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是人们在山间即兴演唱的民间歌曲,一般来源于生活劳动及个人感情的抒发,山歌在代代相传中保留了浓厚的地域和文化特征。
由于战火纷争、历史更迭等原因,客家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在不断迁徙,这种迁徙从北到南,历经多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迁徙的人在路上安顿下来,休养生息。他们聚集生活,并将自己称为客人,也就是客家人。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是客家人的一大聚居地,当地的客家人规模庞大,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形式以及生活习俗。山歌便是在多种艺术形式中较为突出的形式之一,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出江西靖安的情感表达、生活方式等,是当地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江西靖安客家山歌类别多样,形式多元,大致可分为劳动曲目歌、情歌示爱歌、民俗礼仪歌等几大类别,且曲目有长有短、平仄起伏。唱山歌是客家人一种十分重要的娱乐活动与交友方式,他们通过山歌来抒发情感、歌颂爱情,畅想生活。江西靖安山歌可以说是当地万千客家人的智慧结晶,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诉说着客家人的奋斗历程。江西靖安客家山歌集中反映了客家人的风土人情与精神风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歌不仅给予了客家人精神力量,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与价值。笔者以江西靖安客家山歌为研究对象,选取一首具有江西靖安客家风韵的山歌《来哩客》,探讨江西靖安客家山歌的结构及艺术特征。
一、江西靖安客家山歌的发展
江西靖安的客家人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而且在文学和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同其他客家人一样,江西靖安大多数客家人是由于战争、饥荒的原因从外面流动而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原住地供给不足而向外扩张。据记载,从元代开始就一直在流动。长期以来,在构成本身与众不同的社会风俗的基础上维持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所有这些都能在靖安客家民歌中体现出来,靖安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山歌大家族中,它是属于单独的一部分。靖安客家山歌是民俗音乐和大众文学的宝库。
靖安客家山歌继承了《山歌诗经》的正统风格,大部分使用本土的客家方言吟唱。笔者在研究靖安山歌时,发现它的旋律受到唐朝诗歌和竹诗的影响,同時又汲取了来自全国各地山歌的精华,所以从古至今一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山歌是在劳动中孕育发生的。在传统的客家人居住的山区,人们在田野和山区工作一整天,辛苦劳作,缺乏完备的流行娱乐,只能唱几首歌来宣泄他们的感情。生活的熏陶造就了许多老一辈的客家民间音乐大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靖安县呈现出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快速增长,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离开了祖屋,迁往城市的房子中,继而导致原来接地气的客家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日益萧条。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非常迅速,短短几十年靖安客家人的娱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过去人们仅仅能依靠客家山歌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而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从四面八方收听各种精彩动听的歌曲。
20世纪90年代初,靖安客家山歌在濒临失传的时候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政府对靖安文化部门有效开展客家民俗活动,组织了许多文化学者汇编相关作品,经常举办客家民俗文化活动,提倡人们学唱练唱山歌。天刚拂晓,靖安县的爷爷奶奶们就会相约到公园锻炼身体,运动后,他们就会聚在一起唱歌。不仅在公园,人们在广场、小区楼下都能听到一些阿姨、叔叔、爷爷、奶奶在唱山歌。他们你攻我守,出口成歌,很是生动风趣。在唱法上没有什么要领,情绪饱满,出口成歌便是了。现在随着客家山歌的发展,它从乡村到城市、从业余到专业、从民间到舞台,这一路的发展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江西省西部民俗音乐的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多样化。以客家文化为背景,区域音乐的杰出山歌一直在涌现。客家山歌贴近客家人的生活,表达了客家人民密切的友谊,反映了客家人的情感。
二、江西靖安客家山歌的主要内容
靖安客家山歌拥有美妙、真切、抒怀、悠扬、委婉曲折的旋律,大部分没有结构化的节拍,歌曲结构布局也相对简单和自由、即兴,以对应性的上下两句体和起承转合的四句话为多,也有加穿插句或垛句的;演唱形式以独唱为多,也有对唱及领唱与和腔等形式;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客家山歌有恋爱山歌、抒怀山歌、尾驳尾、虚玄歌、逞歌和猜调等。
靖安客家人唱山歌时使用客家方言,以字带音,吐字准确,唱腔圆熟。他们有独特的语言、习俗,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其特色。长期以来,靖安客家人在形成独特的社会习惯的基础上保持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所有这些都在靖安客家民歌中体现出来,客家山歌通常是用古老的唱法和即兴创作来演唱的。尽管节奏非常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但依然是一种特定的基调框架。这类歌曲旋律幅度起伏不大,并且节奏较欢快,很少拖着唱,但他们的地方口头语和衬词加得较多,有代表性的是“哎”“呀”“嘞”等来源于生活中的感叹语。它的声调随情感而转变。在句子结束前,衬词“哟”“喂”的意思是增加亲密度,并暗示句子的结束。这些衬词、衬句在客家山歌中起到了粉饰格调、润色装饰唱腔、加强巩固曲调的作用,衬词、衬句还与抒发语言感触与歌唱魅力紧密相连,也是靖安客家山歌一个主要的艺术特征。
靖安客家山歌有许多装饰音,包含前倚音和后倚音。这些装饰性的音符在歌曲的风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唱得不好,就会破坏它的风格,失去它的魅力,学者在研究谱子的时候,经常看不到里面的装饰音。因此,学唱时就要密切注意老歌手处理过程中额外加工的细微的装饰音符,仔细地琢磨,并记住它的特色音符,唱起来就有山歌味了。
靖安客家山歌长音的延拓大多是直的,就像一条直线,没有弯折的感觉,声音的起伏很小,这也是大部分客家山歌的特征和风格。根据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靖安客家山歌在某些地方保持原有的声音,在适当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小小的波音美化歌唱,使歌曲色彩感更加丰富,更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江西靖安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江西靖安客家山歌数量较多,笔者选取了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进行分析。《来哩客》是靖安的一首待客之歌,内容陈述的是刚嫁出去的闺女带着女婿回到娘家探望母亲和妹妹,娘家的妹妹又是生火做饭,又是敬茶敬酒的热情待客的场景。“来哩客”是一句靖安客家方言,就是“来了客人”的意思。歌词以好客为标题,运用了大量的江西省方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江西靖安客家人的无拘无束和豁达潇洒。
《来哩客》最开始只是一首口口相传的山歌,在经过人们的不断传唱后,又衍生出来很多不同的版本,后来发展到由王功德、王延红、罗时铨作词,王延红作曲,王延红、胡宁丽、熊芳、韩湾演唱的《来哩客》成为经典。宜春市在2013年接到江西省艺术中心的邀请,赴南昌参加了“‘唱响中国梦’全省原创少儿歌曲、童谣与诗歌朗诵电视大赛”优秀节目展演,来自靖安的几个小学生代表宜春市参加了演出,演绎了改编的靖安客家山歌《来哩客》。
《来哩客》调式与句式都相当简洁,全曲组成如下:4小节的前奏(女声伴唱)+第一段旋律+2小节女声伴唱(间奏)+第二段旋律+4小节女声伴唱(间奏)+一个小节的长音+第三段旋律+8小节的男声伴唱(间奏)+第四段旋律+4小节女声伴唱。《来哩客》采用的是D徵五声调式+G宫五声调式,在音乐的进行中以四五度的上下翻跳为主,从旋律线条来看,整曲的旋律几乎是一样的,但是每段的歌词都不一样。《来哩客》这首歌的音域比较高,不过它的曲调旋律跳跃小,演唱的音区对比北方的山歌窄。
笔者分析发现,《来哩客》在语言的咬字、吐字上具有“松、脆、甜、圆”的艺术特征。“松”主要是指声音没有被阻挡,不紧不憋,这种松散会使人感到非常自由和舒适;“脆”是一种清晰、灵活有弹性、快速而准确和无拖曳的吐字方式;“甜”指的是每個词的吐字清晰、委婉和自然,由于靖安山歌的吐字比较清晰,位置比较靠前,这种向前倾的感觉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因此歌声感觉很甜美;“圆”指的是进入“通道”的声音,也就是说,口腔应该被打开,使得口中的字说得圆润。除此之外,《来哩客》拥有独特的方言字发音,如歌词中“客”读作“喀”,“家”读作“嘎”,“来”读作“luō”,“的”读作“戈”等,还有些字需要用赣西客家族地区说话的声调演唱。
由于江西省地区说话的音调比其他地方的音调要高,所以这首曲目中用到了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声去演绎。假声是以头腔共鸣为主,声带振动为辅的混声,他们演绎时一般把第一个音定得较高,类似客家地方话的“喊”,这样的表演手段能让歌者更加表现出独具一格的
艺术特征。
四、结语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靖安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来哩客》这首歌,笔者对客家山歌的独特艺术魅力有了较深入的体会。靖安客家山歌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色彩艺术,其丰富的音乐创作,以独特的音乐风格贯穿于各种规则之中,遵照心里的感触即兴演绎,歌词也有丰富
的文学理念。
(南昌大学)
作者简介:林学君(1995—),女,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