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培育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

2022-03-27 05:21:17张慧峰
关键词:李白学科素养

张慧峰

学校是培育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教材知识和教学计划的落实者,从素材选择到融会贯通,应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接触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尊师爱友、孝敬父母、诚实礼貌的良好品德,让学生掌握传承传统文化的技能,进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

通过对相关学科优秀课例的学习研究,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培育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性。

一、突出学科特点

文字是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的直接载体,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上,语文学科具有先天优势。例如,在以“抓住意象词,阅读边塞诗”为题的课堂上,笔者利用诗词的韵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行自读、比较阅读、小组读和拓展读,找出意象词,如边关、羌笛、云、山、孤城,突出边塞诗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品悟诗词。

传统文化课程的“专业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前全面掌握作者及作品的延伸性知识。例如,《李白》一课中,应从李白的生平和诗句中,引导学生品读李白的浪漫、自信和孤独;《论语》一课中,可带领学生从背诵《三字经》开始,激起兴趣,有层次地逐步增加难度。

二、拓展延伸教材知识

传统文化的渗透应以课本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带领学生突破教材,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不同的学科,拓展延伸也各具特色。

语文学科中的延伸在于对课本知识的补充、以阅读为主要形式的拓展以及课下的自主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神话故事”单元时,引导学生进行神话故事书的整本阅读。

传统文化学科中的延伸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在教学《李白》一课时,带领学生积累李白关于“酒”和“月”的诗句;在教学《文质彬彬》一课时,组织学生开展“制定文明公约”实践活动。

少先队活动课中的延伸在于诸如包粽子、做美食、画蛋壳画、做香囊等家庭实践活动。

三、增加体验性学习活动

(一)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活动

选取课文内容进行实践活动。例如,课文《文言文二则》中的“囊萤”和“铁杵磨针”,教师可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验,以更直观地感受人物特点。

组织课本剧或进行分角色朗读。例如,课文《司马光》《守株待兔》《铁杵成针》,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主补充对白,进行场景设计,突出人物特点,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能够感受到古汉语的魅力。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道德与法治课本中专设有突出传统文化的单元,也设有《我们当地的风俗》这样的课程内容。教师可直接利用课本导学,布置学生搜集积累相关素材,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也是很好的体验性学习过程。

(三)艺术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快乐体验

美术课堂中,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与学生一起通过画、剪、贴等手工活动制作精美的手抄报、书签、贺卡。音乐课堂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古诗新唱”活动,改编诗歌,配以恰当的舞蹈动作,引导学生身心合一,体会古诗的美。

(四)少先队活动课堂中的体验学习

与传统节日的相关活动和队课,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关键。例如,笔者所在學校中,辅导员教师的《话说端午》课堂,不仅为学生补充了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屈原在“楚辞”诗体领域的成就等知识,还带领学生学习了讲爱国故事、编五彩线等技能。课下拓展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端午节龙舟赛、制作端午节手抄报、参加包粽子实践活动等,同样起到了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爱国进取精神的作用。

此外,针对课堂教学,专业的教师队伍、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等,也是影响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总之,课堂教学应成为培养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点,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重体验性学习,还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拓展实践,让传统文化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期待收获丰硕的文化成果。

(作者单位: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李白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纸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纸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