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味蕖花鸟画的创新性

2022-03-29 00:04郭磊
东方收藏 2022年2期
关键词:花鸟画创新

摘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界都在努力探索花鸟画转型的新道路,走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郭味蕖吸收了传统花鸟画的精华,同时也赋予花鸟画以新的生命,为花鸟画的发展夯实基础,引领当代花鸟画的新理念,开拓了花鸟画题材的新领域。本文将结合郭味蕖的时代背景及绘画内容来讨论花鸟画的发展与创新,为今后花鸟画研究与创作提供可学习的经验和启发。

关键词:郭味蕖;花鸟画;创新

一、郭味蕖生平及成就

郭味蕖,原名忻,晚号散翁,1908年出生在山东潍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小时候跟从本地画家丁东斋、刘秩东学习。1929年考入上海艺专学习西画,同时也接触了一些美术革命家。1936年便考取了故宫博物院研究班,开始学习传统的国画,跟随黄宾虹学习艺术史、书法、绘画、金石、文字。1951年,徐悲鸿邀请他到中央美院工作,后来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进行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他成为中央美院中国画讲师,两年后,担任国画系花鸟科主任一职,在任职期间完成了《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提出了一种新的花鸟画创作教学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郭味蕖画辑》《郭味蕖传》《郭味蕖艺术文集》以及《郭味蕖画选》等相关书籍,不仅体现了郭味蕖在画坛的重要地位,更是美术界对郭味蕖花鸟精神的认可,为学习和研究郭味蕖提供了资料,也是对郭味蕖艺术成就的肯定。在山东潍坊修建的郭味蕖美术馆于2008年落成开馆,为后人研究郭味蕖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及艺术成果留下宝贵的资料。郭味蕖跟随当时大环境的发展变化,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花鸟画的创新发展的道路,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郭味蕖花鸟画的创新的原因

1.社会因素

1908年出生的郭味蕖,幼年时经历了清王朝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又遭受过列强国家的入侵,到了中年才等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之后又经历了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考验,使郭味蕖的身份和思想开始转变,在夹缝里寻找花鸟画的生存发展的道路,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花鸟画的新观念。清末民初,郭味蕖通过当时的报纸杂志和去上海求学的同学了解到西学风潮,促使他做出去上海求学的决定。在上海学习期间,经常阅读具有民主思想的书籍,听鲁迅演讲,和共产党人来往,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一些爱国抗日的宣传活动,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思想,再加上自幼所受的传统教育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家庭因素

潍坊,古称潍州、潍县,别称鸢都,是一座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历史名城。读书做官的郭氏家族世代受到儒家理学的影响,郭味蕖自幼年受到严格的家学教育,后来他娶了金石收藏大家陈介祺的孙女,广泛深入地受到了陈家治学修身思想的影响。郭家祖辈曾和郑板桥、赵之谦交往密切,郑板桥被迫辞退潍县县令之后,居住郭家园,经常和郭家的文人雅士切磋书画技艺,鉴赏品评,将近六个月的时间才返回扬州;郭家祖父和赵之谦经常有书信来往,小时候郭味蕖拿赵之谦的《八条花卉屏》当做是一个范本,起码临摹了十几遍,这些名家墨迹都是郭味蕖早期艺术滋养的源泉。

3.政策因素

1948年4月,潍县战役前夕,郭味蕖与亲朋好友相互约定,共同留在潍县支持共产党的解放事业,并积极配合潍县政府解放后的工作。姚仲明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上学时与郭味蕖是师生关系,姚仲明接任潍坊市市长工作后常与老师郭味蕖相谈甚欢,郭味蕖在姚仲明的启发下开始学习了解马列主义相关的书籍和共产党的文艺政策。郭味蕖在土改前夕了解到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后,把家里剩下的全部地契送到市政府,从这一举动中可以看出郭味蕖对于新中国政策的支持和拥护。

在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由100多名文艺工作者和中央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指出文艺为人民服务,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是深入社会实践。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会议上提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应该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时期党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方针的提出及文艺政策的一系列调整,从而使中国画在自身体系的基础上露出新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

三、郭味蕖花鸟画题材的创新

1.历史悠久的农具

古往今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特有的农耕文明使得人们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心底深深扎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数的90%,农器具是老百姓劳动时的好帮手,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器物,郭味蕖把劳动群众的劳动工具引入画面,通过描绘农器具,表达了传统文化对农业崇拜的特殊情结,同时也赞颂了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于是,郭味蕖画了大量带有农具题材的作品。

郭味蕖是一位具有高雅情趣的画家,在他的笔下农具成为重点。刀刃部泛出青光的《银锄》(图1)、竹筐上插着野花的《归兴》(图2),这些作品中都是郭味蕖响应政策号召下乡实习,深入农民生活,对景写生而形成的农具题材花鸟画。《银锄》和《归兴》这两幅作品虽然画的都是一些铁锹、竹筐等农家的平常用品,但他在画面里巧妙地运用一两株植物进行穿插组合,既使画面显得勃勃生机,又显得生活充满了乐趣。

2.不曾涉足的植物

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已经拥有古人的成熟画稿,后辈反复临摹与练习,就可以创作出一幅作品,所以大部分画家很少会对题材进行创新。因为郭味蕖之前对西画的学习,所以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再加上他对笔墨较为了解,这是他发现新题材并表现出来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则是郭味蕖见多识广,善于发现别人习以为常而没有出现在画面的题材。

郭味蕖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别人在花鸟画中从未出现的新题材,例如:《吃絮落花》里的郁金香、《月上》里的月光花、《烟花》里的烟花、《初阳》里的毛蕊、《香满街头》里的浙兰,以及《水仙》里的水仙花等品种。有时还会画一些在当时比较罕见的热带花卉和植物,例如《花卉四条屏系列》的铁树、仙人掌、叶子花、凤来仪,《馥馥春正酣》里的叶子花等。

3.喜闻乐见的场景

1959年至1961年期间,在农村,日常生活的温饱成为主要问题,郭味蕖是一位敏感而又具有高雅情趣的画家,所以农民对播种和收获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郭味蕖用自己的画笔表现了农民对于播种、收获的期望。

郭味蕖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丰收题材的画,来表现农民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麦忙时节》中颗粒饱满的水稻、《田园丰熟》中带着露珠的瓜果、《午梦》里悠然入睡的肥猪,都在他的笔下自然地流露出来。《秋熟》是将生活中能看见的瓜果竹筐农作物和劳动工具进行创作,左面密集的筐、罐、农具与右边稀疏的竹筐形成虚实关系。中间运用西红柿、樱桃、山丹花等物品进行巧妙衔接,使得画面既有趣味又有活力。在作品中加入这些题材,既歌颂了农村新气象,也表达了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

4.在传统题材中注入新鲜血液

在绘画作品中,一些传统的题材,例如: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种类,代表着文人士大夫清高的个人性格和不屈的情操,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这种意念深入人心。例如:北宋文同墨竹的特点是,借助竹的艺术形象,表达自己品格、节操胸怀与际遇,除了状物外还有所寄托,在《纤竹图》画了两竿弯曲的竹子,一竿是因为虫子损害而形成的残禿的病竹,一竿为“垂石斫轧”不得伸直,形成了“屈己以自保”的形状,实际是文同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的自况。

郭味蕖的墨竹与其他画家相比, 则具有独特的风格。墨竹竹叶较短且肥美,以不规则的“人”或“个”交错组合,几乎都是向上扬的趋势。其竹管较长且挺拔,昂首挺胸地位于画面一角或者直上云霄冲出画面颇有气势。墨竹的活泼而灵动,给人以刚刚发梢的新草之极富生命力的壮美感。

四、郭味蕖技法的创新

1.花鸟与山水相结合

中国画按照题材划分,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种。花鸟与山水的结合,是郭味蕖写意花鸟画在表现形式方面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从而扩大了自己的绘画领域。 这一创作方法则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马远、王渊、戴进、吕纪、林良等花鸟大家,他们往往以坡石水口、远峰近崖来烘托花鸟布局;二是郭味蕖自己初登泰山,看见远处一片金星闪闪,这是野山丹和金针花遍开了岩壑间的美丽风景。于是,将岩石、远峰和山丹相结合创作出《泰山山丹》,郭味蕖这两者的结合,既是对前人艺术的继承,也是自我创新的结果。

郭味蕖的结合与前人的画法还是有不同。古代分科的界限并不明确,反而是描绘一个自然环境;而郭味蕖的结合却是为了符合时代的要求,为社会主义服务。如《大好春光》中运用鲜艳的丛竹鲜花,与山石进行搭配,如此一来,增强画面的气氛和写生性,使构图更加宽阔壮丽,使人们看了仿佛身临其境,可以呼吸到空气的芬芳与清新,通过勃勃生机的自然景物来歌颂祖国山川的壮美可爱。

2.工笔与写意相结合

郭味蕖自己说过,古人也曾运用过工笔和写意相结合手法。从五代北宋时期花鸟的勾填法和勾勒法开始,到明代周之冕“勾花点叶”的形式,再到近代的白石老人将画功极细的草虫和大型写意花卉相结合,这都是为花鸟画的成长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工笔和写意是一对反义词,两者的结合方式、比例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协调性。假设画花朵用勾填法,由于轮廓线精致细密,和写意画法画的枝干、树叶不容易结合,况且花朵太过细致,不容易与枝干的笔法融合。郭味蕖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解决方案,用淡淡的墨色勾勒花朵,再填入淡彩,就感觉到画面很舒服也比较耐看。

然而,郭味蕖“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表达手法与前人的做法和提法相比较,还是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别。首先,画面尺幅比较大;其次,大多数都是主题性创作,使技法为主题服务,如《惊雷》(图3)运用工笔方法勾勒竹子,挺拔劲健,而前面的石块则是运用写意的方法,阔笔勾皴,十分有力,工筆和写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通过雨后竹笋来含蓄地表现出世间万物复苏与勃勃生机。

3.泼墨与重彩相结合

以前的画家运用泼墨和重彩相结合的方法还比较少,郭味蕖便多次地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在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了两方面的启发:一是受到白石老人画荷花的影响,常常用朱砂画菡萏,用泼墨的方法画荷叶,用三原色画翠禽;二是汲取年画里面的一些精华成分,由以前淡雅、肃穆的情调,变得火热一些、明显一些,更加令人神往。

在花鸟画中,郭味蕖画坡石、苔草和禽鸟类是通过泼墨写意的笔法来表现,花卉和枝叶通过重彩勾勒来表现,把富有装饰性的重彩和苍茫浑厚的泼墨相结合,便可以创造出浓重绚丽、笔墨酣畅淋漓的新风格。如《绿天》是运用泼墨写意的笔法画出了山石芭蕉,又运用工笔重彩的笔法在画面上方画了两只蝴蝶。根据山石、芭蕉和墨竹前后三层的位置关系,用山石的厚重敦实衬托出芭蕉、墨竹的灵动柔韧,可以感受到盎然的生机。

郭味蕖把写意花鸟的形式与时代审美相结合,潜心研究符合时代背景下的“三结合”花鸟画,在题材上把不被文人雅士青睐的锄头、粪筐等农具纳入画幅,把大众的审美意识加入其中,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传统精神在当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怡孮,郭绵孮.郭味蕖艺术文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李莎.在改造中自觉创新——郭味蕖农具题材花鸟画创作[J].中华书画家,2021(02):110-115.

3.林维.道尚贯通·艺贵出新[D].中央美术学院,2012.

4.马明宸.丹青寻源——郭味蕖花鸟画艺术变革的角度与特色[J].中国美术,2011(05):96-99.

5.吴冰.得江山之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作者简介:

郭磊,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方向:美术学(绘画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花鸟画创新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浅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
工笔花鸟画
简析宋代花鸟画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