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感与学科之“魂”

2022-03-27 23:28刘淑娟
民族文汇 2022年3期

刘淑娟

摘 要:在我国文学发展历程之中,现代文学占据着关键性地位,因此,我国对于现代文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在对现代文学开展研究的时候,首先要重视其整体感,同时要找到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灵魂所在。基于此,本文将学者温敏的相关著作作为基础,对现代文学研究之中的整体感,以及学科之“魂”进行分析并探讨,以期为我国的现代文学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整体感;学科之“魂”。

在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温敏的研究具备较强的整体感,而且温敏的研究体现出稳健的学风,很少运用高深莫测的学术理论、引用大量的参考文献:,在论述的过程中,温敏立足于常识、常理以及常情,抓住作家的主要作品、文学史之中的现象两条研究脉络。在对温敏的著作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核心问题,对于其中的内容产生更加通透的理解,从而真正理解现代文学研究所具备的学科之“魂”。

一、我國现代文学相关内涵

(一)现代文学

我国的现代文学之所以诞生,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内部在当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文学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广泛影响,由此产生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会运用现代语言,体现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等先进思想,同时其表现手法以及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与现代文学同时诞生的还有多种全新的文学体裁:新诗词、现代小说、现代话剧、散文诗、杂文、报告文学等,无论是文学的学术角度、描写方法、文学架构、抒情方式等层面,都体现出更强烈的创造性,最终使我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潮流保持一致,成为真正的、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学。

(二)构成我国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

构成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主要分为以下三点:其一,社会内部的重大事件构成部分之一就是文学,在文学作品之中,呈现出明显的政治、政党乃至阶级意识,政治运动以及社会革命,就是文学的起源以及具体表现。其二,文学审美意识会直接受到社会意识的影响,文学的主体性被削弱,而是体现出强烈的社会革命附属倾向。其三,文学创作的题材通常为社会内部的政治事件,而且文学作品会产生创作以及理论方面的论争。

(三)学术界研究现代文学的方法

首先,研究者需要将我国的现代文学,放置于中国的近现代史、乃至世界的现代史之中,然后把握其发生和发展的脉络。在上述过程中,必须将文学与中国近代的思想发展历程相连接,同时将文学归纳至艺术的范畴。

其次,必须树立历史在场的观念。研究者应当运用美学眼光,以及与现代文学所处时代相符的审美观念,在分析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与生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分析文学的接受过程,以及外国文学在传入当时的中国以后,对于我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除此之外,研究者必须避免出现“无线衍义”的情况发生,无论运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以及解释,必须将学术理论作为基础。总而言之,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学以及文化思想的历史,更是我国社会接受以及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除此之外,现代文学诞生与我国的近现代社会为“民族”创造出了共同的想象空间,促进了民族精神我国近现代社会之中产生并且凝聚,甚至极大推动了我国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其作用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

二、现代文学研究之中的整体感

温敏在大学之中就读的专业为现代文学,他也是我国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温敏与其他处于同一时代的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专业化、个人化的倾向,但是,温敏的“个人化”学术研究,并没有与现代文学的整体感背道而驰。在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后,温敏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著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而且温敏个人的专著《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流变》之中,也体现出以下与“整体性”相关的特征:通过研究复杂的文学现象,提炼其中的关键问题,把握现象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并努力“给予明快的论说”的系统之作。在此之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到保留,其研究更重视整体性以及发展规律。

在阅读温敏的著作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一点,就是温敏的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温敏的著作《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题记》内部,明确提到其中的大连根长,来自于其课堂教学的稿件整理,而其他著作诸如《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等,也都是基于温敏的实际课堂教学而创作的。温敏的著作有着通透的、平易近人的文风,强调“知人论世”,关注突破学院化壁垒的过程,同时关注“文学生活”的发展,将教学作为研究的内在驱动力。在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中,除带来潜在影响的文学史之外,其研究的内在驱动力应当都为“教学”。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高校的学院体制变得更加规范和专业,就我国年轻的学者而言,其学术的起点通常为博士生论文。在北京大学现代文学系的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学者陈平言认为,博士论文所发挥的作用至少可以“管十年”,从而使刚刚接触研究的博士,清醒地规划自身的学术研究道路,同时对课题的延展性进行充分研究以及考量。上述认知能够体现出我国年轻学者的普遍成长轨迹:在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研究者就会专门研究精确而深奥的课题,从而使学术研究的大方向以及格局得到确认,然后再进行持续研究、深入耕耘,从而在特定领域内部获得建树,成就“一家之言”。上述自我养成的方法,能够从多方面对学者的学术性格产生影响,例如,在原有的议题范围之内,学者可以继续“开疆拓土”,通过不断努力突破原有的学科边界,但是,学者不会更多地关注学科内部具备的其他脉络,甚至不会考虑文学史写作所具备的整体框架,以及现代文学这一学科在我国社会之中具备的“大”位置。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应当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相关学科的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首先,无论是何种文学史框架,例如“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二十世纪文学”等,都已经在相关学院的知识生成链条之中得到稳定,将更多的、能够充分进行学术研究的空间提供给所有研究者,并不需要研究者特意对此进行反复审视以及检讨。其次,在“多元化”以及“反思”的名义下,当代的知识趣味,更倾向于运用整体的、宏大的叙述,使某种距离感产生,在对以往的历史叙述进行拆解的时候,能够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差异性释放出来,进而将新的文学传统在“现代”的时空之中相对化,似乎这就是近年来形成的全新学术风尚。

三、现代文学研究之中的学科之“魂”

学科之“魂”这一问题,在旁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十分抽象,也可能是运用学科之“魂”,指代现代文学这一学科之中,曾经具备的凝重、浑厚的传统。或许正如学者温敏所言,学科之“魂”就是人们与现实对话,然后参与到当代价值重建活动的自觉性,同时不断对现代文学之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加以重新审视。就后一个角度而言,学科之“魂”可以理解为现在文学研究之中具备的整体感以及内在感。在进入新时期之后,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框架,虽然经历了多次转换,但是现代文学研究不会因为转换,而失去内在的紧张感以及迫切感,就像该学科不会缩减成为只具备单纯审美性质的学科一样,现代文学研究更不会陷入完全“古典化”的泥潭。

在現代文学正式生成的时候,现代文学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就已经与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革、重塑思想以及人的灵魂,而且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就是将文学作为中介,结构性、整合性地理解20世纪的中国。作为某种意义上的传统,现代文学要想保持自身具备的灵活思想以及感知,就不能将“现代”一词看作已经完成的、能够充分对象化的、全封闭的存在。当前无论是思考还是感受,仍旧处于“现代”一词提出的问题结构内部,甚至会在其颠倒之后、或者在历史后果之中生成。

对上述整体性的追问进行保持,获得学科之“魂”,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人们,就可以获得价值感以及工作带来的意义,纵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也能够安顿自我,获得持续工作的热情,而不是将所谓的方法、资料和理论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遏制学科之间出现的“内卷”。当然,在对革命以及现代化潮流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状况;当代文化的去向,就是在于不断质疑具有远景性、结构性的叙述,由于出现了多元共生的情况,因此原有的学科会逐渐模糊甚至被分解。上述情况很可能会影响研究者的实际“心态”,甚至导致研究者出现不专注、故意跟风、心态浮躁等情绪,导致学科品质以及学科的对话能力受到了不利影响。

温敏的作品《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就是其在参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第十届年会之中,专门作出的主题报告。在这份报告之中,体现出温敏对于学科发展的整体性看法。温敏先是对于学科平稳现状之下隐藏的“某些困扰与迷惑的湍流”加以检讨,然后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以及所有研究者为了“突围”而做出的努力。时至今日,温敏提出的问题仍旧存在,学术环境以及社会文化范围变得更大,出现新的问题也在所难免,而且所有问题不可能在单一的学科之内得到解决。

但是,温敏在报告之中引述了学者吴福辉的观点,认为当前尽管仍旧还存在“分解”现象,但是通过多次“小归纳”出现的问题,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在多年来各种潜流不断涌动的过程中,在大量“小归纳”汇聚为“大归纳”的过程中,学科的整体感以及灵魂也逐渐凸显出来。例如,部分研究者站在社会史的观点上,重新研究我国左翼革命文学的脉络;或者在对比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之后,重点研究现代和当代文学的位置以及意义。

尽管研究进展的向度是不同的,而且人们能够看到,不同的研究会站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等立场开展,但是,所有的研究并非只是关注某一种文学潮流,或者某一种研究视角,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之中存在的紧迫问题进行回应,从而使人们对部分“根本性问题”进行思索。在上述意义的基础上,人们还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文学所具备的学科之“魂”,虽然可能在时代潮流的不断变化之中,以及较差的学术环境之中分散甚至消失,但是也会在人们迫切的、诚挚的思考之中,重新获得充实并且走向聚合。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对现代文学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要想真正了解现代文学并且达成深入研究的目标,就必须注重其完整性以及学科之“魂”。学者温敏对现代文学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其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可以人们研究现代文学提供良好的借鉴,使人们站在完整的角度去了解现代文学,进而为我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光芒,赵京强.学术范式的流变考论及逻辑反思——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核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06):2-10.

[2]李怡,王永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5):77-86.

[3]田颖,李雪.读出文本和读入文本——对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关系的思考[J].北方文学,2020(36):6-7.

[4]姜涛.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感与学科之“魂”[J].文艺争鸣,2021(09):153-155.

[5]杨庆祥.对现代文学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12):30-42.

[6]邵宁宁.近十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进展及学术史反思(2009-2019)[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1):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