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堂
“上一次这么开心,还是上一次”“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这些完全正确却毫无意义的废话最近突然爆火,迅速在各大网站上传播开来,演变成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废话文学。这种说了又好像没说、让人无语之中又有些好笑的网络用语,快速扩散到现实生活中,火到连央视新闻都发布视频解读它。有人疑惑:废话文学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如此“上头”?还有人开始反思:这些废话凭什么变成一种“文学”?它到底有何意义?
说了又好像没说,那到底说了什么
废话文学指的是那些文不对题、不知所云的表达,最大的特征是“说了又好像没说”。虽然“废话文学”这一概念最近才开始流行,但文学中的“废话”早已有之。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作品《秋夜》中的这句话,可以说是近现代较为深入人心的疑似“废话”。有人认为该句是为了凑字数才写下的,有人却觉得作者在该句中隐含深意。该句“废话”与否,众说纷纭。
互联网时代的“废话体”或许要从诗人乌青的作品说起。乌青在作品《对白云的赞美》中写道:“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这首既无韵律也无修辞的现代诗通篇使用大白话,实在很难让人感受到美。读过这首诗的网民们也争相吐槽、模仿,创作出了《对开会的赞美》《对A股的赞美》等仿作,乌青的诗也被网民们称作“废话体”。
如果说乌青的诗尚且还能算“理解不了的艺术”,那么“小编体”则纯粹是浪费时间了。在公众号的推送里、在短视频里,存在着这样一群小编,他们用劲爆的题目、统一且无意义的话术,生产出让读者看完之后只觉浪费时间的内容。“XX是什么意思?XX是什么哏?XX出自哪里?”这些让人无比厌烦的套话,激起了网友们的逆反心理。有网友甚至做出了“垃圾小编生成器”,该工具可以一键生成“小编体”文章,可谓用魔法打败魔法。
在这些基础上,废话文学诞生了。诸如“能力越大,能力就越大”“三人行,必有三人行”这类经典废话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聊天框和各种评论区。它们分为多个流派,如单位转换派,“台上一分钟,台下60秒”;语义重复派,“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一定能说出这种话”;矛盾文学派,“切一点薄薄的厚片”……这些废话因为本身的趣味性和极高的传播度,被网民戏称为一种文学。
废话文学,其实也没那么“废”
那么,废话文学凭什么吸引这么多人自发地使用和传播呢?
首先,废话文学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例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就改编自《增广贤文》中著名的一句“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日不见,如隔一日”改编自《郑风·子衿》中耳熟能详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些爆火的废话往往都是由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语句改编而来,初见时,会给我们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再一细想,又会让我们感到无语且好笑,自然就让我们印象深刻了。
以文学理论来说,这叫“陌生化”手法。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废话文学这种对常规、常识、常理、常事的偏离,造成了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从而让人们感到新奇。这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段,也是废话文学的魅力所在。
其次,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哏文化为废话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你这瓜保熟吗?”的华强买瓜、“套马的汉子”的乌兰图雅等时下流行的哏,和废话文学一结合,变成“给我挑一个西瓜味的西瓜”“套马的汉子你在套马”这样的新作品后,很容易就能传播开来。废话文学能够有这么高的传播度,各种原本就流传甚广的“哏”功不可没。
不仅如此,废话文学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能让我们在社交中,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尴尬。比如逢年过节时,亲戚问:“你这几次考试考得怎么样?你堂弟可是考了年级第一呢!”这时,比起沉默或直接呛声,一句优雅的废话文学就能让硝烟散去:“我考得好的时候就考得好,考得不好的时候就考得一般。”要知道在高手过招中,直来直往、舞刀弄剑虽然常见,但毕竟伤和气,偶尔打打太极也是很有用的。
废话文学中“抛开内容不谈,你说的还挺有道理的”“说得挺好的,下次别说了”这样的委婉表达,比起“狗屁不通”“说了当没说”等表达,少了几分尖锐,多了一些幽默。这样的语言不仅更容易让对方接受,或许还能逗得对方哈哈大笑,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手段。
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废话文学可以有这么高的热度了。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尽管废话文学在社交中广受欢迎,但还是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这样的废话到底有什么意义?”
除却趣味性和功能性,废话文学存在的意义或许还在于它契合了时代的需求。它所体现的或许正是年轻人隐藏在娱乐和幽默背后的思考及反抗。
当下,网络中充斥着大量无意义、低质量的媒体内容,例如之前提到的“小编体”文章,或一些视频营销号创作的“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劣质作品,甚至连影视剧中也出现了“你怎么进来的?”“我开门进来的啊”这样的台词。
长期处在信息低质量的网络环境中,被废话轰炸的人们选择使用姑苏慕容家的绝学——“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予以“反击”。秉持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心理,用废话的方式吐槽这类内容。
当你刷到屏蔽都屏蔽不过来的营销号时,骂吧,显得自己没素质;不理睬吧,这股气又憋在心里发不出来。但是使用废话文学评论一句:“除开内容不说,你说的还挺有道理的”或是“看完这个一分钟的视频,你的生命就流逝了60秒”,就能以“斗转星移”的武功招数,让这些营销号的运营者感受到同样的憋屈。这样的评论往往还能收获几十乃至上百个点赞。在回怼的同时,还能与其他网友互动,可谓一举两得。
或许废话文学的流行,正代表着网民们不想再看到这类无意义、低质量的内容的诉求,这也正是废话文学全新的时代意义。
屠龙者不要变成恶龙
不过,“流量”总是充满争议的。有人喜欢热度爆棚的废话文学,自然也有人反感。某些热门话题的评论区常常充斥着废话文学,甚至有些评论还玩起了接龙,比谁用的“搁这儿”数量多。观者难免感到无聊,甚至厌烦。此外,还有不少人质疑:废话文学如此盛行,大家似乎都爱上了废话,但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废话吗?
朱自清在《论废话》中就曾写道:“得有点废话,我们才活得有意思。”人与人之间可能还真需要一点废话来加强沟通和交流,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一些废话来润色。央视新闻在解读废话文学的視频里说道:“假如一个人说话, 90% 以上是废话,他就会感到快乐;若不足50%, 则快乐感也不足。”
综艺节目《奇葩说》也曾围绕“正确的废话要不要说”展开讨论。反方认为,无论正确与否,废话始终是废话,会忽略听者的感受,浪费听者的时间。正方选手则以父母为例,说明其实每一句“多喝热水”“早点休息”背后都是深切的关心。所以,废话并非无用,我们需要用废话来表示关心,需要用废话来交流感情。废话文学,正是一种用废话传递快乐的方式,这就是其存在的意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跟风是正确的。恰恰相反,过度的废话正是我们要杜绝的。废话文学的盛行本就得益于网民对低质量媒体内容的厌恶,倘若我们不能把控好度,一味地跟风、过度地使用废话,让废话变得如“小编体”一般令人厌烦,那废话文学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这不就是我们常常调侃的“屠龙者终成恶龙”吗?
总而言之,把握说废话的度,才能变“废”为宝。不要让废话文学成为甘蔗,初时甜蜜,然后越嚼越无味,最后变成毫无意义的“甘蔗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