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琪 高 明 郭红侠
(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基金是支持基础研究的最重要力量和手段,宁夏始终重视基础研究,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自1999年设立以来,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持续性源头动力。2019年,宁夏修订《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通过优化项目设置、探索实施“包干制”、创新机制建立联合基金等方式,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投身基础研究的积极性。2022年,自然基金项目申报数首次突破1 800项。
近年来,宁夏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改革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方案》,并修订了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类型由原来的一般项目、重点项目两类优化为一般项目、优秀青年项目、重点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四大类[1],并率先探索在优秀青年项目、一般项目中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激发创新活力。一般项目不设指南、不设门槛,择优支持;优秀青年项目主要支持在科研领域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主要考虑稳定青年人才;重点项目主要支持科研人员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关键技术中的科学问题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主要支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研究团队,围绕既定研究方向稳定持续支持开展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立项评审、中期评价、结题验收实现了全流程线上管理。
宁夏为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了“真金白银”。一方面,宁夏政府每年出资3 000万元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建立了4 000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围绕宁夏基础研究所需吸引全国研究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科技厅与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部分大中型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了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基础研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开展有特色、有目标的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行业、机构未来竞争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形成了支持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根据《2020年宁夏科技统计公报》,政府财政用于基础研究的资金总额从2015年的1.8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29亿元(如图1)。
图1 2015—2020年宁夏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变化图
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数从2017年的283项增加到2021年的584项,增长了106.4%;财政经费投入从1 080万元增加到4 565.3万元,增长322.7%;单项平均资助强度从3.9万元增加到7.8万元。从项目主持人学历看,拥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数占总数的95%以上;从学科领域来看,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医学、农学、化学、物理学、生物与生态学等五大领域,各学科领域项目占比分别为46.23%、9.20%、5.65%、7.65%、8.65%,并新增数理学、地质学、资源与环境学等学科领域项目。
由于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执行期最短为2年,因此这里只分析2017—2019年的项目情况。2017—2019年,宁夏自然科学基金共立项902项,其中重点项目45项,占比5%;一般项目857项,占比95%。从资金来源看,财政资助项目789项,财政与单位配套资助项目45项,单位自筹项目68项。2017—2019年,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经费为4 122万元,其中财政经费3580万元,占总经费的87%;项目承担单位自筹经费542万元,仅占总经费的13%,表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投入。2017—2019年,单项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从3.9万元增加到4.7万元,强度较低。从项目主持人学历看,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469人,占总数的52%;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382人,占总人数的43%;拥有本科学历人员49人,占总数的5%,表明主持人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从学科领域来看,如图2,立项项目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医学、农学、化学、物理学、生物与生态学五大领域,各学科领域项目数分别占总项目数的46.23%、9.20%、5.65%、7.65%、8.65%。同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科领域逐年拓展,新增了数理学、地质学、资源与环境学等学科领域项目,部分学科领域项目数量增长明显,如化学、农学、生物与生态学等。
图2 2017—2019年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科领域分布
2017、2018、2019年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单位分别为42、42、44家,各年度间承担单位数量变化不大,表明宁夏基础研究力量较为稳定。其中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北方民族大学共立项595项,占项目总数的66%,这4家单家立项数占项目总数比例均达到10%以上;宁夏农科院、自治区人民医院立项数占项目总数比例均为8%左右(如图3)。
图3 2017—2019年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单位分布情况
2017—2019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论文,被三大检索刊物收录论文444篇;申请国内专利177件、授权70件,申请PCT专利5件、授权4件;取得行业标准2个、软件著作权29个;成果转化5个,其中技术转让3个、技术许可2个。根据通过验收的重点项目统计,培养硕士研究生404人、博士研究生25人;优青17人、杰青2人。这些项目产生了一批典型成果,如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刘宏完成的“基于在线监测的铸造砂型3D打印头喷射误差补偿方法研究”基金项目搭建了微滴喷射洒喷实验平台,构建了砂型3D打印头喷射特性模型,分析了微滴的产生和喷射特性,为3D打印技术在精铸打印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宁夏人民医院的游颜杰承担的“周期素依赖性激酶10调控胃癌转移的作用和临床意义”基金项目首次证实了CDK10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首次通过临床胃癌患者的标本研究证实了CDK10表达下降且与胃癌侵袭转移相关,对解决胃癌转移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问题都具有参考价值。
在项目经费使用方面,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优青项目在科技计划项目中率先施行“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由度,但如何做到放而不乱,相关配套措施需进一步完善。有项目主持人反映,财政、审计等方面对“包干制”项目要求认识不同、结果互不相认,给科研人员、财务人员造成困扰;在项目数据利用方面,近年基金项目立项数大幅上升,从2017年的283项增加到2021年的584项,产生大量有效数据,但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挖掘不足、利用率低,数据支撑政策精准性有待提升;在项目谋划设计方面,基金项目缺乏针对“新冠”病毒等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类研究专项。基础研究计划与重点研发计划等衔接不畅,没有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的接续贯通式支持机制,不利于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推进项目落实方面,依托单位主体作用和服务职能发挥不够,尤其在实施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过程中,亟须在政策解读、申请书质量把关、监督项目实施等方面强化责任、发挥更多作用。
从人才基础看,2020年宁夏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2 168.8(人年),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仅为1 310.9(人年),占10.7%,且超九成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从国基金立项角度看,2021年宁夏地区申报国基金1 199项、立项155项,立项率13.26%,且多数为地区类项目,优青、重点项目立项数近五年均“挂零”。宁夏本地单位牵头实施国基金区域(宁夏)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数量较少;从基础条件建设看,宁夏拥有的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新一轮优化行动中面临摘牌风险,区级重点实验室也仅有41家(新疆106家,海南70家,青海66家),宁夏实验室建设仍未启动,大科学装置尚属空白(青海省2021年启动建设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天文大科学装置),基础研究高端平台数量较少,汇聚基础研究人才、产生高质量基金项目可能性低[2]。
在项目评价激励方面,虽然近年来各方面均强调要符合基础研究特点的评价,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破四唯”较多,“立新标”较少,造成部分基金项目在立项时指标设置无法量化,一般项目仅进行结题验收。在资源导向和考核压力下,科研人员容易追逐热点进行“短平快”的研究工作,不利于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3]。缺乏针对基础研究的专门科技奖励奖种,现行科技奖励办法通过设置不同指标将基础研究类项目纳入科技进步奖类别中,在实践过程中造成无法有效将基础研究类的好项目评选出来,甚至导致部分基础研究类项目过度拼凑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目前除宁夏、西藏外,全国其他省份均已设立自然科学奖;在成果管理方面,基金项目成果公开不充分,小同行评议的作用发挥不够;在成果产出方面,2017—2019年,基金项目共结题验收555项,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不多。
表1 近年宁夏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统计
探索设立宁夏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对自然科学基金实行专门化管理,推动宁夏自然科学基金从支持“项目”向支持“研究人员”转变,适度提高稳定支持经费比例。强化依托单位主体责任,建立依托单位注册制,对基金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政策培训,不断提高把关申请书、监督项目实施等能力,为项目主持人提供更多高效服务,共同提升项目质量。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与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沟通联动,推动项目检查结果互认,确保“包干制”等政策可以扎实落地、不打折扣。建立项目“包干制”成果质量终身负责制,推动对项目里程碑式成果、经费使用明细进行充分公开[5]。探索在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中实施“首席科学家领衔制”,首席科学家拥有适当的人权、事权、财权,可以自行确定团队成员、制定相关领域创新的战略规划和目标、细化实施方式和技术路径等。进一步完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台功能、强化数据分析利用,建立评审专家智能辅助指派系统,构建基于“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关键字”的基金项目小同行评审机制。增设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急专项。围绕宁夏新材料、枸杞、奶业、葡萄酒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科研需求,增设自然科学基金揭榜挂帅项目,更加有效利用全国优势创新资源,弄清一批基础问题,带动相关产业链核心技术突破。探索与中科院、工程院设立联合基金,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方式设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研究基金。贯通基础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在凝练指南、确定资助额度等方面联动统筹,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全过程项目支持机制。
国家即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甘肃、山东、江西等多省份也在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建议制定实施宁夏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围绕既定研究方向配套支持1~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基金推动博士研究生积极从事科研项目,鼓励优秀硕士研究生申报一般项目。引导企业研发人员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应用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培养一批企业基础研究人才,多措并举做大基础研究人才“总盘子”。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人才,要建立稳定的跟踪式支持机制。实施自治区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提升行动,推进西北土地退化和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脱培。推动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宁夏师范学院联合建立宁夏应用数学中心。高标准、高规格统筹谋划宁夏实验室,举全区之力建设宁夏黄河实验室、贺兰山实验室、六盘山实验室、罗山实验室等实验室,将其打造成宁夏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平台的先锋队。尽快启动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争取在大科学装置上实现“零”突破。加强和中科院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对接联系,积极争取中科院在银川设立专业研究所,整合力量推动成立宁夏科学院,建设基础研究的大平台。加强国基金奖补政策,通过把“获批国基金项目”指标纳入任务书等方式,推动在国基金项目数量和类型上取得更大突破。
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的评价机制,推行代表作制度,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于纯基础研究类项目,要注重评价研究的原创性、学术贡献,推行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国内同行评价[6-9];对于由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类项目,要注重评价项目的影响程度以及潜在应用价值;对于非共识类项目,要突出营造科技创新容错的氛围,研究数据、实验方法要留痕可追溯,推行内部审查和复议相结合的评价评估机制;对于应用研究类项目,要注重行业用户和社会公众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引导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学发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鼓励科学家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探索基金项目全部由区外专家在线评审验收,较客观、公正地对待项目成果的评审验收,提高基金项目成果验收质量,争取在黄河水利、绿色低碳、生态治理等领域催生一批高质量成果。对照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增设自治区自然科学奖,分设一、二、三等奖,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强宣传,每年召开自然科学基金学术年会,公开发布宁夏基础研究十大进展,提升基金成果社会关注度、知名度。
开放性是基础研究的一大特点,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是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宁夏基础研究要顺应科技发展大趋势,采取国内合作与国外合作并举,推动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一是要积极参与全国性甚至全球性基础研究计划、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二是以在宁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为载体,利用财政资金统筹设立基础研究基金,支持自主选题、职称评聘等,鼓励社会资本定向捐赠基金,利用“大项目”吸引顶尖人才为我所用;三是更加积极地融入全国创新网络,鼓励区内有实力的研究力量在国内顶尖高校院所设立概念验证基金,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挖掘一批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成果,推动它们高效转化,助力先行区、美丽新宁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