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锦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景化立体传播的融媒体时代。融媒体也就是媒体融合,指的是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统和新型的媒介载体。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文化繁荣,对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提倡“活化”再设计。非遗的“活化”传承不再是靠过去简单的传承人传承,而是要借助各种产品、技术手段和创新形式融入和扩散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系紧密,“非遗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文化素材和创意源泉,文化创意产业也给非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二者相互依存。在融媒体的背景下,探讨非遗与文创融合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泉州市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融合不足情况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融合的策略。
泉州市是“非遗”大市,有众多的非遗品种。其中,技艺类非遗是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研究的泉州技艺类非遗,主要关注手工技艺类的非遗,如纸织画、漆篮、锡雕、木雕、砖雕、花灯、刻纸、木偶头雕刻、珠绣、妆糕人、糖画等。非遗文创指的是依附于非遗项目的文化创意,它通常以非遗具体项目或者非遗中的某些元素进行创意的艺术加工或艺术创作。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融合主要指以泉州技艺类非遗作为生产资料,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同时注重把非遗与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创造出既适应人们物质需求,也适应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融合,需要对泉州技艺类非遗独特精髓的深入把握和提炼,通过挖掘非遗背后深刻的文化蕴涵、审美形式等进行观念或形式内容上的创新。
近几年,非遗与文创的融合呈现了跨界融合的趋势,比较典型的融合是非遗与融媒体的融合。王家飞在《基于跨界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2019年)中,提出融媒体有助于激活非遗的影响力体验,有助于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因此,作者极力呼吁着力打造非遗跨界IP。泉州技艺类非遗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探索融媒体背景下与文创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
融媒体包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媒体是二者融合的产物。传统媒体指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各种媒体平台则被称为新媒体,比如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随着融媒体的出现,数字化融合的传播终端应运而生。融媒体一个明显特点是“一次采集,多元发布”,其传播更为广泛、便捷,互动参与性强。融媒体组合了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充分发挥了各种媒介载体的优势,把泉州技艺类非遗文创化,并与融媒体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泉州技艺类非遗以各种艺术品的形式表现风土人情,体现深厚的传统文化蕴涵。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创化有了新路径、新选择。借助各类非遗网站、非遗传承人公众号、非遗App 对非遗文创的内涵、历史渊源进行诠释与传播,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非遗的内涵、外延,增强对非遗的认知。运用短视频、VR/AR、Flash动画等创意传播形式,有助于全方位、立体式展现手工艺品的美,加上大众多种形式的互动参与,可以增强非遗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的趣味性,提升非遗文化的亲和力。
在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融合的过程中,凭借融媒体互动参与性强、传播便捷迅速、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很好地打破时空限制,给非遗传承人带来新契机。借助快手、抖音等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流量变现等方式,为非遗传承人展示与传授非遗才艺提供了传播空间”[2]。如连发锡铺借助其微信公众号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了他们的品牌文化、工艺制造和非遗文创产品。
非遗从业者提升融媒体素养,坚持以受众为中心,挖掘和创造适合公众需求的信息,融合当今科技手段,实现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艺术相融合,从而重新审视泉州技艺类非遗所蕴含的内涵和理念,在产品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上有所拓展,让泉州技艺类非遗与现代时尚能够完美结合,带给消费者新的产品体验。泉州技艺类非遗项目在融媒体背景下与文创融合,有助于对非遗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促进非遗技艺精进与创新,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延续。
近年来,泉州技艺类非遗在保护、传承、创新与传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有些技艺类非遗也濒临失传。深化改革创新,借助融媒体,通过打造“非遗+文创”新模式吸引各类人才到泉州,为泉州的非遗文化带来品牌集聚效应,促进非遗手工艺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发展。
当前,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泉州技艺类非遗被设计师们从造型、色彩、工艺等加以提炼,创作出不少的文创品,但是也存在不足。
当前,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融合存在一些文化创意产品并未把泉州地方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中的不足,降低了创意的文化内涵。非遗文创产品仍停留在低级造物阶段,多是书签、手机壳、杯子、T 恤、帽子、包装袋等日常物品,存在一定的模式化现象。如把木偶头印制在T恤上,虽然短期内似乎吸引了年轻人的需求,但是模式化比较明显。或在物件上简单套印泉州某个技艺类非遗的纹样,或在包装上稍作改变,缺乏跨界文创产品的开发。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往往难以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当前泉州技艺类非遗生产者相对来讲年龄较大,他们创新意识不强,不善于讲故事、营造共情氛围,无法根据时代的要求开发出契合融媒体时代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新产品,特别是缺少提炼非遗元素和文创融合的衍生品。如泉州珠绣传承人平时除创作作品外,教孩子们学习刺绣占据了一定的时间,而且由于年龄、文化水平等原因,无法创作出更多满足年轻人需求的作品。有些产品虽然表面上会增加销售额,但由于开发者水平差距、设计模式化、售后不到位等问题,造成无法可持续发展,这将限制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开发在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更大发挥。
泉州技艺类非遗的文创化,更多集中在非遗的物化产品上。虽然非遗创意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视觉等享受,但是没有深度呈现非物质形态的存在特点,消费者其实很少有非遗实践过程的相关体验。即使有些互动体验,也是让消费者象征性参与比较简单的环节,如金苍绣、刻纸、木偶头等,消费者即使参与体验,由于耐心及制作技术等问题,也只是完成简单的个别步骤,其他还是交由非遗技艺传承人等完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沉浸体验更少。
“非遗”与文创产业基于资源、技术、文化等要素进行融合,其关键是要有创意,其融合主要途径有嵌入式、衍生式和体验式。
嵌入式,强调从表现主题、表现内容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嵌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元素,或者将非遗传统文化中的元素提取作为独立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文创产品。泉州市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嵌入融合要注意保持泉州市技艺类非遗的技艺和精髓。
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产品生产者或企业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受众或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结合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多样化生活和审美需求,融合当下的流行元素,从产品的题材、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出发进行创新,开发出各种不丧失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感受的新产品。据报载,“在苏州宋锦文化园,流行元素与非遗艺术混搭的创意产品已经摆上展柜”[3],且已有稳定的年轻消费群体。泉州技艺类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融媒体传播的特点,要明确大众的需求和爱好。在对泉州民间文化现象内涵充分解读之后,提取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人物形象或者故事传说,再结合传统技艺设计富有文化内涵、灵动有趣的非遗文创产品。
如泉州珠绣(图1)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当代女生的喜好,重新制作适合年轻人的样式。将珠绣技艺与现代设计对接,开发珠绣丝巾、床品、围巾、胸针、香包等非遗文创产品。
图1 泉州珠绣
泉州锡雕(图2)、刻纸等可以考虑将年轻人较为喜欢的青春活泼的文化符号融入造型中,生产出一批具有现代视觉形象的产品。木雕可以从泉州的神话、传说和民俗节庆入手,将泉州文化的视觉形象运用到木雕技艺作品的创作中。
图2 泉州锡雕:《无问西东岩磨时光》
泉州糖画、妆糕人在进行“文创化”过程中,可以融入东西塔等地域文化元素的独特设计,甚至可以提供人物肖像,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泉州糖画、妆糕人,包括李尧宝刻纸(图3)等,采取个性化定制服务要满足年轻消费群体追求个性化审美,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要求,根据不同节日的需要设计不同主题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另外,传统图案与造型乃是文创产品设计源泉之一。如,将永春纸织画的图案提炼出来可以运用到服装、鞋帽、挂坠、手提袋等文创产品中。
图3 李尧宝刻纸
衍生式,即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和科技要素,对非遗元素进行创造,从而开发出文创新产品。在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广泛运用的时代,依托新兴技术展开非遗文创设计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泉州技艺类非遗可以与游戏的制作、影视的拍摄、动漫的制作等衍生结合。可以考虑与腾讯、网易等游戏公司合作,推出“非遗文创+游戏”等功能性游戏产品,比如通过轻游戏的形式把漆线雕工艺、制法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展现出来。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影视公司等合作,将非遗的工艺流程拍成非遗纪录片等,用户可以在游戏影视中了解非遗文化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艺。当然,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融合不止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可以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与融合,从而碰撞产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体验式,即把非遗与旅游等产业相结合,通过融媒体或者传统展览的形式还原场景,从而设计出满足消费者体验的文创产品,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领悟非遗文化内涵,传播非遗文化。
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融合,要切合用户对体验的强烈需求,因为很多消费者的购买不是看中单一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而是看中某一种气氛、话语、logo、艺术,甚至是视觉享受等体验。当前,“体验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流”[4]。“体验”改变了以往浅层次的实物观看,能够达成“情感沉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消费趋势。
在泉州刺桐时代村,漆篮、砖雕、妆糕人、金苍绣等不少的技艺类非遗在那里聚集,消费者不仅可以线下参与体验,更可以借助融媒体积极拓展新的体验方式。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可以运用新技术、新载体传播展示非遗文化以吸引年轻群体。将泉州技艺类非遗和VR、AR等高科技相结合,市民通过虚拟环境的沉浸式体验全方位感受到泉州地方文化的精髓。如永春纸织画(图4),VR 技术可以展示纸织画从设计到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让体验者亲身感受工艺流程及非遗文化的魅力。运用AI、VR、MR技术搭建MR混合现实智能演播厅,用数字技术营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图4 永春纸织画
另外,利用红外感应技术和多媒体触屏终端设备,增强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可以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如何制作一个永春漆篮或泉州锡雕文创。消费者或许无法掌握整个复杂制作工艺流程,但可以设置部分简单的环节,以帮助消费者拥有非遗独特的文化创意体验。借助3D 展示、Flash 动画、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数字化和可视化技术可使非遗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变得生动而有趣味。让公众在汲取非遗文化内涵和传播非遗知识的同时,通过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方式增强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对非遗传承主体的身份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从嵌入式、衍生式、体验式等方面探讨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融合路径,有助于非遗创新转化,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未来,我们将为泉州技艺类非遗文创化不断探寻新的路径,促进泉州非遗的创意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