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对于中国人而言,2021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对于创新者而言,去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个个好玩的发明作品问世、一种种新物种被发现、一项项科学纪录被刷新、一个个航天时刻被记录……这些在2021年发生的科技事件,你们还有印象吗?
即便你们已经不记得了也没有关系,小编最懂你们了!我们搭建创新“舞台”,将科技事件的主角们请来,为大家“上演”2021年科技创新秀,让你们感受科学的魅力。
好玩的小发明
不管在什么时候,好玩的发明作品在科技圈都不会缺席。《时代周刊》发布的2021年度“100项最佳发明”中就有不少好玩且精巧的发明作品,它们或颜色缤纷,或身怀绝技,或“行为”出乎意料。
教编程的玩具车
Sphero indi不是一辆普通的玩具车,而是针对学前班至小学二年级的儿童学习而设计的一款兼具机器人性质的玩具车,与《赛车总动员3:极速挑战》的主角闪电麦昆有几分相似。它的身体是蓝色的,面孔是灰色的,车顶上印有 Sphero的标识。
作为机器人,Sphero indi可谓另类:以颜色驱动,配上多彩的带符号的卡片;自身不带屏幕,能通过色卡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编程的基础知识。
有心跳的玩偶
你见过会发出呼噜声的毛绒玩具吗?
Sproutel Purrble就可以。它们内置触觉马达,当被拿起来时,心跳会加速,被抚摸安慰后,心率又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抚摸Sproutel Purrble的孩子也会平静下来。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与其提醒他们深呼吸,家长不如递给他们Sproutel Purrble哦。
形如手电筒的全景相机
这些色彩缤纷的物品是手电筒或者自拍杆?
都不是!这是全景相机Vecnos IQUI。它们小巧精致,有360度摄像头——由4块方形镜片组成,通过合成技术组合成全景照片,分辨率高达5760×2880 px,储存容量为14 G,还可以录制4K 30 fps的影片。
拥有多个屏幕的智能眼镜
智能眼镜ThinkReality A3内置扬声器和3个降噪麦克风,分辨率可以达到1080 px。而且,这款眼镜能为视力不佳的用户定制带度数的特殊镜片。
智能眼镜ThinkReality A3最大的亮点在于保护隐私。即使在空间狭小的飞机上,你佩戴智能眼镜ThinkReality A3,也可以拥有不受他人视线“侵犯”的专有屏幕,而且可以同时看5个屏幕。通过头部和视线跟踪功能,它们还可以获知你在看的地方,给予提亮。
可爱的动物新面孔
去年,科学家们还有很多新发现,其中很多可爱的动物新面孔忍不住露面,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我们叫得出名字的邻居。
现在,我们一起来正式认识一下这些邻居,并跟它们一一问好。
纳米变色龙
纳米变色龙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雨林中,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爬行动物。它们只有葵花籽那么大,可以轻松地立在人的指尖上,以树叶上的小虫为食。
虽然纳米变色龙是变色龙家族中的一员,但不会变色。它们的棕色皮肤有利于它们在寻找昆虫的时候融入森林地面。
帝王小飞象章鱼
小飞象章鱼长相可爱,有一对大“耳朵”,宛如迪士尼的经典动画形象——小飞象。
去年新发现的小飞象章鱼名为帝王小飞象章鱼,生活在北太平洋海底的帝王海山,头上也有两只“耳朵”——耳朵状的鳍。
侏儒海龙
在新西兰,人们发现了海龙科动物侏儒海龙。它们是海马的近亲,糖果色的外表让它们和周围的珊瑚礁融为一体。不管是人类还是捕食者,如果没有火眼金睛,很容易和它们擦身而过。
“僵尸蛙”
蛙类通常有一张大嘴,但是研究者们去年发现的“僵尸蛙”却有一张窄而尖的嘴,这和背上的橘黄色星点构成了它们独特的外形。
这种蛙的体长不到4厘米,平时栖息在地下。只有大雨才能“引出”雄蛙的叫声。
鹳河荷马条鳅
鹳河荷马条鳅在河南南阳鹳河被发现,外形和泥鳅很像,全身都有淡淡的黄色条纹。这是首个由河南科研团队在河南省发现、命名并在国际学术平台“公布身份”的鱼类新种,称得上是“百分百产权”的“河南鱼”。
鹳河荷马条鳅数量极少,面临灭绝的危险,急需抢救性保护。
有趣的科学现象
2021年,科学家又发现了不少趣味十足的科学现象。海蛞蝓长出新身体、食物变形、冰施展潜能、泡泡绽放……绝对会让你们印象深刻。
海蛞蝓长出新身体
某些动物失去头部,就意味着生命结束,然而对于某些海蛞蝓来说却不是这样的。它们具备惊人的再生能力。
囊舌目海蛞蝓的头和身体分离后,头仍可移动、进食,并能在3周内重新长出包含心脏等器官的新身体,而失去了头的旧身体会在数周或者数月后死亡。海蛞蝓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够自我再生心脏的动物。
泡泡开花
泡泡也有绽放的瞬间——被戳破时没有碎成小液滴,而是变成了一朵小花。
会“开花”的不是普通的肥皂泡,而是用蛋白质溶液吹出的泡泡。这种液膜具有黏弹性,因此泡泡破裂时的表现有些像气球,后者在被戳破时如同花开放一样裂开。
泡泡破裂的过程很短,研究者要用每秒2万帧的高速摄影才能记录泡泡“开花”的瞬间。
冰可弯曲
我们印象中的冰又硬又脆,特别是小冰碴,只要稍微施加压力就能让它折断。然而,这种细细的小冰晶却极具弹性,即使弯曲成近乎圆圈,也不会折断。
这是一种单晶冰形成的超细纤维,直径在数百纳米到10微米之间。制造这种冰需要特殊的工艺。在低温环境下,研究者在针尖施加电場,让水蒸气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慢慢生长形成单晶冰。
除了富有弹性,这些单晶冰纤维的透明度也很高,因此它们或许具有传输光的潜力,不过,必须在低温下保存这一要求会限制它们的应用。目前,它们的主要用途还只是进行基础研究。
甲虫在水下贴着水面行走
水黾在水上行走的能力已经足够令人称奇,一种微小的水生甲虫的行为更加不可思议,它们能在水下倒贴着水面行走。
这种甲虫属于水龟虫科,可以用一个小气泡将腹部固定在水面下。但它们如何在不破坏水面张力的情况下行走,目前仍是一个谜。
突破极限的科学纪录
科学家们每年都在不断创造新纪录,去年也不例外。2021年的科学纪录突破了科学研究的极限和人类的想象。
迄今最古老的黑洞“现身”
130多亿年前,宇宙仅6.7亿岁时,一个巨大的黑洞诞生了。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去年发现了它。
新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被命名为J0313-1806,质量相当于16亿个太阳,是之前已知最古老黑洞“体重”的两倍,且比后者“年长”两千万岁。
测量迄今最小的引力场
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引力是自然界的4种基本力,其中引力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但令人惊讶的是,它却是地球上最弱、最难测量的一种力。
去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奥地利科学院的物理学家测量了一个直径2毫米、重约90毫克的金球的引力场,这是迄今在实验室測量的最小引力场。
发现迄今最古老的DNA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生物信息学家表示,他们从生活在120万年前的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猛犸象的牙齿中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DNA,并对其进行了测序,为研究已灭绝的冰河时代的北美巨兽的进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此前最古老的DNA来自一匹生活在70万年前的马的化石。
航天大事件
中国人对太空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又一个“超级航天年”,“天宫”翱翔、“天问”登火、“羲和”探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航天大事件吧!
“中国天眼”又发现脉冲星
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遗骸”,能够发射出高度周期性的脉冲。利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研团队在银道面脉冲星巡天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新脉冲星超过500颗,包括最暗弱的脉冲星、毫秒脉冲星和脉冲双星等。
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配备19波束L波段接收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星搜寻利器。
“天问一号”实现“绕”“落”“巡”
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环绕火星获得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诞生!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实现了星际探索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顺利送入太空。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首批“访客”。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
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批“访客”,开始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他们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羲和号”发射成功
2021年10月14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全称为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重508千克,设计寿命3年,运行于高度为517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能够连续24小时对太阳进行观测,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空间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