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看能源
——2021年能源行业发展综述

2022-03-28 04:44编辑刘光林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2年1期
关键词:能源行业油气能源

■本刊记者白歌/ 编辑刘光林

历史常常以平淡如水的形式留下深刻记忆,也常常以浓墨重彩的惊喜书写多彩篇章。

202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新冠肺炎疫情依旧肆虐,世界经济振荡前行……中国与世界,在这一年穿行在巨大的挑战中。

在两个大局纵深交汇的历史节点上,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行业,全面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向纵深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十四五”能源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脚步夯实,行稳致远。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煤炭行业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稳产增产确保供应充足;油气勘探成绩斐然,增储上产势头良好;水、火、核电能发尽发,稳守保供电“基本盘”……

这一年,能源行业在绿色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生根开花。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让能源行业绿色低碳的发展成色更加鲜亮,一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长远大计的深刻变革正在蓬勃兴起。

“立木南门”,强化“双控”目标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目标,规划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等十大行动,时间表、路线图业已就位。

以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为组合的能耗“双控”目标,成为自“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国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为确保“30·60”目标如期实现,能耗“双控”正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面对出现的“碳冲锋”“运动式减碳”等问题,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应对之策忙而不乱,既解近忧又谋长远。在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方面,相关部门多次发文,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第五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将盲目上马“两高”项目作为重点检查内容;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

一套政策的“紧箍咒”,不仅更加健全能耗“双控”的体制机制,更让全国“两高”相关行业新、改、扩建项目环评数量及涉及投资额同比均下降三成。

“固本培元”,能源供给稳中有进

“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中国高度重视能源低碳发展,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历史与现实,举旗定向,总揽全局。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提上日程。

“稳”字定大计,“进”字做文章。把握低碳发展之“进”,有各行业的视角:

——煤炭行业保底压舱,高效清洁稳步增产。

作为主体能源的煤炭行业,加强兜底保障,坚持清洁高效利用,坚决消除不合理限产措施,分类加快煤矿产能释放,煤炭产量稳步增加。我国煤电机组供电煤耗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并确定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新目标。同时,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烃等主要产品均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勘探连获重大战略突破,油气稳固保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我国油气行业在保障能源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全新领域,绿色转型动力十足。我国油气勘探成果丰硕,接连发现10 亿吨级油气储量,为我国今后的油气资源战略接续打下坚实基础。通过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地热等业务,传统油气企业开始探索绿色开采。清洁供暖、低碳保供,雄安新区、唐山、德州等地6个地热供暖项目投运。

——电力系统创新发展,低碳转型不断求索。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可再生能源大放异彩: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 亿千瓦,风电装机超3 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第一期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工……

转型与变革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正在构建。

“循序渐进”,推动产业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突围、突破、突进!

2021 年能源科技创新力作如此呈现: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技术以及13项国内首创技术,成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 号机组投入商运、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 号反应堆并网成功;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投资规模超过1000 亿元,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超过600 个……能源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把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能源行业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的“脉动”尤为强劲。

数字赋能、智慧转型、“中国制造”响彻全球,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年来,能源行业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实践中,直击技术痛点,凝聚优势,尖端科研力量发挥显著作用。

“天行有常”,聚焦市场属性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2021年,能源行业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高标准能源市场体系。

转变、转型、转轨!

——电力“先行官”。2021 年,电力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约3.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辅助服务市场建设进一步深化,挖掘调峰能力约9000 万千瓦,增发清洁能源电量约800亿千瓦时;新一轮电改首批8个电力现货市场进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第二批5 个省级电力现货新试点正式启动;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规则开始试行,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电价格定价办法确立;优先发用电计划持续放开,外来电、新能源、全部工商业用户陆续入市;电价改革进一步深化,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扩大交易价格浮动比例,引入电网代理购电机制,落实分时电价政策;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共17 个省份259 家市场主体参与,达成交易电量79.35 亿千瓦时,成交价格较当地电力中长期交易价格增加3~5 分/千瓦时,用户类型覆盖了国有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和外向型企业。

——油气开新局。2021 年,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油气主干管网资产整合全面完成,实现了我国全部油气主干管网并网运行。国家管网已初步具备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调配、输送和存储油气资源的核心能力,形成了“全国一张网”,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剩余管输和储存能力,推动实现油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用户公平开放。截至2021 年12 月25 日,国家管网4.82 万千米天然气管道日输气量突破8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供气量的60%,刷新我国主干天然气管网供气新纪录。

“大道行思”,加强国际合作

“十四五”开局,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成为中国的一面重要旗帜。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变革时代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凝聚古老历史的东方智慧,为全球低碳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大型输电项目默拉直流工程正式送电,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卡洛特水电站启动蓄水,“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号机组建成投运。

我国成功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与29 个国家共同发布《“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青岛倡议》,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首批合作网络覆盖76 家中外方成员单位。中俄能源务实合作再上新台阶,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中俄核能合作项目开工仪式,两国能源贸易逆势增长。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中美能源合作新路径,与美方就能源安全、天然气和新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开展对话交流。搭建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务实推进中欧企业在氢能、储能、智慧能源、风电等领域合作。2021年,我国主动发掘中华文化积极处事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国际能源合作高质量推进。

成绩来之不易,为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能源行业解缆扬帆:

大坝航拍。(谢雷摄)

全力保障能源安全,“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大国重器’必须也只能由自己来掌握”;坚定不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能源法治体系,推动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提升能源监管效能,“以公平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全方位拓展能源国际合作,“稳步提升我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影响力”;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做好能源工作必须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能源行业油气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相关能源行业研究
平抑风电出力波动储能技术比较及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