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桃群
宜兴紫砂是代表中国传统陶制茶壶艺术的一张重要名片,基于中国人对饮茶的热爱与中国茶文化的广泛影响,紫砂壶艺术一经诞生便走上了巅峰,使那本就高雅、脱俗的饮茶活动变得更加艺术,更具文化感。此件《踟蹰》紫砂壶有着一个“慢节奏”的主题,与茶文化的气质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此壶在设计上呈现出紫砂壶经典款式的造型特征,因而具有浓厚的传统韵味,创作者还运用了独特的镶金工艺,突出了作品的艺术个性,强化了作品的工艺水准。“踟蹰”这一主题也相当有趣,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工艺的流利与造型气韵的流畅,所呈现给人们的是宁静、平和而又踏实的美感。
紫砂泥是制作紫砂壶所用的材料,也是最能体现紫砂壶特征与价值的重要部分。紫砂泥有多个种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红色泥料,此种泥料不仅性能较好,烧制后的颜色也非常能体现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此壶为呈现传统韵味,运用的便是这一十分经典的泥料。
紫砂泥的红,是有着独特的中国古典韵味的,那是一种非常高贵但又不轻佻、张扬的红色。此壶所用的泥料有着更多的棕色调,呈现为棕红色,更有朴素的美感在其中,让人们觉得作品有温和的魅力,虽然高雅但不失其朴实与真诚。泥料的质感也非常完美,不仅十分光洁和细腻,还带有柔和的光泽,显示的是创作者精湛的工艺。这便是紫砂泥的独特魅力,它能使紫砂壶达到高雅、完美的境界,还能保留一份自然美。
在五百余年的悠长岁月中,众多制壶工匠凭借自己的工艺智慧与审美经验,打造出了大量的经典款式,石瓢壶便是其中之一,此壶在造型设计上所参考的便是这一款式。
石瓢壶由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曼生设计而成,是“曼生十八式”之一,造型独特,有着浓厚的文人情怀。此壶的造型完美再现了石瓢壶的特征与风采。壶体为上小下大的八字形,上下比例均衡,端庄且敦厚,筒身有丰腴之美,筒身与壶底相交处转折圆润,底部四周边缘有向上翘起之感,有灵巧之美,使壶不至于牢牢贴紧桌面,避免了沉重,更有灵气。壶盖厚底均匀,与筒身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壶体,作品的八字形轮廓因此能非常完整和清晰。
壶盖中央镶嵌着低矮的桥形壶钮,两侧底部与壶盖的镶嵌有“拔地而起”的效果,很是扎实。短小精悍的圆筒形直嘴镶嵌在壶身一侧,下部线条与壶身之间已连成一体,从壶身到壶嘴形成了一条流利的抛物线。耳状环形倒把镶嵌在壶嘴对侧,与壶嘴之间构成了平行,将壶体内部结构的平衡性表现出来。壶把的上部带有“飞”的设计,增强了作品的实用性能。
石瓢壶本就是一种具有文化情怀的款式,这是它的制作者所赋予它的独特品质。此壶在石瓢壶的基础上更追求圆润感,并力求在节奏上慢下来,也就有了平和的气质,人们在欣赏此壶时,便会有时间慢下来的感觉,真能远离那快节奏的喧嚣生活。
紫砂壶有一个响亮的别名,那就是“紫玉金砂”,此壶便将这独特的美感表现了出来,主要依靠的是紫砂壶装饰工艺中较难的镶金工艺。
紫砂泥的价值本就较高,再加上昂贵的金子,此壶的价值便不言而喻了。在壶身上随意分布着一些闪闪发光的金箔,与泥料底色完美配合,相当贵气。在制作时,创作者首先要将金子镶嵌在壶体各处,随后压平,最后再进行打磨抛光,那些金子是与泥料完美融为一体的,丝毫不见镶嵌的痕迹,足见工艺水准之高。有着古典韵味的泥料与灿烂的金子配合,让作品闪耀着儒雅的光芒。
“踟蹰”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好词”,指的是徘徊、犹豫不决,在古汉语中则有逗留、歇息之意。此壶采用这一主题是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可以稍微踟蹰片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情怀,让人们转向内心世界,去学会“慢”下来。而作品流利、精湛的工艺又在提醒人们在片刻踟蹰之后,要更加坚定地前进,才能创造辉煌。
结语:《踟蹰》紫砂壶的主题能够引发思考,通过独特、精湛的艺术设计引导人们去理解主题,从而发现创作的真意。本文对作品的泥料、造型与独特的镶金装饰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作品的传统性、艺术个性与文化情怀。紫砂壶艺术在继承传统工艺及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和创新,在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更展现了紫砂壶艺术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