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彩萍,孙新荣,张维彪
(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渭源 748200)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全年无霜期183 d。玉米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万hm2左右,全膜双垄沟播是当地玉米主要种植模式。大量研究表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来,玉米配方表现出良好的增产效果[1~3]。为进一步优化配方施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开展玉米肥料利用率、贡献率和农学效率试验,旨在为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提供参考。
1.1.1 试验用化肥 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含P2O512%),硫酸钾镁(含K2O 24%)。
1.1.2 玉米品种 玉源7879。
试验于2019年在渭源县路园镇大路村进行,海拔2 030 m,年降雨量510.7 mm,年平均气温6.7℃,≥10 ℃积温1 800 ℃。试验地前茬小麦,土壤为台地黄绵土,耕作层基础地力见表1。
表1 供试土壤(0~25 cm)养分状况
1.3.1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4个处理,即处理1:无氮区(PK,0-10-4);处理2:无磷区(NK,15-0-4);处理3:无钾区(NP,15-10-0);处理4:氮磷钾区(NPK,15-10-4),小区面积66 m2,3次重复。
1.3.2 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 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播种时先整地施肥,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镁,按照每小区用量一次性施入,整个生育期内不再追施。2019年3月16日覆膜,4月7日播种,行距0.55 m,株距0.30 m 。同年秋季10月9日收获,以实收面积计产、考种。
玉米氮磷钾肥料利用率=(施肥区玉米吸收养分量-缺素区玉米吸收养分量)/肥料施肥纯量×100%;玉米氮磷钾肥料贡献率=(施肥区经济产量-缺素区经济产量)/施肥区经济产量×100%;玉米氮磷钾肥料农学效率=(施肥区经济产量-缺素区经济产量)/施肥区缺素施肥量×100。
试验数据采用软件DPS进行处理。
表2数据表明,不同施肥对玉米主要经济性状存在显著影响。株高在223.5~281.4 cm之间,茎粗在1.93~2.79 cm之间,秃尖在0.2~1.2 cm之间,穗粒数在416.5~660.5粒之间,千粒重在205.4~309.9 g之间。氮磷钾配方施肥株高、茎粗、穗粒数、千粒重均最大,且秃尖最小。配方无磷施肥株高、茎粗、穗粒数、千粒重均最小,而秃尖最大。
表2 不同施肥玉米主要经济性状
表3数据表明,不同施肥玉米籽粒、茎叶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玉米籽粒产量氮磷钾配方施肥分别较配方无氮、配方无磷、配方无钾施肥增产5.32%、114.48%、11.7%;玉米茎叶产量氮磷钾配方施肥分别较配方无氮、配方无磷、配方无钾施肥增产18.72%、171.39%、12.60%。
表3 不同施肥玉米籽粒、茎叶产量
表4表明,玉米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8.88%、17.24%、62.57%,氮、磷、钾肥贡献率分别为5.05%、53.38%、10.47%,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2.09 kg/kg、33.18 kg/kg、16.28 kg/kg。玉米肥料利用率中钾肥利用率最大,磷肥最小;贡献率和农学效率中都是磷肥最大。
表4 不同施肥玉米氮磷钾肥料利用率、
大量研究表明,合理配施氮、磷、钾肥会提高农作物产量[4~6]。笔者研究表明,氮、磷、钾配施明显提高了玉米主要经济性状、籽粒产量和茎叶产量。该结论与吕爱英[1]、赵蕊[2]等研究结论一致。
笔者研究表明,玉米氮、磷、钾肥利用率为:钾>氮>磷。该结论与吕爱英[1]、赵蕊[2]、廖飞[3]等研究结论一致。磷肥利用率低,应该与过磷酸钙水溶性差,在土壤中溶化慢并大量固定有关[1]。
笔者研究表明,玉米氮、磷、钾肥贡献率为:磷>钾>氮,农学效率磷>钾>氮。吕爱英[1]等研究表明玉米氮、磷、钾肥贡献率氮>磷>钾,农学效率趋势与本研究一致。有关研究表明,作物对肥料投入反应因作物品种、土壤条件、气候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差别很大[4,7]。当地施肥习惯中注重氮磷肥,而忽视钾肥。进入80年代以来,在土壤含钾丰富的西北地区,已有不少施用钾肥有效的报导[8]。
依据玉米主要经济性状、籽粒产量、茎叶产量来看,氮磷钾配方施肥效果最佳。钾肥利用率最大,磷肥贡献率和农学效率均最大,可见磷钾肥在当地玉米增产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玉米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注重氮磷钾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