镇影响力指数计算公式为[12]:

(1)

注:Iit为任一时间段t的影响力,Nrt为t时段各省(区、市)的报道篇数,Nra为t时段的全部报道篇数,Wrt为t时段各省(区、市)的报道字数,Wra为t时段的全部报道字数。

1.2 热度指数

已有研究证实了百度搜索指数能够反映市场需求程度,通过百度的信息搜寻行为代表了用户的需求[13],对区域特色小镇信息搜寻越多表示用户需求越大,其竞争力越大。基于百度搜索指数,可以了解区域特色小镇在特定时段的偏好程度,通过百度资讯指数,可以掌握区域特色小镇在特定时段的关注程度,对两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则代表区域特色小镇的热度。因此,区域特色小镇热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Hi=(Si+Ii)/2

(2)

注:Hi、Si和Ii分别表示i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热度指数、百度搜索指数和百度资讯指数。

1.3 政策发展指数

政策是政府履行治理职能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政策与竞争力的关系较早体现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认为竞争力受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表现、企业战略及竞争对手表现四个核心因素,以及机会、政府两个辅助因素所决定[3],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钻石模型”进行修正,将政府作为核心因素[14]。政府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干预,政策对特色小镇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区域政府围绕特色小镇制订的专项政策越多、内容越丰富、政策体系越完善,则越能增强区域特色小镇竞争力。区域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发展指数测算步骤如下:(1)收集国家部委层面(简称国级)公开发布的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文件,通过文本分析,建构出国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整体结构。(2)基于政策主题,将各省(区、市)特色小镇专项政策进行分类,基于国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整体结构的编码方式进行文本分析,将相应内容编码到整体结构节点中,其余内容围绕“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内容框架”主线继续生成新的一二级节点。三是以国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整体结构为参照,通过专家评估,采用百分制对各省(区、市)特色小镇专项政策进行指标打分,获得相应的发展指数。

1.4 竞争力测算

区域特色小镇竞争力由特色小镇影响力指数、特色小镇热度指数和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发展指数三个维度组成,分别代表市场、媒体和政府三个主体,其竞争力测算可分为三个步骤。

(1)原始数据标准化

(3)

注:Xij为标准化后的值,aij为第i个区域在第j个指数上的值。

(2)层次分析确定指数权重

基于区域特色小镇影响力指数、热度指数和专项政策发展指数,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形成三个指数两两比较,以9级李克特量表为评分标准,按层次分析法要求制订问卷,并发放给5位城镇化发展研究专家,通过计算5位专家的几何平均数来构造判断矩阵并做一致性的检验,最终获得影响力指数、热度指数和专项政策发展指数的权重。

(3)竞争力测算

(4)

注:Ei为第i个区域的竞争力,Wj为第j个指数的权重。

2 研究结果

2.1 影响力指数结果

INFOBANK数据库群下设中国经济新闻库和中国商业报告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收录了近千家新闻机构,拥有丰富的新闻资讯。在实际操作时,分别对这两个数据库所收录的媒体报道进行统计,检索词为“特色小镇”,检索选项设置“全部字词命中”,其它选项默认,逐一检索,去掉重复报道的新闻,获得特色小镇新闻报道文本篇数和具体字数(见表1)。

表1 两大数据库特色小镇文本篇数和字数

从表1可知,中国经济新闻库以特色小镇为标题的新闻文本共926篇,字数共791716个,中国商业报告库的新闻文本共164篇,字数共475784个,两大数据库的新闻文本共1090篇,字数共1267500个。最早的一篇文本为2003年7月10日,来自中国经济新闻库的《青海日报》“青海化隆县出台优惠政策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建成特色小镇——公伯峡集镇”,在2015年以前,以特色小镇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文本极少,仅10篇,2015年开始迅速增长,至2017年达到峰值,两大数据库的新闻报道文本高达570篇,2018年开始逐渐趋于稳定(见图1)。

图1 两大数据库特色小镇的文本分布注:检索时间为2019年9月15日,因此2019年的特色小镇文本数量不全。

在上述结果中分别检索全国31个省(区、市)的特色小镇文本篇数和具体字数,采用公式(1),计算各省(区、市)影响力指数Iit(见表2)。

表2 各省(区、市)特色小镇的影响力指数

2.2 热度指数结果

在百度搜索指数检索及百度资讯指数检索中,设置“特色小镇”为检索词,分别获得全国31个省(区、市)的特色小镇百度搜索指数(PC搜索指数+移动搜索指数)日均值和特色小镇百度资讯指数日均值,运用公式(2),最终获得总指数(见图2)。

图2 各省(区、市)特色小镇的热度指数 注:百度搜索指数检索时间从2011年1月开始,检索词为“特色小镇”,通过预搜索,发现在2015年以前,各省份特色小镇的搜索指数几乎为0,因此,将检索时间设定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2.3 政策发展指数结果

基于北大法宝数据库、高校财经数据库中等政策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时查阅全国31个省(区、市)相关政府部门公开的政策文件,共获得18份国级(具体名称略)和91份省级层面的特色小镇专项政策(见图3)。

图3 省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分布

借助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基于“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内容框架”,对18份国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其中有5份政策文本没有实质内容将其剔除),通过一边浏览原始政策,一边将相应的内容编码到节点中,由此层层归纳,从整体脉络获得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初次编码由作者完成,再次编码由研究该领域的博士和管理者各1名完成,并对存在分歧的编码进行反复比较、甄别和讨论,从而建构出国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上述省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将合适内容编码到整体结构节点中,其余内容围绕“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内容框架”主线继续生成新的一二级节点。最终,综合对比31个省(区、市)专项政策的一二级节点,以国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整体结构为基准,邀请7位专家进行打分,获得相应各省(区、市)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发展指数(表3)。

表3 区域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发展指数

2.4 竞争力结果

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区域特色小镇影响力指数、热度指数和政策发展指数权重依次为24.15%、35.07%和40.78%,应用式(3)将各指数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应用式(4)获得中国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及其排名(见表4)。

表4 中国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

进一步根据各个区域各指数关联系数的紧密程度,采用层次聚类法,通过SPSS19.0进行聚类,其中将四个指数设置为变量,标准个案为31个省域,选用组间联接的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中国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聚类谱系(见图4)。

图4 中国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聚类谱系

根据图4与表4,将31个省(区、市)特色小镇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一般和弱竞争力四个层级。强竞争力省域:浙江,浙江特色小镇各项指数及竞争力均排名首位。一方面,浙江在全国率先兴起创建特色小镇热潮,如以浙江云栖小镇、梦想小镇、乌镇互联网小镇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镇[15],成为国家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文件所着力推崇的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与国家发改规划[2017]2084号文件所渲染的浙江特色小镇经验,广泛获得市场及媒体关注。另一方面,特色小镇专项政策亦是从浙江开始逐渐扩散到全国,在国家层面首份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发布之前,浙江已发布了浙政发[2015]8号、浙旅政法[2015]216号、浙政办发[2016]30号、浙科发高[2016]90号、浙经信政研[2016]31号、浙文法[2016]7号、浙特镇办[2016]2号等十几个省级特色小镇专项政策,浙江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发展。

较强竞争力省域:江苏、广东、山东、北京。江苏和广东的特色小镇影响力、热度和专项政策发展表现靠前且均衡,各项指数均排位第2至第4位,竞争力分别为0.6952和0.6698。山东的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发展、北京的特色小镇热度表现优异,各自相对应指数均仅次于浙江。一般竞争力省域:海南、重庆、辽宁、河北、福建、湖北、安徽。弱竞争力省域:黑龙江、贵州、内蒙古、吉林、甘肃、广西、青海、宁夏、西藏、山西、新疆、江西、天津、陕西、云南、四川、上海、河南、湖南。整体而言,多数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表现不突出,以一般竞争力省域与弱竞争力省域居多,两者在全国省域中占比高达83.8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结合特色小镇特性,构建了区域特色小镇影响力指数(媒体)、热度指数(市场)和专项政策发展指数(政府),以中国省域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测评其竞争力。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由大至小分别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北京、河北、湖北、安徽、福建、辽宁、四川、海南、上海、重庆、河南、云南、湖南、江西、陕西、天津、广西、吉林、黑龙江、甘肃、贵州、内蒙古、宁夏、山西、西藏、青海和新疆。第二,聚类谱系将中国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一般和弱竞争力四个层级,浙江是强竞争力省域,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是较强竞争力省域,其余省域为一般竞争力或弱竞争力,后两类在全国省域中占比高达83.87%,反映出多数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表现不突出。

3.2 竞争力提升建议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形成专项政策体系。由于特色小镇创建涉及内容繁杂且牵涉面广,要求各级政府不仅要及时发布上级单位对特色小镇创建指导意见等政策,还需要立足当地实际,逐渐制订包括特色小镇实施细则、法律法规等在内的专项政策,构建完整规范的特色小镇政策体系。确保小镇从创建、评选、奖惩、退出等不同阶段均有政策可指引、有制度可保障。目前,除浙江有较为完善的特色小镇专项政策体系外,其余省域待提升空间较大,尤其是多数省域特色小镇专项政策主要是“专项通知”(占总量53.85%)和“指导意见”(占总量31.87%),这两种政策文本法律层级不高、指导性较弱。

提升省域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发展指数,后续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快构建专项政策体系。如出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政策法规,为文化特色小镇历史记忆的传承、特定传统文化的传播、保护与彰显小镇独特地域风貌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出台主导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从而规范与提高小镇的投融资水平,激发并鼓励小镇企业自主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为发展该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提供支持;出台特色小镇发展的金融专项政策,为小镇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特色小镇创建主体提供金融支持,降低各方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风险与顾虑;制订创建某一类型特色小镇的政策方案,如文化与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方案、休闲康养特色小镇建设方案、金融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方案、体育竞技特色小镇建设方案等;制订特色小镇评选方案,提供示范特色小镇评选办法,规范参评小镇系列文件。

(2)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区域特色小镇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除逐步制订专项政策外,还需要认识到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迫切要求政府和企业深度携手,实施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模式。首先,各级政府坚持宏观指导和引导原则,通过在发改委下设特色小镇工作委员会,落实专业的工作人员,出台特色小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体系,组织地方做好特色小镇整体发展规划,以及加快补齐小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短板等方面。尤其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社会投资、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最大限度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小镇建设,解决小镇资金不足难题。其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在特色小镇创建中的主体地位。对于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主体,不限制主体性质,既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民营企业,更应该吸引外资企业和混合制企业,注重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引入,鼓励龙头企业独立或牵头打造特色小镇。

(3)因地制宜,体现区域差异性。热度指数反映了市场(PC端网民及移动端网民)对特色小镇的关注程度及偏好程度,区域特色小镇热度的上升,要么基于良好的品牌效应而广泛获得市场关注,要么由于危机事件导致舆论持续关注;区域特色小镇热度的低迷,主要在于没能形成良好品牌效应,逐渐被市场漠视。无疑,提升区域特色小镇热度指数,需要依托良好品牌效应,才能获得健康且可持续的市场关注。要求各个特色小镇基于自身资源禀赋,遵循客观规律,以特色优势为引领,杜绝盲目模仿,体现区域差异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点差异明显,结合目前各省域的资源基础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较强、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和服务理念较先进,可着重引导高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金融产业、信息科技产业、创意创新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发展;在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相应的产业支撑较缺乏,可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沉淀、淳朴的人文风情,着重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大健康产业、体育竞技产业、农林渔业产业、民俗艺术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发展。

猜你喜欢
省域竞争力小镇
省域联网收费系统中的可信管控技术应用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22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4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日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