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梦
(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6)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但直接影响农村家庭幸福,而且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随着城市职工和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我国城市的医疗资源出现了不断向大医院集中的倾向,导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产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我们对于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次防疫中各地都有举措,例如新加坡充分应用强大的基层医疗体系,由800个私人诊所构成的社区医疗防控体系成为疫情防范的第一道防线。2021年初始,河北、黑龙江、吉林接连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并暴发于乡村一级,暴露出农村防控的薄弱,由此看来第一道防线存在缺失。作为传统农业与人口大省的河南,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夯实乡村振兴的民生根基具有重大意义。
务必确保调研内容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结构内环境、医疗卫生、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生态-医疗卫生-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调研结果反映出来。因此,调研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化,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
调研的设计及评价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结构环境、医疗卫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
在指标选择上,应特别注意总体范围的一致性,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调研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且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对“医防融合”的综合评价应达到审查工作、肯定成绩、发挥效益的目的,对“医防融合”工作应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分析评估。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做到既能反映类别的水平,又能确定界限,以便对不同类别进行量的对比。
主要采取文献调查法、归纳法、比较法、调查交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访谈调查法7种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学进行总结归纳[1]。
统计学(statistics)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以理论为根据,将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和终极性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设计开放性问题,做试探性的小规模调查。
在我国,村卫生室属于村办的集体医疗性质的医疗机构,在运行上大多数村卫生室为公办民营,也就是乡村医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条件好的村会提供工作场地、免费水电,条件差的村除了提供名义上执业许可的支持外概不负责。从业人员一般是乡村医生,少数乡村医生持有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证。每个村卫生室从业的人数都很少,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基本医疗和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能力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实现“医防融合”的重要支撑。为更好地研究、推动此项研究课题,笔者重点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调研,此次调研组对河南省农村卫生室的情况进行了文献查阅及调研,河南省共有57 003所村卫生室,其中村办卫生室为33 997所,乡卫生院设点卫生室为931所,联合办卫生室为2 753所,私人办卫生室15 830所,其他卫生室为3 492所。
从调查数据可看出,乡卫生院设点数量最少,乡卫生院下属设点的卫生室相对村设点卫生室医疗水平、技术比较高,其医疗设备也相对齐全,因此对农村居民的看病、就诊一系列的情况,精准度把握严格,但其数量最少,而村办卫生室数量最多,其次为个人私办卫生室。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缺乏高学历专业人才。此问题一直是被热议且尚未解决、完善的问题。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人才队伍是核心要素。城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好一些,很多农村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甚至面临着人员断档局面。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严重(大多流入民营或上级医院),村级卫生室人员严重老龄化。导致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短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与农村居民人均比例发展不平衡,医疗条件无法跟进、完善。研究小组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缺乏问题,围绕河南省的卫生人员做了统计。
调研组人员对河南省卫生人员的情况进行文献查阅、统计,河南省共有卫生人员706 795人,其中助理医师276 390人,占比15.68%;执业医师211 830人,占比12%;注册护士304 335人,占比17.26%;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加一起只有90 405人,占比5.1%;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才分别为39 491人、38 572人、65 228人[9]。从这组数据足见乡村医疗人员的匮乏,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比高,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只占全省卫生人员5.1%,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加剧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研究组对全省儿童及孕产妇死亡率进行了调查研究,进一步剖析城市与农村地区儿童及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调查数据如下。
调研组在对河南省监测地区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情况查阅文献及调研统计后发现,农村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都很高(见表1),农村新生儿死亡率是城市的2.5倍,农村婴儿死亡率是城市的2倍,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2.5倍,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是城市的0.5倍,表明农村妇幼卫生服务依旧薄弱,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投入份额过低,尤其是对农村卫生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表1 河南省监测地区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
在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的历史要求下,河南省要坚持医疗深化改革,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和河南省境内三甲及城镇先进医疗水平的带动,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各地区政府应打破体制束缚和思想上的隔离,消除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障碍,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合作机制与平台,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
坚持农村医防融合改革方向,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消除不利于发挥基础性作用、不利于转变农村医疗发展方式、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推动农村医防融合模式转型注入动力和活力。建立政府领导下的紧密型管理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贯通的组织构架,统一人财物的调配,构建起协同高效的预防和救治体系。
河南省俗称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用地、农村居民较多,分布较广,行政村比较零散,可以在3~4个行政村的中心点,设置一所固定的医防诊疗中心,上接政府部门、下接医疗部门,统筹分管,协调统一,将新农合纳入医防诊疗中心,实现“有病可医”“医时可报销”“医后可随访”,从而减轻农民看病的经济压力,缩短就诊时间,打造方便快捷的医疗就诊体系。
积极探索多网融合、多点互通的“医防融合”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行“互联网+”线上线下智慧服务,实施“医疗服务”到村、“健康管理”到家,“医护人员”入户,努力打造“防、管、治”融合一体、保障健康全过程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实现群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随诊随治,节约群众看病就医时间、经济、人力成本,极大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2]。
急救、重病救治实现优“效”。将“云医疗”广泛运用于院前急救、重病会诊全过程,多专科线上线下随时融合;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实现优“治”。通过“云医疗”系统,推进远程医疗入驻镇村、家庭、患者,满足不同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优“管”。将医院“搬”到群众家门口,真正促使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医”“防”结合;保障群众健康需求实现优“享”。
首先,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加强对农村医疗的监管、培训、扶持,按照“核定任务、人员核定、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界定乡村农村机构的服务功能,核定乡镇卫生人员的编制,推行绩效考核的管理制度。其次,建立农村医生资格认证和考核制度,确保农村医生待遇稳定。同时,制定和完善税收政策,减免相关税费,减轻农村医疗机构的负担。最后,建立大型医院分片包干扶持制度,建立以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乡镇医院为主体、村级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生三级培训体系,强化服务流程管理,改善就医等待体验[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农村建设中农民各自为战、村庄建设缺乏科学统筹管理的现象,需要一大批懂知识、有经验、会管理的人才“上山下乡”,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全链条式扶持、强化示范引领、持续推进培育活动、强化载体建设、积极推行人才下乡工程、强化服务保障等举措,推进农村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精准化。加快以人才下乡、能人返乡、技术兴乡为主要内容的“人才下乡工程”建设,积极运用社会力量,破除要素流动障碍,推动更多人才、技术、先进医疗设备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助推农村全面振兴,建设美好新农村[4]。
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提高疫情防控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突发重大疫情的重要保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新媒体等载体,广泛宣传和普及疾病防控知识,推动疾控安全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夯实疾控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5]。坚持预防为主、分类管理,依法做好疫情预防、报告、预警和发布工作,按照法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信息,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体系相关制度,强化公共安全保障,规范处罚程序,尽快从制度体系层面筑起疾病防控“防火墙”。深化疾控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优化疾控资源要素配置,加快推进分级、分层、分流的疾控机制,真正形成“医防融合、职能互补、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局面[6]。
重视补齐农村疾控卫生服务设施短板,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把加强农村疾控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等方面的投资与管理纳入规划,加快建立健全乡村疾控卫生管理长效体制和疾控设施运营维护机制。完善落实疾控工作组织领导机制,明确相应职权范围和有关要求,强化疾控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分工履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疾控工作局面。切实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解决疾控机构岗位吸引力相对不足、基层疾控机构存在人员“招不进、留不住”以及年龄老化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引进疾控专业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事业心强、技术精湛、学历高的专业人员充实到疾控队伍,不断增强疾控机构“主力军”专业防控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根据专业技术以及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形成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考核分配机制。采取挖潜创新、内部调剂、分步实施等措施,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足额配备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前哨兵”监测报告能力。要以农村医学、全科医学为主要专业,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一批沉得下去、留得下来、有专业技能的农村医生队伍,筑牢基层农村疾病防控的网底,不断增强基层疾控工作“守门人”的一线处置能力[7]。
在财政支持方面,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信息化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疾控事业资金投入,全额或足额安排疾控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各类业务经费。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领域资金投入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确保资金投入和使用更为科学、更加规范、更有效率。加快推进疾控信息化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一盘棋”思维,推进标准统一、接口开放、结构合理、互联互通的疾控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各类疾病监测数据的连续、系统、规范收集。积极推进平战结合的防疫医院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按人口比例和传染病隔离救治等要素,选择基本设施完备、相对独立、交通便捷的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学校、厂区等生活设施完备、便于隔离、交通方便的场所,规划建设一批平战结合的防疫医院,做到有备无患、随征随用。建立完善疾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分层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强化储备物资动态管理,健全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鼓励建设智能物流设施,不断提高供应链智能化水平。充分保障防控物资的储备和梯次更换,规范指挥流程、职责分工、力量融合和动员补偿等工作,统一调拨和配送,确保疾控应急物资安全可控、供应充足。
公共卫生服务是当前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短板,要尽快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纳入服务体系之中。重视对“平战结合,防治结合”机制的长期投入。通过发挥医防整体效应和资源优势,完善医防协同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有力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队伍的融合,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8]。
根据群众健康的需要,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各种医疗卫生服务及其管理整合在一起,协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终身连贯的服务。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村、乡镇、县、市“四位一体、贯穿一线”,打通各部门的割裂情况,使多部门协同、紧密、高效运作,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建立有效转诊制度,做到患者信息相关部门可共享、可查,将新农合医疗册转变为医保卡,使农民在河南境内任意就医刷卡无障碍,可同等报销等。
后疫情时代,应构建“医防融合”机制并发挥其优势,整合好可用医疗资源,建立起能应对突发传染病同时兼疾病救治的工作体系。要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和行动计划,发挥医疗平台的共建、共享、共治作用,促进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