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
防灾减灾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安全与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稳定,是一项“永不竣工”的生命工程。随着国家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日益重要。地震科普作品在防震减灾领域具有主导作用,美术编辑的创新思想成为科普作品的灵魂,引领地震科普作品审美的新风尚。该文通过对相关地震科普作品的查阅和对比,提出美术编辑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和版面设计的改进措施,提升科普作品的发行量,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科普作品须具备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在日常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中,地震科普作品对一些防震避险知识多以文字的形式表现,文字内容描述篇幅占比过大,未对公众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精准的把握[1]。
由于网络媒体准入门槛低,诸多网络美术编辑并无资深的美术功底。科普宣传工作中,用微信版面、编辑软件进行版式设计,一键样式、统一模板。用几分钟就可排好一篇文章,造成地震科普版面单一,无法满足读者的审美观。
优秀作品应在美术设计、装帧形式和印刷工艺方面做到新颖、独特,别具匠心。但市面上总能看到一些出版物内文字迹模糊,色彩偏差严重,出现丢字、跑字现象。由于美术编辑不了解印刷工艺知识想要表达的设计思想,最终未能呈现在作品上。
编辑应熟知行业法规,严把设计关口。把好政治关、杜绝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出现是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在期刊出版编辑中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遵守法律法规,严格审核国家版图、敏感事件等内容,严把出版作品的政治关。地震科普作品在组稿和出版过程中,会用到大量图片,其中不乏地震带地图。这些地图对于读者学习相关专业内容,了解正确的版图知识,增强版图意识至关重要。因许多编辑对我国地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到位,使作品在出版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2]。
编辑是科普作品内外沟通的桥梁,创新是提升科普作品传播力的基础。在理解科普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美术画面、图片色彩等技巧突出主题、准确表达,使读者读得懂、记得住是办刊的宗旨。让读者有新鲜感、喜欢看,创新的美术设计和新颖的版式表达是美编工作的目标。笔者单位在成立初期,就设立科普宣传部,主要以出版和发行工作为主,创作的科普作品《防震避险实用手册》是较浅显易懂、实用的宣传作品。在创作中,受到交通标志牌的启发,提出用文字或符号引导指示信息的设计理念,以直观的图标形式表达内容的思想理念,做到形象有趣、主题突出,易被读者接受。在传递防震避险科学知识的同时,达到地震科普宣传的目的(见图1)。
图1 《防震避险实用手册》图标设计Fig.1 Icon design of 《Manual of Earthquake Risk Prevention》
图2 减灾教育栏目设计Fig.2 Column design of disaster reduction education
针对不同的科普作品,版式设计有不同的方向。如,期刊《防灾博览》为表达创作意图,美编人员时刻注重操作细节,巧妙运用印刷知识,避免可能出现的有创意无效果带来的遗憾。在编排设计中,封面英文刊名做陷印处理,有效解决套印不准、露白现象;内文黑色文字避开四色表示,选择单色黑K=100小字号,解决重影的问题;图像避开RGB模式,均使用CMYK模式,直接与四色印刷机的墨色匹配,提高图片和色块的明亮度;文字转曲处理的文件降低差错率,解决印刷中的丢字现象;屏幕做专业的色彩调试,解决屏幕与印刷品之间的色差问题,提高《防灾博览》期刊的编辑出版品质,增加版面书画的艺术魅力。
地震科普作品的创作要严守行业规范,保守国家秘密。如,地图的国界、版图,地震预报预测的意见、地震危险区的划分等。《中国地震年鉴》中地震与地震灾害栏目主要记录全球地震活动概况。为给读者准确、直观显示中国5级和世界7级以上地震的震中分布,在使用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做相应标注,直观显示全球地震分布情况。美术编辑严格按照《地图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审查,在出版物中使用正确的国家版图,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版图尊严的习惯,做到坚守保密原则。遵守送审规定,强化版图意识。严格遵守行业规范,维护国家安全。
科普作品版式创新离不开实践经验,做好社会实践调查是关键环节。在受众调查环节中,读者对栏目设计和版式结构的评价与意见是编辑工作的宝贵财富,也是检验创新思路的试金石。美术编辑要对不同地震科普作品在版式设计方面收集的调查意见分析,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版式设计,提高科普作品的宣传效果。
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内在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普作品的质量。当前,网络信息量大,很多自媒体人和网络媒体人大量涌现,由于网络媒体无准入门槛,网络美术编辑无资深的美术功底,只要用微信版面、编辑软件进行版式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编排一篇文章,有时出现图片模糊、水印不清、随意配图等现象。市场上这些参差不齐的编辑活动,拉低编辑行业的专业水准,制约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传统的地震科普纸媒行业遵循的对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要求,是科普作品版式创新的必备条件[3]。
学习理论知识、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出版行业美术编辑必备的条件。首先,提高编辑人员的文化素养,通过对文字信息要表达地震专业知识的深层次领悟,理解文字编辑要传递的信息,找到合适的定位视觉符号进行二次艺术创作;其次,加强编辑人员的专业技能,锤炼过硬的美术功底,让科普作品被读者认可;最后,从事地震科普的美术编辑要懂美术设计,还要加强地震专业知识的学习。地震科普作品内容的专业性强,要通过版面设计,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公众更容易理解、掌握、运用,发挥科普宣传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学普及的深入,编辑出版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编辑人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广博的知识视野,良好的策划能力,要成为一专多能的编辑。地震科普编辑人员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努力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做出贡献。笔者在《救生绳系法的视频教学片》中制作了一套“救生绳系法”的视频教学片,通过视频直接讲解,从中探索应急救援、自救互救方法,向社会公众展现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防灾避险能力。该教学片也适用于新媒体的宣传推广,通过微信、支付宝二维码扫一扫功能,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即可播放,拓宽多媒体传播与宣传的途径,方便快捷,实用性强、简单易学,对提高科普知识普及率,降低科普宣传成本的一次尝试、探索。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是创作出设计新颖、符合发展要求的地震科普作品的前提条件。
在科普作品中,美术设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是背景,有时是科普者,有时是文案……要根据科普作品的不同需要,做出相应的设计。美术设计要兼顾科普作品的整体科学性,理解作品,将美术设计融入科普作品的每一根血管中,让整个作品生动、立体、形象[4]。
在地震科普作品创作中,运用美术表现的艺术性,科学、客观呈现地震灾害的破坏性,运用视觉元素丰富作品版面,有效传递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是美术编辑人员应尽的责任。结合工作经验,在当今开放式发展的融媒体大背景下,地震科普作品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新知与受众审美更新的挑战,只有坚定地震科普宣传的不变初心,才能带给大众更好的科普作品,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