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之我见

2022-03-29 23:00姚艺成
体育时空 2022年4期

姚艺成

摘  要  本文以研读张洪潭教授的专著《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为基础,论及体育理论的发展和基本理论结构,简要阐述了阅读专著后的部分见解,认为体育事业发展具有解释、引导功能的扎实理论时,才能真正与实践相匹配。

关键词  体育基本理论  概念思辨  运动训练理论  体育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2-051-02

“基本”指事物的主体部分,与“基础”有所不同,是在基础之上谈及的。体育基本理论是指将体育活动当作社会现象来认知的知识体系。体育基本理论应当是从事体育研究人员都必须进行研读的,如若越过基本理论去进行逻辑推演,则将无从谈起。20世纪80年代,在复杂的社会动因和心理素质交织而成的潜流引导下,“体育理论”一词受到了诸多业内外人士的讨伐,即便是体育业内人士,也有不少在谈及时嗤之以鼻。然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证明,体育研究若无理论介入,便始终是低水准且单靠或偶然机遇的实践,同时体育理论研究也应该建立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础上。体育本身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与医学、物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相关联。张洪潭教授又援引文史哲的思想,在专著中对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论点给予解释和评说,不仅框架清晰、逻辑缜密,抽象发散的哲学思想更使得体育理论易于被业内外人士理解。遂在研读后,对书中些许理论观点提出个人见解。

一、关于体育理论发展与结构

(一)理论发展

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真正与实践相匹配,具有解释、引导功能的扎实理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体育理论建设如春笋般兴起。可看似蒸蒸日上的体育事业,却包含大批内容类似的教科书、逻辑混乱自相矛盾的论文所堆砌的数字成果。这想必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体育理论”一词受到诸多业内外人士讨伐的原因之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1998年“体育理论”改称“体育人文社会学”,有学者对此评论到:不断更换时兴词语,却基本没有跳离传统的或者说以政治思维替代专业思考的认知框圈,以至于需要出台“体育法”等一系列体育法规文本[1]。

自2004年,张洪潭教授出版《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第一版),到2012年的第三版。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像课程理论中的,认为课标不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观点,不符合时代需求,但通篇对于理论结构的阐述、新兴理论的释意也足可见其扎实的理论基础,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理论创新,可谓是理论建设远离草莽状况的导航。

(二)基本理论结构

书的序篇介绍体育理论结构,分为体育操作理论和体育基本理论。体育基本理论包括两个基本模块:体育教学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以及相应的附属架构:体育思辨理论和体育规范理论。体育教学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之所以称基本组块,是因两者可以在没有上位学科明辨和下位学科协同的情况下独立运作。而追附组块是基于基本组块内容的升华。笔者认为开展体育理论研究最基本的是要学会概念思辨,概念思辨是谈及体育本质的基础,是体育研究逻辑推导的根基。比如对体育概念的界定先确定基本属性是肢体活动,再寻找种差,最后界定为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对于概念思辨,谢坚[2]曾批评到:“体育基本理论”一词在学术界始终被含糊使用,不少学者将基础和基本混为一谈。基础是指根基,基础缺失则一切都无法建立;基本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抛开基本则一切无从谈起。故而认为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第一步当是概念思辨。

体育基本理论又称“体育制导理论”。体育制导理论是整个体系的核心。第一,这个制导说的是社会制导,那么体育是生物属性的现象,是人体的活动,它同时具有社会性,只有在社会中可以运作,可以留存。离开人群就不再有强化体能和非生产性的要义了。第二,社会属性与生物属性是相互依存的。从人群的角度来讲,适者生存的生机更小,社会属性往往占据更高更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基于利他理论来讲的。利他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总是作为群体的适者被保留下来。体育的主体因素是社会因素,那么自然研究体育的学科也是以社会性为主导。第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体育基本理论对与体育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并决定其内涵和价值。

二、关于运动训练理论

在信念方面,参与和取胜,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广为流传的“重在参与”理念是由于人们将“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简化为“重在参与”导致的误解。这实质上是一种还原性做法,还原性做法指把高级运动形式拆分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并用低级运动形式解释高级运动形式。制导理论着眼于社会驱动力,讲求整体把握,一切还原性做法都将腐蚀其制导功能,因而还原性做法在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是万万不可取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原则是参与,第二原则是竞争。参与是竞争的前提,比如在末端参赛者常保持参与原则,我们也不能责问他为何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样的逻辑显然是矛盾的。

三、关于体育教学理论

(一)互补论

体育教学理论中创造性地引入互补原理,解释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关系,是恰到好处的。技术教学思想是典型的学校体育思想,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关系也就是强化体能和传授技能的哪个处在优先级的问题,引入互补原理强调体育课有以强化体能之功效的运动技术传习为主旨的体育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工作提倡进行一分为二的提炼和聚类,抓住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矛盾,看清体质论与技能论之间的对立实质及其统一条件。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当“强化体能”和“传授技能”的关系界定为目的和手段时,互补论则无法引入,因为互补原理要求两者是在同一层次上的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3]。这样的情况的确也存在,但却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强化体能”和“传授技能”同处于学校体育目的层次,以传授技能為目的的过程中会连带完成强化体能的目的,以强化体能的为目的的过程中势必会加强技能的巩固,自然也会达到传授技能之目的。

(二)课程改革

自1990年以来,体育课从《体育与保健》到《体育与健身》再到《体育与健康》;课的性质从形式转向义务教育,再到素质教育,向着有知识传承的方向前进[4];课的分数从几乎不占分,到体育中考、体育中考改革,再到高校体育、拟推体育高考。这些改变说明对体育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产生新的认知,也从侧面见证了几十年来饱受多方阻力的体育理论研究之进步。张洪潭教授曾认为课标不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在曾经是指导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方向牌,但放到现在,并不符合时代需求,是已经被时代剔除的选项。

当下中小学体育课的情况和张洪潭教授编写此书时比,已然改变许多,然而仍有困境:单课时段45分钟偏短,实践证明,教学效率的时间比值偏小,可是改变单课时又需要牵扯太多方面。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场地设施配备等问题,导致体育课的日程设置与生物节律不符,难免会有些班级的体育课被安排在早晨或是两天连上体育课,三天连着没有体育课等情况出现。但也正是这样的困境,让校园竞赛体系构建成了学校体育的重大机遇。

相比于中小学体育课程,高校体育方面最大的弊端是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和学时分布的不合理。一般国内体育类高校,同为体育统招的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最主流、大众的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则只学习最冷门的运动项目,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却是清一色的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缺乏与专业方向对应的核心课程。学时方面,大一大二时期课程排布多,时间紧任务重,而到了大三大四,则几乎处于无课的状态。这不仅导致学生的状态直线下降,严重影响毕业质量,同时也对输送至中小学的师资力量的水平产生影响。

四、结语

在体育理论内涵价值的发掘没有得到业界人士重视的时代。《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一书将体育理论的主体框架理顺并赋予哲学思想的逻辑阐述,为体育事业提供了真正与实践相匹配,具有解释、引导功能的扎实理论。体育基本理论应当是从事体育研究人员都必须进行研读的基础理论,然其框架范围之广,内容体量之大,故挑其一二阐述我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第三版)[M].桂林: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谢坚.体育事业需有更好的理论——张洪潭博士《体育基本理论研究》评介[J].体育与科学,2004(02):16-18.

[3]张磊.再论“体质论”与“技能论”——兼评张洪潭之“技术健身论”[J].体育学刊,2009,16(10):11-13.

[4]纪成龙.错位与回归:学校体育主要目的辨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5,19(0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