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操作技巧对肝癌治疗的效果,确定最有效的肝癌微波消融操作模式。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0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300例肝癌患者资料分成A、B两组,对比其临床资料,将治疗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操作过程的心得体会及治疗效果分享。结果 对比30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分析术前讨论情况,治疗方案设计情况,进针路径情况,最终发现以CT辅助进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A组患者的心理舒适度评分和生理不适发生率均好于B组,危及器官分布情况优于B组,这说明采取CT辅助治疗能取得的治疗成效优化不采取CT辅助治疗的临床成效。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的核心在于进针的精确性,应用CT辅助进针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肝癌患者经过微波消融治疗,多数患者肿瘤得到控制,一些早期发现的小肝癌甚至肿瘤多发和>5cm的患者得到治愈,一些中晚期肿瘤患者的肿瘤在持续缩小,一些有临床压迫症状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这表明在CT帮助下的微波消融治疗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該方法适合在肝癌射频消融操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癌操作;微波消融;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6--02
在肝癌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通过切除肿瘤位置,防止扩散,以挽救病人生命。但是,手术切除并非适用于所有肝癌患者,部分肝癌患者因为肿瘤的位置、数量以及大小原因,自身无法承受手术切除干预,所以面对这种患者,治疗人员需要选择射频消融术帮助患者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射频消融术和手术切除相比,拥有低创、恢复快、痛苦小和安全性高等诸多优势。但同时,该治疗方案对主治医师的技术要求极高,如果主治医师的操作不当,会让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受损,不仅影响到术中的安全性,更会对术后的康复质量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微波消融术的安全性,保障肝癌患者的康复质量,将对比300例在我院接受微波消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操作,实现肝癌微波消融操临床效果的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共有300例以上患者接受微波消融治疗,从中提取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所接受的治疗模式,分为A组和B组,A组中有男97例,女53例,年龄区间40~70岁,平均年龄区间(55.71±11.98)岁,患者以乙肝或丙肝后肝癌为主,经过术前准备,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术后保肝支持等综合治疗。B组中有男89例,女61例,年龄区间41~72岁,平均年龄区间(56.33±12.01)岁,患者以乙肝或丙肝后肝癌为主。两组患者比较无差异,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具有良好认知功能患者;②对自身病情以及所采取治疗方案有足够了解患者。
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②排除并存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③排除血管侵犯/远处转移患者。
1.2实施方法
对B组患者行术前常规化验检查,选择术式,介入或消融,小肝癌定位明确的直接行微波消融治疗,定位不明确或多发大肝癌可以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期再行微波消融治疗。术后给予保肝、抗肝肿瘤、热疗的综合治疗。
A组患者经CT检查。告知患者提前饮水,让膀胱充盈,在检查的时候保持仰卧位,电压调节为120kV,电流调节为220mA,层厚与层间距均设置为7.5mm,矩阵512×512。首先采用平扫方式扫描整个肝脏,扫描间隔4mm,注射药物后,等26s后进行CT增强扫描。比较分析病灶具体部位、大小、肿瘤边缘与形态、内部信号、回声等情况。若阅片意见不一致,需进行充分探讨协商,必要时可引入第三人,最终得出统一结论。选择术式,介入或消融,小肝癌定位明确的直接行微波消融治疗,定位不明确或多发大肝癌可以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期再行微波消融治疗。术后给予保肝、抗肝肿瘤、热疗的综合治疗。
1.3操作技巧
B组行常规术式,在确定进针路径之后,实施穿刺,在穿刺中注意调针,防止出现针道转移等问题。
A组行CT辅助术式,具体操作如下:①术前讨论选择术式及进针路径;② 用CT进行X线断层扫描,定位之后采用无菌下局部麻醉,千页针引导定位;③定位针旁选择穿刺点,破皮,最好不选用刀片破皮,可能会出现皮下出血及破皮范围大而出现消融针固定不稳情况发生。可以选择5号注射器针头破皮,完美解决上述问题;④配合好患者呼吸,CT引导下于穿刺点进针直达肿瘤,然后拔除定位针,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患者耐受程度等,调节消融的功率及时间。注意不要一步穿刺到肿瘤,如果出现位置偏差反复调针,会加大副损伤及出现针道转移风险,可以采用步进进针方式,减少肝损伤。消融结束后增强CT扫描判断疗效及有无并发症发生;⑤回病房后内科综合治疗,出院前预约下次复查治疗时间。
1.4评价方法
评价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患者的心理感受程度,一个是患者的生理不适程度。心理感受程度以患者的术中不适可耐受度、宣教指导有效度、焦虑紧张度和整体舒适度为主,每个维度的分值在0~25分间,术中不适可耐受度、宣教指导有效度、整体舒适度的分值越高,焦虑紧张度的分值越低,说明患者心理舒适度越高。
生理不适程度以患者的生理不适和体位并发症为主,根据患者在接受治疗中的恶心、肝区持续疼痛、呕吐、肩背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针道出血、气胸等体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判断两组患者肝癌微波消融操作的优劣性。
治疗对器官危及程度以肝功能、肝体积、胃肠道瘀血和凝血功能为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值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若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舒适度对比
经过治疗对比发现,A组的心理舒适度评分要明显好于B组的心理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具体评分结果如表1所示。
2.2生理不适率
经过治疗对比发现,A组的生理不适率要明显低于B组的生理不适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具体评分结果如表2所示。
2.3危及器官分布情况
两组患者危及器官分布结果对比,患者肝功能V5、V10、V40、Dme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正常肝体积V5、V10、V20、V40、Dme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瘀血V5、V10、V20、V40、Dme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V5、V10、V20、V40、Dme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小肝癌的患者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大多数都能够治愈。多发或者较大肝肿瘤患者经过一次或后期续贯消融治疗,很多患者达到了治愈的目的。但是一些多发肿瘤较大,边缘不规则,患者依从性差的,效果不理想,出现了肿瘤进展,肝内外转移,预后差。另外一些肿瘤较大,压迫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进行姑息性消融减瘤治疗,促进肿瘤缩小,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一些失去介入消融治疗机会的患者,需要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带瘤生存,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存期。所有治疗患者无一例因并发症而死亡,出现两例肝被摸下出血患者,经过应用止血药物并在CT下动态观察后,出血控制,回病房后进一步治疗。
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众多,加上丙肝酒精肝等,很多患者病情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很多患者不注重定期复查,到检查的时候,已经到了肝癌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关键,决定患者的预后。肝癌的治疗有很多种,包括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微波消融、射频消融、氩氦刀、粒子植入、肝癌靶向治療等,我们所做的肝癌微波消融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它简单易行,疗效显著,费用相对低廉,尤其对早期发现的小肝癌效果显著,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肝癌微波消融是利用微波针的热效应,造成肿瘤凝固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优于开刀手术切除、创伤小可以反复进行,也没有放化疗的副作用,也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优点多多。我院目前建立了门诊慢病管理系统,对慢性肝病的患者建立起了监测系统,可以很好的监测患者病情的进展,通过早期干预,控制病情进展,对肝癌的早期发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微波治疗中,通过术前讨论,不断优化操作技巧,总结经验,配合介入内科等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填补了本地治疗的空白。
参考文献:
[1]干霞,许涛,杜敏,等.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实用癌症杂志,2020(2):237-240.
[2]李红霞,贺春娇,杨延飞.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1,19(21):2224-2228.
[3]全亚宁,商晓杰,孟璇,高榆秀.实时超声造影和融合影像导航下微波消融与手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疗效比较[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4):581-584.
[4]程笑,黄静,李文飞,钟涛,蔡丽娟,李晖,郭亚兵,陈锦章.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的效果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11):1059-1062.
[5]高楠,牟培源,白媛媛,黄雪梅,姜婷婷.腹腔镜超声与经皮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1,14(3):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