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玲丹,谭晚宜,申 婷
(湖南省儿童医院 湖南长沙410007)
特应性皮炎作为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其主要病因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异常、家族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多发生于儿童[1]。临床症状表现瘙痒、时重时轻,病程长且易反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有研究显示,近年来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多数家长对该疾病缺乏了解,无法配合临床治疗,常导致患儿病情反复,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针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度,改善患儿临床症状[3]。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以皮肤学科为指导、集合个性化治疗、健康教育、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应用于慢性皮肤疾病的护理管理效果较好[4]。本研究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给予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我院确诊特应性皮炎患儿1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特应性皮炎患儿,符合Wiliams等[5]制订特应性标准;②无其他特应性皮肤病症;③年龄3~12岁;④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⑤首诊患儿近1个月内未经系统或局部治疗;⑥家长或患儿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可以正常沟通。排除标准:①过敏性休克患儿;②严重脏器性疾病患儿;③严重精神疾病患儿;④不配合治疗及随访的患儿;⑤年龄<3岁或>12岁的特应性皮炎患儿;⑥家长或患儿任意一方有心理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3.0~12.0(7.57±0.59)岁;病程1.0~11.0(6.34±1.52)个月。观察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3.5~12.0(7.31±0.89)岁;病程1.5~12.0(6.21±1.59)个月。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告知患儿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保持干燥,规范使用润肤乳,避免皮肤接触刺激物,指导患儿规范用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模式。①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护理干预:群组活动时间30 min,每周1次,为期1个月,每次活动邀请8~10个家庭,每个家庭至少参加1次活动,每次活动详细讲解特应性皮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和预后,使患儿家长正确认识疾病。活动后由责任护士一对一为每个家庭进行巩固,通过指导的方式找出患儿不同问题的原因,并进行评估、分析。②成立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小组:成员包括皮肤科护士长和皮肤科2名医生、8名经验丰富的护士,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组内总结、监督工作,医生负责提出和落实改进措施,护士负责收集资料落实工作。护理前,全体人员学习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相关知识,根据患儿病情制订相关管理方法,培训内容可对患儿不良行为给予评估,由专家进行考核,直至考核合格为止。③群组管理准备工作:小组成员组织患儿及家长进行指导,互相分享生活经验,讨论特应性皮炎带来的不良影响、纠正患儿不良习惯的好处。④群组管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员根据患儿心理特点、不良生活习惯制订合理的自我管理和家庭管理方案,教会患儿及家长正确护理皮肤的方法,以加强皮肤管理,避免接触过敏源,指导患儿及家长疾病预防的方法及如何长期管理疾病,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加深印象,健康教育工作结束后,邀请患儿及家长主动分享感受。⑤群组管理指导工作:组内责任护士对患儿及家长进行一对一指导,讲解避免和加重特应性皮炎的诱因,避免搔抓和摩擦皮肤,避免接触动物皮毛、粉尘、烟雾尾气等,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和热水烫洗皮肤,穿宽松柔软的全棉衣服,保持室内通风。⑥护患互动工作:责任护士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了解患儿的不良行为,并给予纠正,促使患儿更好掌握健康生活方式。此外,责任护士积极与患儿探讨纠正不良行为的方法,支持鼓励患儿主动提问,并及时做出解答。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SCORAD)[6]、皮损面积、瘙痒程度评分。采用SCORAD评估患者皮损严重程度,评分0~103分;皮损面积评分(0~3分);瘙痒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评分,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瘙痒程度越严重。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皮肤屏障功能。采用德国MPA9多功能皮肤测试仪对患儿护理前后的皮脂含量、表皮水分丢失量与角质层水量进行测定,3次测定后取平均值,测定环境要求室内保持在25 ℃左右,湿度在50%左右,患者皮肤状态为自然状态。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问卷(CDLQI)[8]评分。CDLQI包括6个维度,共10个问题,总分3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儿的生活质量越高。
2.1 两组干预前后SCORAD、皮损面积、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CORAD、皮损面积、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皮肤屏障功能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皮肤屏障功能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CDLQI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CDLQI评分比较(分,
续表
儿童特应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严重伤害[9]。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饮食结构变化、儿童自身免疫力低、过敏体质等诸多因素,导致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率逐渐递增[10]。儿童特应性皮炎多表现为皮肤干燥且剧烈瘙痒,患儿发病期间多数患儿伴有哮喘、荨麻疹及过敏性鼻炎[11]。目前,临床多采用外用激素药物治疗,激素药物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及停药反跳现象,成为患儿康复的隐患[12]。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痛苦。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模式是采取小组形式集中群体管理,通过语言、视屏、图片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给予一对一专业指导,能有效提高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了解,达到规范用药、合理饮食的目的,从而降低疾病加重的概率,减轻患儿的痛苦[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SCORAD、皮损面积、瘙痒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皮肤屏障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施皮肤学科指南的群组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瘙痒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分析原因: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会引起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系统与表皮中脂质、蛋白酶及蛋白酶抑制剂等结构物质有关,当这些结构受损时,皮肤屏障水合功能会发生障碍,加速表皮水分丢失[14]。由于特应性皮炎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皮肤水分流失逐渐失衡,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越来越差,进一步加重病情[15]。因此,特应性皮炎治疗除了主要药物抗炎之外,还需要改善患儿的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模式通过群组管理活动的学习与正规教育,使患儿及家属对特应性皮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家属监督和护理人员指导下规范使用润肤乳,降低患儿皮肤的敏感度,优化了皮肤的平衡屏障功能,促进皮损愈合,改善皮肤瘙痒状态[16-17]。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C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皮肤学科指南的群组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常规护理干预只注重疾病本身的治疗,而忽视患儿及家属心理护理和对疾病的认知,同时长期反复的病情折磨和昂贵的医疗费用给患儿家庭带来巨大负担[18-19]。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模式能够促使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护理、治疗及发病机制等有整体认识,及时发现存在的不正确行为并纠正,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理解程度的患儿及家属,采取针对性交流,促使患儿及家长积极配合治疗[20-21]。此外,积极鼓励患儿及家长提问,护士耐心做出解答,消除患儿及家属疑虑,强化自我管理,及时给予患儿鼓励,制订合理的康复预期,增强患儿及家属的康复信心,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长期治疗中实施皮肤学科指南群组管理模式,能减轻患儿病情,缓解瘙痒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