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规范化治疗;合理用药路径;儿童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8--01
引言
医院所开展的规范化治疗与合理用药活动都是以人为基础,研究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且在人体的不同阶段,面临药物的不良反应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耐受性,高敏性,特异性等。且儿童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成人的药物动力学等差异十分显著。由此,临床上在开展诊疗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性别差异以及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并精确使用的药物剂量,从而达到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与合理用药的目标,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一、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作用特点
在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展的治疗活动中,药物的特点与作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
(一)药物吸收
针对儿童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与合理用药活动一般通过口服给药的途径,利用胃肠道的吸收功能完成药物代谢。但药物吸收过程中有较多影响效果的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人体的生理特征(胃内PH值、药物代谢酶)、环境因素等。这些影响因素在儿童不同生长阶段其吸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以影响因素中胃内的PH值为例,该因素在药物溶解、电解性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导致儿童吸收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
儿童药物吸收过程中,上述因素都会对口服给药途径下的药物吸收速率产生影响。因为6-8月龄的儿童在胃动力的神经调节方面存在缺陷,胃排空的速率较慢,口服给药吸收效果较为缓慢。又因为儿童的肌肉含量较低,末梢血管发育不成熟,使用肌肉注射治疗时药物吸收效果也较差。
(二)药物的分布
对药物分布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机体的脂肪含量、体液腔的比例与药物蛋白质的结合程度等。因为儿童体内的脂肪比例明显低于成人,所以导致大部分脂溶性的药物吸收率较差,从而导致儿童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提升。而儿童的体液与细胞外液则容量大,导致水溶性的药物可以在细胞外液进行稀释,且游离药物浓度低于成人,细胞内液浓度增加。
(三)药物的代谢
在人体各种器官功能下,参与药物代谢的器官主要是肝脏。且因新生儿自我机体的各项器官功能还不够成熟,要在出生超过8周以后,其肝脏的酶活性才可以发展到成人水平。新生儿减少硝基和假氮的能力以及对葡萄糖醛酸、甘氨酸和谷胱甘肽进行结合反应的能力非常低,并且根据这些结合反应对灭活药物特别敏感。
(四)药物的排泄
肾脏作为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其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在儿童阶段尤其是新生儿阶段,肾流量较低,仅能达到成人的20%左右,直至2周岁以后才能与成人的肾血流量持平。在体表面积的角度对肾小球滤过率进行计算时,新生儿在出生4月后的肾小球滤过率仅能达到成人的1/4,在2周岁以后与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持平。
二、藥剂师岗位的审核
药剂师调剂岗位下所开展的药学活动的处方审查中要以《处方管理办法》的标准条例,对处方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其内容如下:
(一)皮试药物
在规定要开展皮试测验的药物中对过敏实验活动与结果的是否进行判定。
(二)药物是精准化选择
相关药物的药学服务是否在临床诊断的支持下,确保处方药物与临床诊断的符合。
(三)药剂量、用法
在以临床诊断开展的药物选择后,对药物的剂量与药物使用的方法进行正确地评估与管理,注意药剂使用的剂型与给药的途径是否相符,并积极避免重复给药、配伍禁忌与其他不宜使用药物的情况。
上述要求中,能全部满足要求的药剂师数量较少,同时也是当下在儿童阶段的医疗活动中医疗人员不能有效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医疗活动的主要原因。
三、儿童常用药物的合理选择
(一)抗生素
因为儿童阶段机体免疫力较低,传染病的发生率较高。因此,针对儿童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与传染病预防要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与其他抗感染的药物。医院儿科科室的工作人员要充分结合各种抗生素与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与适应症,综合其不良因素与反应,完成药物的合理性管理。大量应用抗生素会导致机体肠道内出现菌群失调、微循环受到破坏、多重耐药性感染等情况。所以在对抗生素的选择与应用方面应该充分结合儿童阶段的生理特点,在药物应用后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儿童短期医疗方面,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用于过敏性的疾病与传染疾病。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且应用频率较高,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疾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使用后出现骨骼抑制、电解平衡紊乱、蛋白质脂肪代谢等情况与血压增加、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素萎缩、免疫缺陷等不良反应。此外,当儿童明确患有水痘的情况严格禁止使用激素类药物。
(三)解热镇痛类药物
当下在儿童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方面,儿童解热镇痛类药物发展十分成熟且有着较多种类的药剂分型,虽然解热镇痛类药物制作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其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只要其中一种疗法能发挥出效果,就不需要再进行联合用药。在多样化的解热镇痛类药物中醋氨酚和布洛芬制剂两种药因为具有良好的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儿童使用吸收效果好,已经成为了使用频数最高的解热镇痛类药物。此外,在儿童使用的解热镇痛类药物中,阿司匹林会提高儿童的哮喘、雷氏综合征、胃肠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且药物剂量过多还会诱发儿童出现体温升高、虚脱等情况,所以在儿童疾病规范化治疗时应提高谨慎,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且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由此在面对儿童疾病时,要开展规范化治疗,积极选择合理用药路径,才能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药师应该积极关注药物在儿童体内的重要作用,学习药剂师岗位审核,从而完成儿童常用药物的选择,使儿童的药物治疗途径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包图雅.试论蒙医内科儿童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J].真情,2020(8):1.
[2]李悦,张宝,杨红,等.某儿童医院门诊合理用药分析与建议[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6):2.
[3]田辉,刘小萍.2011年住院病历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2022(19).
[4]李明收.儿童合理用药中的药师干预及影响分析[J].2020.
[5]赵文敏.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可行性及实施路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
[6]蒋志平,彭骞,何莉梅,等.儿科药品知识库和合理用药规则库的建立与探讨[J].中南药学,2020年18卷6期,1076-1080页,ISTICCA,2020:湖南省儿童医院2019年度科研立项课题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宋雅诺(1991-),女,汉族,江苏徐州,本科,主管药师,目前从事工作方向为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