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善平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就有强烈的寄情于物的情感冲动,一些贴近生活、能够触发人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历来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工艺创作,紫砂陶艺创作便很好地继承了这种传统。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其中儒家文化自秦汉以后便在社会衍进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儒家文化中又包含了种种普适古今的道德衡量标准,仁、义、礼、智、信合称为人之“五德”,作品《大義》的创作便是从五德之一的“義”出发,刻画了一个传唱千古的经典人物形象。
传统艺术形象有着生动且顽强的生命力,在广大的民间,通过自然的衍变这些形象深深地融入到了日常的文化和生活当中,作品《大義》的创作便源自于一个古老、经典的历史人物——关羽。关羽是东汉末年的蜀汉名将,被世人尊崇为“武圣”,在民间与“文圣”孔子齐名,遍布各地的关帝庙将,他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一个忠义无双、勇猛无畏的猛将形象,“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且由于《三国演义》中的叙述,“关公”成为其专属的尊称,“关公像”更化身为义气的象征,凝聚了人与人之间紧密无间的羁绊。作品《大義》所刻画的正是围绕“关公”所形成的“大義”精神。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品《大義》并没有照搬传统书画形象中的关公,而是另辟蹊径,充分借用了陶刻技法的画面表现,塑造了一位充满动感的人物画面,利用阴阳刻技法相互搭配,成功模拟出了素描中的光影变化,其动态的光影刻画更是带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受,大面积的阳刻占据了挂盘的右侧空间,这部分的刻画主要采用了刮和描的手法,确定画面的轮廓,并塑造一些人物边缘的线条,并在整个刻画的阴影中确立一个光影的方位。通常而言,紫砂陶刻对于画面的呈现主要以刻画的线条来完成,然而在作品《大義》中却并非如此,其阳刻所塑造的影子构成了大面积的轮廓,并利用这种轮廓形成整体构图的边界,并于画面的中部,用阴刻法塑造出精致的线条,将关公的人物形象生动真实地刻画出来。
陶刻在对人物进行刻画的过程中,脸部的表情是重中之重,关公的人物形象早已定形,英雄冠、美鬓公,这些都是关公头部形象的重要特点,运用刻刀来进行刻画的时候,要遵循之前确立的光影变化方向,明亮处刻画阴线务虚,背光处则采用阳刻务实,虚实结合中,将人物的额头、眉毛、双眼、口鼻、胡须等都完完整整地刻画出来,充足的线条构成了丰富的细节,并顺着线条的自然活动,形成迎风一般的动感,这样的动态轮廓自然衍生,蔓延至人物身后阴影的部分,这便是阴影处阳刻所刻画的部分。除此之外便是人物头部以下,身穿盔甲,威武雄壮,对于盔甲的刻画则更多地采用了顿刻法,同样包含了阴阳刻的变化,以此构成了盔甲的表面肌理以及反光,人物躯体大半被掩藏了起来,通过露出来的部分使人产生联想的欲望。
由于对人物的躯体进行了掩藏,所以为了让后续的联想能够更加顺畅,其显露在外的部分就需要刻画得较为详细,这与过往的人物刻画有所不同,在过去很多陶刻人物创作中,往往只是将人物的头首部分刻画得尤为精细,然后淡化人物边缘部分的线条,仅以轮廓示之,这样的好处是主次分明,让人能够一眼就抓住重点,而在眼前这件《大義》的刻画上,由于明暗阴影的变化遮蔽了大半个躯体,显露在外的部分就需要进行细致的刻画,因为此时整个关公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其对比性是同身后的阴影部分而非自身,手臂的坚实有力、腿部的坚定稳固都要通过局部线条的刻画表现出来,同样也将阴影的画面变化延伸到这些部位之上。
刻画好人物之后,在画面的左侧,还刻有“义薄云天”四个大字,这句成语出自南朝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常常用来形容某个人非常有情有义,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关公”与“义薄云天”虽然并非诞生于同一个时代,但两者常常会被人联系到一起,在现代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亦经常同时出现,在作品《大義》的刻画组合中亦给人一种理所应当的感受。
结语: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情谊的赞颂永无止境,现实中友情的宝贵、相互间坚定的信念都是值得去珍视和求索的。在紫砂陶艺创作中用陶刻的形式刻画和歌颂这种情感理念,既表达了一种朴素的情感追求,也从事实上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演绎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