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鸿昌(福建省永安市农业农村局 福建 永安 366000)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微生物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多发病于黄瓜成株期,侵袭部位以叶片为主,初始为水渍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叶片干枯。噻菌铜(龙克菌)是一种安全性能高、内吸性好、广谱高效的有机铜杀菌剂。为明确噻菌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和对黄瓜品质的影响,2021年7月在永安青水乡沧海村进行了20%噻菌铜悬浮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以期为科学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提供理论依据。
‘华绿一号’黄瓜。
细菌性角斑病。
试验地点选在福建省永安青水乡沧海村,海拔695.1 m,东经117°64'22',北纬25°88'58',地垫平坦,试验田土地平整,灌溉排水方便,设施齐全,中等肥力,田间水肥管理水平一致。土壤为壤土,墒情好,pH值为6.4,有机质含量约为30.5 g/kg。前茬作物为烟叶,黄瓜种植后未施用农药。
20%噻菌铜悬浮剂(浙江温州龙湾化工厂)和47%春雷霉素·王铜可湿性粉剂(市售)。
试验地块总面积为325 m2,共设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重复4次,试验地块共20个,四周设保护行,每个处理小区面积16.25 m2(12.5 m×1.3 m),组间设垄沟,以免药雾交互影响,随机排列。不同处理喷洒药剂和浓度,见表1。
表1 试验设计
于2021年7月15日采用直播方式,每个小区分2列栽培黄瓜植株,每小区平均栽植瓜苗50株,各小区黄瓜长势良好,管理条件一致。播种时每区施入12.5 kg复合肥作为底肥,在本试验前黄瓜生长期未喷施任何杀菌剂。
黄瓜平均株高0.7 m时完成搭架引蔓,此时黄瓜已进入长蔓始花期,开始试验。于2021年8月20日、27日下午各施药1次,按试验设计浓度配制药液,采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常规喷雾方法,对整株瓜苗的正、反叶面进行均匀喷雾,喷湿叶面以稍滴为宜。空白对照喷洒等体积清水。
2021年8月20日,当天晴,风向南北,风速2级,气温在26~32℃。2021年8月27日,当天晴,风向南北,风速1级,气温在27~30℃。2次试验喷药时都在15:00以后。
两次施药后药效调查方法相同,即对每个小区采用对角线法定5点,每点定2株黄瓜,对采样植株的完全展开叶片进行标记,做好细菌性角斑病病情统计,以黄瓜叶片病斑占比率分级记录,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
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
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5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式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如表2所示,第一次用药后7 d,20%噻菌铜悬浮剂400倍、600倍、800倍和对照药剂的防效分别为47.57%,47.30%,39.80%,49.29%,其中400倍、600倍与对照药剂间的防效较接近,而800倍防效相对较差。
表2 20%噻菌铜悬浮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效分析 单位:%
第二次用药后7 d,20%噻菌铜悬浮剂3个处理和对照药剂的防效分别上升为69.22%,63.34%,51.60%,56.45%,其中20%噻菌铜悬浮剂400倍的防效好于800倍和对照药剂,而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的防效好于800倍。
施药后观察,未发现20%噻菌铜悬浮剂对黄瓜生长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20%噻菌铜悬浮剂不同稀释倍数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不同,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合理用药不仅可获得较好防效,还不会对黄瓜产生药害,可以在黄瓜生产上推广应用。
生产上使用20%噻菌铜悬浮剂,宜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兑水稀释400~600倍,对黄瓜正反叶面进行均匀喷雾,间隔5~7 d连续喷施2~3次的防治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