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寒雪
李愬,字符直,是唐代中期名将,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因为他自小就有谋略,并且善骑射,所以早早就被朝廷任命为协律郎、卫尉少卿等。
在816年,因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作乱,李愬便向唐宪宗李纯上书,自荐到淮西前线效力。唐宪宗一直以来视淮西之乱为心头大患,可多次发兵讨伐,都没有任何战果,自然乐得接受李愬的自荐,并加封他为左散骑常侍,兼任邓州刺史、御史大夫等。之后,李愬作为西路唐军统帅,与田弘正、李光颜等人前去平定淮西。
李愬奉命前往唐州上任。在当时,因为之前唐军在讨伐吴元济的战斗中不断地吃败仗,所以士兵们的士气非常低落,都害怕作战。李愬得知此状况,并没有急着采取军事行动,更没有透露出要出兵攻打吴元济的意图,只是告诉部下,自己来的目的是安慰将士,打仗之事暂且不急。
战争备忘录
时 间:817年10月
地 点:蔡州
参 战 方:唐军VS蔡州守军
主 帅:李愬VS吴元济
参战兵力:唐军一万余人;蔡州守军兵力不详
最终结果:唐军胜利;蔡州守军主帅吴元济被活捉
他说的这些话慢慢传到了士兵的耳朵里,当他们知道一时半会儿不会打仗,自然安了心。李愬还一点儿没有大官的架子,他亲自到军营里去看望士兵,慰问伤员,给他们端汤送药。他的这些做法,很快就传遍了军营。
由于李愬当时的名气并不大,再加上吴元济已经不止一次地打败过前来征讨的唐军,因此吴元济并没有把李愬的西路军放在心上。而在同一时刻,唐军进攻淮西的东路军在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东)进展不大,南路军攻打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也是先胜后败,唯一取得胜利的,只有李光颜统率的北路军。
小军迷课堂
协律郎和卫尉少卿
协律郎:主管音律的官员,汉代称协律都尉,晋改称协律校尉,北魏以后各朝设有协律郎。
卫尉少卿:卫尉寺的次官,协助卫尉卿掌供宫廷、祭祀、朝会之仪仗帷幕,通判本寺事务。
因此,吴元济就把注意力和兵力放在北线的进攻与防御上,并命令手下的大将董重质率领淮西的主力部队,驻守在洄曲(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北一带)抵挡唐军的进攻。而对他的大本营蔡州,吴元济则认为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唐军敢打到这里了,不会有什么闪失,也就没有做重点防守。
李愬在收集到这些情报后,逐渐有了奇袭蔡州的念头,他打好主意,为这次军事行动展开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在李愬看来,如果想出其不意地拿下蔡州,就必须拥有一支有足够战斗力的部队。于是,他一面抽调山南东道(今湖北省西北部、河南省西南部和重庆市东部)一带的优秀部队,一面征募唐、邓各州胆量大、武艺好的青壮年来扩充军队。此外,他还向皇帝上奏,请求派兵增援。
唐宪宗在接到奏章后,便拨了步兵、骑兵共两千人给李愬。如此一来,李愬的西路军的战斗力也逐步地提升起来。
虽然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可李愬并不认为自己一定能获得胜利。他知道吴元济在淮西盘踞了三十多年,其力量不容小视。要想确保奇袭成功,还得想法子分解、削弱对方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李愬又详细地对吴元济的淮西军的真实实力做了一番分析:淮西军虽然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它是吴氏父子用威逼利诱等卑鄙的手段组织起来的,因此士兵们并不是真心为吴氏父子卖命。
再者,由于长期战乱,淮西当地百姓对吴元济的统治极为不满,逃往唐军管辖地区的居民已有数千户,民心已失。因此,李愬便采取了分化、瓦解敌军和厚遇、重用俘虏的政策。
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唐军士兵在巡逻时遇到了淮西勇将丁士良,并且将他活捉。李愬没有直接杀掉他,反而给了他一个官职。李愬的宽宏大量让丁士良深受感动,作为报答,他向李愬献了一计,李愬依计而行,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三月,李愬从唐州移兵屯驻宜阳栅。没过多久,敌将吴秀琳率军队向李愬投降。李愬收降了吴秀琳的三千人马,唐军的士气大大提高,个个都有了打胜仗的决心和信心。
五月,李愬听取了吴秀琳的建议,使用计谋俘获了兴桥栅守将、淮西有名的骑兵将领李祐。当李祐被俘到帐中的时候,李愬亲自给李祐松了绑,像对待客人一般地优待他。当时,李愬的节度使衙门中有一支三千多人的卫队,是由山南东道抽调上来的精兵锐将组成的,李愬特意任命李祐为卫队的首领,让李祐来统率这支队伍。
李愬的这一举动让李祐极为感动,为了感谢李愬对他的信任,他不断为李愬攻取蔡州出谋划策。
李愬优待降将的美名传开了,前来投降的敌将络绎不绝,这不仅扩大了唐军的实力,也使得敌军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减弱。
当然,李愬也知道,仅仅靠前面的措施并不能确保唐军在战斗中获胜,因此,他的工作做得很细:他不断地收集淮西各个方面的情报,这些情报为他制订奇袭蔡州的作战计划奠定了基础。
在平定淮西的战争中,唐军一直以来都处于不利的局面,因此朝中有人主张停止用兵,节省军费。但是宰相裴度非常坚决地驳斥了这一论点,他主张继续平定淮西,并且要求自己亲自到前线去督战。唐宪宗被说服了,他同意了裴度的请求,任命裴度以宰相的身份兼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裴度实际上行使了相当于元帅的职权,军事上由他统一指挥。由于征讨淮西大军的主力在北路一线,所以,裴度的总指挥部也就设在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李愬对裴度有一定的了解,他估计攻打蔡州的计划能够得到裴度的支持,因此便对用兵更有信心了。
在攻打蔡州之前,李愬想先敲打一下蔡州的外围,一探虚实。他第一个下手的目标是朗山。他派去一支队伍攻打朗山,结果受到淮西军队的顽强抵抗,唐军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将士们认为这一仗打得很委屈,所以非常不服气。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正在大家群情激越的时候,李愬却躲在一旁掩口而笑,看上去十分高兴,搞得大家一头雾水。李愬见状,忙对大家说:“这次战斗,就是要让你们吃点儿亏!”
九月,李愬又出人意料地突然发起进攻,攻占了吴房外城(今河南省遂平县)。淮西兵死伤近千人,剩下的残兵退守内城,不敢出战。见此情况,李愬故意命令唐军后退,引诱敌军出城。
敌将孙献忠果然中计,他带领五百名骑兵从后方追来。唐军士兵见此,十分惊慌,想要逃走。李愬赶紧命令:“敢退者斩!”在李愬的严令下,唐军士兵英勇奋战,斩杀了孙献忠。敌军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只好再度退回城里。将领们建议乘胜攻下吴房内城。李愬说:“这不是咱们的目的。”他没有同意,就带兵转回大营去了。
到十月时,蔡州外围已经按照李愬的计划,敲打了一圈,袭击收复蔡州的条件已经成熟了。降将李祐提出应乘虚而入,直捣蔡州城,李愬也认为可以行动了,便派人到郾城报告了裴度。裴度对此颇为赞同,于是批准了李愬的作战方案。
小军迷课堂
裴 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坚守正道,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在担任将相的二十多年里,他为朝廷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了李光颜、李愬等名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有“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的美誉。在当时,有人认为他的能力可以与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相提并论。
淮西的冬天来得很早,十月中旬气温就很低了。连续多日天空都是浓云密布,十月十五日,朔风骤起,接着纷纷扬扬地下起大雪来。
李愬走出营门一看,天时地利人和,奇袭蔡州的时机已到。他马上传令李祐、李忠义带领突击队三千人作先锋,他自己带领三千人为中军,部将李进诚带领三千人担任后卫,从文城栅出发。
有些将领感到十分迷惑,问李愬到底向哪里进军。直到这时,李愬才告诉他们进军的目标:“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
是夜风雪交加,天气越来越寒冷。将士们的脸冻僵了,手冻麻木了,似乎连骨头都冻硬了。就这样,经过一夜的行军,在拂晓前,大军终于抵达蔡州城外。靠近蔡州城边的地方,有农户养了一大群鹅和鸭,李愬命令士兵们驱赶鹅鸭,用它们咕呱的叫声掩盖了大军人马的声音。
自从吴氏一族割据淮西以来,朝廷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派人到过蔡州城,谁也没有料到唐军竟然会在大雪纷飞的夜里对蔡州城采取突袭行动。
先锋李祐带领突击队挖坎爬上城墙,守城士卒在睡梦中全部被俘。李祐命令打更的照常打更,然后打开城门,让唐军大队人马挺进蔡州城。而此刻天刚蒙蒙亮,吴元济还在睡梦中。
又过了一阵子,吴元济隐隐听到了唐军的号令声,才吓得慌忙起床,带领随从爬上内城的城墙负隅顽抗。李愬见状,命令唐军士兵把内城紧紧围住。
长期以来,蔡州人民由于遭受吴元济的残酷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对吴元济恨之入骨。现在见唐军攻破外城、围困内城,无不争先恐后背柴担草,帮助官兵焚烧内城的城门。不久,城门被烧毁,唐军冲进了内城。
吴元济无处可逃,只得束手就擒。十月十八日,李愬一面派人用囚车把吴元济押送到京城长安,一面派人向宰相裴度报告胜利收复蔡州的消息。而在李愬攻破蔡州的时候,吴元济手下大将董重质还带着一万多人的精锐部队镇守在重镇洄曲。李愬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争取让董重质归降,亲自到董重质的家中探访,并叫董重质的儿子拿着李愬的亲笔信去劝说父亲弃暗投明,归顺朝廷。
董重质读了李愬的信,十分感动,单人匹马从洄曲到蔡州向李愬请降。蔡州城破、吴元济被擒的消息,深深地震慑了吴元济控制下的申州、光州守将,他们先后不战而降。李愬兵不血刃地收复了申、光二州,至此整个淮西被平定了,淮西之战胜利结束。十一月,唐宪宗下令,将吴元济在京城长安斩首示众。
李愬将裴度迎入蔡州城,向他报告了奇袭蔡州的全过程。裴度对李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奇袭蔡州一事大加赞赏。之后李愬领兵回到文城栅驻地,手下的将领们向他请教说:“当初您兵败朗山,不忧反喜;在吴房打败了敌人,却不占领那个地方;顶风冒雪连夜行军,孤军深入敌方阵地却无所畏惧,这都是为何?”
李愬解释说:“我们故意兵败朗山,示弱于敌,是为了让敌人对我们不多加防备。如果我们拿下吴房,那里的敌人就会逃回蔡州,两处人马将合力坚守蔡州;留着吴房不取,是为了分散敌人的兵力。选择大雪天气出击,是因为天昏地暗,敌人看不清烽火台上报警的烽火,无法知道我军的行动方向。而且,正是因为孤军深入敌方阵地,身处险境,大家才会以一当十、奋力死战,因此才能取得胜利。”
众将听后,连连点头,对李愬佩服不已!
淮西之乱得到平定后,诸多割据藩镇都看到了唐朝讨伐叛乱的实力和决心,自此他们相继上表归顺。正因如此,在其后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唐朝政治形势有了改善,有了相对集中统一的局面,出现了中兴之势,这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是有益的。
想要了解更多,请阅读《沙场称雄——世界经典陆战撷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