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与空间*
——南粤古驿道遗产网络构建研究

2022-03-30 04:23李梦然汤楚乔刘龙英苏燕妮梁浠玥
南方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南粤驿道水路

李梦然,郑 潼,汤楚乔,刘龙英,苏燕妮,梁浠玥,李 晖

前言

遗产廊道通常为文化资源富集的线性景观,是源于美国的“绿线公园”—“国家保护区”—“绿道”思想进化的产物[1],集文化与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经济发展于一体的遗产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西班牙在构建犹太遗产网络时将“遗产廊道”理念进一步发展成“遗产网络”,以网络的形式保护犹太遗产网络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认为将遗产廊道中的点状遗产串联才能完整地体现遗产廊道的价值[2]。目前国内涉及遗产廊道或者线性文化廊道的研究区域主要有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按照类型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型、文化传播型、战略格局型、民俗文化型等[3],多集中在遗产廊道的特征描述、遗产廊道的构建[4-6]、遗产廊道的分布特点和遗产廊道的保护[7,8]、旅游开发[9]等方面。

南粤古驿道可称为文化传播型的遗产廊道,是指1913年以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来往的通道,从类型上分为水路和陆路,从建设形制上分为驿道和古道,是南粤地区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一直以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南粤古驿道的历史脉络梳理[10-12]、价值剖析[13,14]、活化利用[15-17]等,揭示了驿道发展的空间特征和村落演变的关系,探析了驿道在经济往来与政治、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在广东省活化修复南粤古驿道的相关政策指引下正在逐步形成完整体系;但较为缺乏各方面历史资源的整合、整体的功能性梳理以及宏观体系的完整构建。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南粤古驿道从古发展至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丰富多样,在军事上开拓疆土、贸易上通商往来等等,古驿道所囊括的功能性方向的演变,能够体现南粤大地的社会发展变迁,古驿道已经不是单一的交通道路载体,而被赋予了许多具有地方性特质的文化内涵。古籍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场所是整个南粤古驿道网络,将视角更进一步放大,则会发现南粤古驿道从古至今最基础的几种功能是邮驿、军事、贸易、宦游,基于这些功能发生的事件及形成原因并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历时性,并且与古驿道息息相关,这些事件依托于驿道发生,同时也反作用于古驿道。事件与空间向来密不可分,遗产网络的事件与空间之间是否存在叙事空间关系?人们是否可以从这些标志性事件中了解到古驿道的产生、发展脉络、成因、空间特征等相关因素,并串联起完整的南粤古驿道遗产网络体系?本文以南粤古驿道为例,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由于时代的变迁,南粤古驿道定义中所指的广东与今日的广东省范围有所不同,本文是以今日的广东省行政边界为研究范围,海南岛及广西沿海地区的古驿道有待进一步研究。

2 研究途径与方法

叙事空间系统是以叙事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研究空间环境的方法理论,空间叙事的过程与其动态发展历程是一致的,有发展、高潮和结局,空间环境受地理、人文、自然等众多因素相互影响,空间叙事产生于人在空间中对场景的组织和在时间中对事件的组织,叙事的不同产生过程将带来不同的体验,既存在时间维度也存在空间维度。传统的叙事空间研究在实体空间上主要侧重于中微观尺度的空间研究,而缺乏在大的环境背景下,通过叙事的手段去探究一个区域系统来龙去脉的相关研究,在关注大尺度叙事空间系统结构特征的同时,也有利于探究一个地区的发展脉络。

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叙事空间系统定义为“发生事件的驿道空间”,主要是通过收集、整理古驿道上发生的事件,将南粤古驿道作为一个叙事场所空间去研究其文化内涵和特征,通过建立线性特征与各遗产点的联系,整体分析整个南粤古驿道遗产网络的叙事空间。

3 南粤古驿道叙事空间分析

根据南粤古驿道的特质,有别于传统叙事空间研究事件要素、人工要素等分类方法,将古驿道上的叙事要素根据功能特性,分类为邮驿、军事、贸易以及宦游四大板块进行分析。

3.1 邮驿要素分析

邮驿联通了整个国家的交流互通和信息传达,最初建立出于国家军事管理的需要,是一种具备多职能的机构,并构建了驿道、马、车、驿亭、驿馆等一系列相关联的设施与建筑,既解决了交通与文书往来问题,还具备接待使者、传送军报等功能。因南方水系网络较为发达,故南粤古驿道在很多时期都以水路驿道为主,以陆路驿道作为水路驿道之间的连接。唐宋时期,海域技术发展较快,使南方驿道水路网络体系加速完善,甚至在唐朝时期,出现了广州通海夷道等此类与海外进行来往的驿道路线。

根据文献记载的驿站名称,对应现代的地名,在图上标出了各年代驿站的位置,对各驿站点按照不同等级分类后可以得到南粤古驿道主体线路及驿站分布点[18-22](图1)。唐初,张九龄开大庾岭道,途经梅关等三镇及庾岭驿、横浦驿两个驿站点[18];宋代,对潮惠下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在粤东沿海设置了较多的驿站[19];明代在已有驿道的沿线建设了大量的驿铺,在建设军事设施的同时,也增设驿铺,作为递送公文、物资的站点[21];清代,交通工具得到发展,运输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驿传等方式,故新修驿站点不多[22](图2)。由于明代的驿铺地点今日能查找到的较多,故图上所示多为明代的驿站。虽然这些驿站点有覆盖前代驿站的可能,但对于从邮驿功能解读南粤古驿道的叙事空间结构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图1 南粤古驿道驿站分布图[18-22]

图2 南粤古驿道各朝代邮驿设施分布图[18-22]

对历代邮驿设施与节点城市进行核密度分析后可发现,广东省的邮驿系统以广州为中心,沿着北江、西江、东江及其支流向粤东、粤北、粤西延伸,体现出水路的重要性。邮驿系统中级别较高的节点如路治中的循州、英州、雷州、封州,大多始建年代较早,历代均作为驿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从自然条件看,这些地点基本都处在水路与水路或水路与陆路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水陆联运;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这些地区周边有较多的村镇,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为邮驿传递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致其邮驿功能发达,而邮驿功能的发达又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时代发展,驿道逐渐从主干道路线扩展到支路体系,以广州、惠州、英德、端州、雷州、韶州为中心点,通过互相连结与四周发展的形式组成驿站点的网状结构(图3)。

图3 历代驿站点分布核密度图

3.2 军事要素分析

中原王朝对岭南的开发,最初是以控制边区为目的。秦为征伐岭南,修筑了四条 “新道”:一条自江西过大庾岭,经横浦关,沿浈水从北江达番禺;一条自郴县经阳山关,沿湟水过洭浦关,沿北江南下;一条越桂岭,沿贺江南下,从西江达番禺;第四条从零陵沿湘江,下漓江、入西江[8]。而赵佗在今惠州惠东、博罗以及河源紫金、龙川等地留下堡寨遗址,可见东江水路在秦代已有使用。西汉进军岭南的五条路线基本沿袭秦路,只新开牂柯江一道;东汉时期整治了武水水路,缩短了郴州到韶州的路径[10]。秦汉修筑的道路奠定了从西北方向进入岭南的路线格局,军事据点及主要战争发生地可以体现秦汉对岭南开发的过程。唐代代宗派兵一路顺北江南下,先后攻下韶州、潖江口、端州和广州,另一路自福建沿潮惠下路,拿下潮循两州;宋灭南汉之战,宋军沿着连江进入岭南,先后攻下连州、韶州、英州和广州[23];元灭宋之战,一路在紫金、龙川和海丰交战,另一路越大庾岭顺北江南下,最后两路在广州会师;明灭元之战,也是由大庾岭入广东;嘉靖四十年,为灭山民起事,明军沿潮惠下路攻海丰、善归等县[24]。明清时期,由于海盗倭寇侵袭,在沿海地区建立了非常密集的军事防御设施,如卫所、寨城和炮台,各入海口增加军事巡逻防护线路[25]。此时潮惠下路以及肇雷驿道依旧是南粤军事交通的重要道路,承担了军事信息传递和物资运输功能(图4)。

图4 历代军事路线总图[10、23-25]

由核密度分析可知,军事路线多以水路为主,这是由于广东北部多山、平原多丘陵,河流密布,以水路通行最为便利。而连州、南雄、韶州和英德历代都是军事战略要地,这些地区处于河流上游的孔道,占领这些地区就可沿水路南下,直达首府广州。从炮台堡垒的空间分布以及数量来看,明清时期广州、潮州和惠州三个地区的倭患最为严重。直至明代,广东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贯通东西和沿海的四通八达的军事道路网络。围绕南粤古驿道开展的军事事件为岭南地区带去的是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环境的转换,文化上,通过战争的方式将北方的先进技术通过驿道带到了当时尚且蛮荒的岭南,同时在岭南当地修筑的堡垒炮台也更进一步地完善了古驿道体系;社会经济方面,战争引起的大量人口迁徙对当地人口的组成有较大影响,战后大量士兵及外来人口留驻本地,客观上带动了岭南地区的繁荣发展(图5)。

图5 历代军事叙事点核密度图

3.3 贸易要素分析

贸易往来体现了驿道的经济职能。岭南地区的贸易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内向型主要是指省内的商品流通,包括竹木、海货、茶叶等产品,外向型指由岭南地区往外地的贸易,又可以分为往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往海外。从海外贸易的角度来看,南粤古驿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来自江南及中原的货物通过古驿道途径岭南,抵达徐闻、合浦港口出海;反之,来自海外的货物,以及岭南的产品如食盐、铁制品、陶瓷、果品等则沿驿道北上,抵达中原。

3.3.1 盐运贸易分析

历史上,广东是中国最大的海水晒盐生产地之一,盐场的分布以珠江口为中心分为潮汕和海陆丰等东部盐场和电博、茂晖和白石等西部盐场两部分[26]。直至宋代,粤东和粤西沿海已经建立起大量的盐场,形成了基本的盐场格局(图6)。明代之前,粤盐主要是在省内销售;从明代开始,粤盐不仅供本地食用,还远销至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区[27]。运输主要依托珠江水系,采用省配、潮桥和场配等配盐方式,大多数食盐沿着海道运至位于广州的东汇关候配(即省配),之后沿着北江水路运至英德、韶关、南雄州,远则可越大庾岭运至江西,或越骑田岭运至湖南销售;粤东盐场的食盐除了省配以外,部分由潮商运送至广济桥集中,再上溯韩江,转达福建、江西(即潮桥)[28]。广东西部盐场的食盐可沿鉴江、贺江至广西销售;至清代形成了主要的官盐运输路线(图6)。

图6 历代主要的盐场分布及盐运路线图[26-29]

各朝代食盐的流通大多由官府控制,以收取盐税获取巨大的财政收入,由此催生了私盐产业,主要在原产地或者沿途关卡上进行交易;往外地发卖则多走较为艰险的路径。岭南水网密布,私盐转运节点常设在较难管制的水陆交错地带,如惠州浮桥、东莞缆尾和新会江门等,进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古道支线网络体系[29]。

3.3.2 瓷运贸易分析

广东自古以来就有烧制陶瓷器的传统,至唐代,广东的瓷窑已能生产标准的青瓷器[30]。北宋中期,由于外销瓷的需求增加,在广州及粤东西沿海地区建立了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瓷窑。宋代四大瓷窑分别建在珠江、西江和韩江沿岸,可通过广州港或潮州港出海[31]。雷州半岛的瓷器产业也相当发达,至今在雷州和遂溪仍存大量唐至元的窑址,陶瓷通过雷州港输出[32]。

明代广瓷以佛山石湾窑生产的仿钧瓷最为著名,其时全国最重要的瓷业中心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也通过大庾岭—浈江—北江—珠江通道运送从广州出口。清代,广州从景德镇输入白瓷作为瓷胚,沿同样的道路运输到广州进行彩绘,形成独特的广彩,由海上丝绸之路远销重洋[33](图7)。

图7 历代主要的瓷运路线线路图[30-33]

广东瓷业的兴衰与港口特别是广州港的海外贸易地位息息相关。广州港是宋代第一大港,瓷窑分布遍及全省各地;南宋,泉州港兴起,广州港地位下降,大多数瓷窑停烧废弃;元代前期,泉州港地位超越广州港,加之战乱的影响,瓷窑几乎全部废弃;直至明清时期广瓷才再次兴起。

由贸易核密度分析可知,以盐运和瓷运为主的贸易路线均依托河道展开,盐场、瓷窑的选址均依托山水环境,并与码头分布密切相关,而盐运线路则进一步丰富了南粤古驿道的网络体系(图8、9)。

图8 历代贸易线路图[30-33]

3.4 宦游要素分析

历史时期的岭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都落后于中原,被视为“蛮夷之地”,常作为官员的贬谪之处。自秦代开始,就有官员被贬于此;宋代,贬谪人数达到了顶峰。在贬谪途中,他们将所见所闻写进了众多诗篇之中,形成了独有的贬谪文化(表1)。官员到任之后多积极任事,推动地方发展,为岭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9 历代贸易叙事点核密度图

表1 历代宦游叙事点分布一览表[33-36]

唐之前,贬谪于岭南的官员并不多,有记载的仅有吴隐之与王叔之。唐代,贬谪官员的记载较多,从韩愈、李群玉、宋之问的诗篇中,可见当时从北往南的主要路线是从大庾岭入北江的水路,从粤中往西则走东江水路。宋代,全省驿道网络已较为成型,水路尤为便携,因此贬谪官员多沿水路下行,沿途留下众多赞叹山水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苏轼,其留下的诗篇数量足以考证出他的行迹,同时也可作为官道路线的旁证。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由定州被贬入惠州,入广所走的路线,是从江西大余县越大庾岭,过梅关到南雄,下浈江至韶州、英州、清远,到达广州,再上溯东江至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被贬往海南,从惠州沿东江、西江西行往肇庆、德庆、梧州、雷州,最后至海南。李纲、杨万里与文天祥也走了类似的路线;由此可见,与唐时一样,北江和东江水路的仍然是最主要的路线。元代被贬官员所留诗篇较少,较难考证。明代,广东地区已较为发达,加上充军的需要,官员贬谪主要向辽东、云贵等地,岭南贬谪逐渐减少,主要有汤显祖、王阳明、戚继光等人。清代,珠三角地区商贸繁盛,岭南也不再是贬谪之地。从诗篇中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刘光第至广州乘坐的是轮船(图10)。

图10 历代宦游路线总图[33-36]

根据河流的缓冲区分析可见,宦游地点大多数分布在河流10km范围内,尤其是北江与东江路线,宦游叙事点基本位于水路周围(图11)。由宦游线路与驿站点的缓冲区分析可见,大部分宦游点附近分布有驿站,据此推测在水系无法通达的地方,官员所行的陆地线路为邮驿路线。根据宦游地点、驿站点的叠加可见,一些寺庙、祠堂与驿站分别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同一条驿道上,且根据诗句描写可知官员曾在寺庙中过夜,据此推测部分诸如寺庙类的宦游点可代替驿站承担住宿功能,让沿路南下的官员有歇脚点(图12)。

图11 水路缓冲区与宦游叙事点分布

图12 路线缓冲区及驿站宦游叙事点分布

结论与讨论

在邮驿、军事、贸易、宦游等叙事点状要素整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于叙事主要载体——南粤古驿道线路的叠加,可以总结归纳出南粤古驿道叙事空间结构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图13):

图13 功能叠加图

一是源于驿道原有的属性与建造目的,分析并验证得到目前整体驿道网络的叙事空间结构可以从功能角度切入还原。五岭以南最早的发展是因为秦代朝版图拓张的军事需要,开始修建驿站驿路,后来逐步发展商品贸易,而加之流放到南粤地区的文人苏轼、韩愈等官员则也带来了北方的先进文化。邮驿、军事、贸易、宦游等功能性叙事点均依托于廊道,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叙事要素的主要空间分布情况是以广州为主要核心、粤西雷州、阳江以及粤东潮州为次要核心的空间结构,其余则主要沿着珠江的主要水系譬如西江、东江、北江以及韩江水系分布(图14)。

二是南粤古驿道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由秦汉开发探索期、到唐宋兴盛期,再到明清实现最后完善、成熟的过程,不同的朝代都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秦汉时期驿道的建设以军事目的为主,开辟了通过水路和陆路进入岭南的线路,可称为开发探索期;到唐宋时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驿道的经济色彩逐渐浓厚;宋代驿道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加强,军事作用逐渐退居其后,可视为驿道功能的转折点,驿道向粤东和粤西延伸,主干体系逐渐形成,进入兴盛期;大约在明朝前后,古驿道系统进入成熟期,驿道支路向更为偏远的地区延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陆驿路网络体系,由于倭患与封建集权多种原因作用,临近海域的驿道相较之前扮演了更重要的军事角色,也因此形成了广东沿海的军事格局。

三是南粤古驿道的叙事空间主体形成了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的结构。北江、东江和西江不但是从外界进入广东的主要路径,也是连接粤中、东和西部的大动脉,构成南粤古驿道的水上主干网络。陆路可视作水路的补充,作为水路之间的连接路径翻山越岭,或与水路平行作为辅助,并从水路向外延伸连通较为偏远的地区。形成这样的特征主要是因为水路交通便捷,无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即可通行,军事借助水路更可以减轻行程负担,贸易利用水路可以便捷平稳地运输轻巧易碎的货物,宦游的官员乘着水路可以节约成本,游山观水、饱览风光、吟咏诗词,珠江水系的几条干流在古驿道体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军事借助水路更可以减轻行程负担。水路与陆路交错的驿道网络共同构成了南粤古驿道叙事空间总体格局(图14)。

图14 南粤古驿道遗产网络叙事空间结构图

四是从核密度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历代的叙事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不难看出南粤古驿道的叙事空间主体的转移经历了从粤西北的陆地到粤中、粤南、粤东南沿海的过程;叙事空间主体的转移也展现了邮驿、军事、贸易、文化、贸易等功能主体,由最初的与中原内部沟通交流,发展到从沿海,再到后来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外部交流等发展历程,成为岭南地区历史发展过程的缩影(图15)。

图15 南粤古驿道叙事要素分布图

从叙事空间系统整体入手研究和理解南粤古驿道的空间结构,才能更充分地发掘南粤古驿道的内涵,可以据此来活化和保护利用沿线的文化遗产以及带动沿线村庄的复兴和发展,最终形成丰富多彩南粤文化。

图、表来源

图1、2:作者基于对参考文献[18-22]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图4:作者基于对参考文献[10、23-25]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图6:作者基于对参考文献[26-29]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图7、8:作者基于对参考文献[30-33]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图10:作者基于对参考文献[33-36]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表1:作者基于对参考文献[33-36]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文中路线参考来源于《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猜你喜欢
南粤驿道水路
南粤赏花
南粤赏花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稻菽卷起千层浪 丰收画卷耀南粤
水路
选择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宠物保险的漫漫试水路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