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平,杨 璠,施昀溪
(宜春市妇幼保健院 江西宜春336000)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伴随激素水平的大幅度波动,加之产妇缺乏产后自我护理和育儿的相关经验、知识,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产后抑郁症,负性情绪不仅会延缓产妇的产后康复进程,还影响泌乳时间、泌乳量,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1]。延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行动设计,确保患者从医院到家庭受到不同水平的具有协作性与连续性的照护,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科学、高效的延续性护理不仅可树立孕妇的分娩信心,弥补分娩前后相关科学认知的缺失,还可培养孕妇的产后自护能力和育儿效能[2]。因此,探寻一种科学、高效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和满足理论立足于受众立场,通过分析受众的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考察大众传播带来的实际效用,突出受众的地位,强调受众的能动性,该理论满足受众的特定需求,并可改变受众的行为方式[3-4]。因此,本研究将使用和满足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初产妇产后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8月1日~2020年4月30日于我院产科分娩且达到出院标准的6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足月分娩;②均拟经阴道分娩者;③未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患者;④产妇、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分娩过程不顺改为剖宫产者;②伴有精神疾病、沟通障碍及认知障碍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年龄20~41(29.65±3.65)岁;孕周37~40(38.54±1.24)周;受教育程度:初中10例,高中/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8例。对照组年龄20~42(30.12±3.31)岁;孕周37~40(38.61±1.33)周;受教育程度:初中9例,高中/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9例。两组年龄、孕周、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延续护理。发放产后康复手册,针对产后康复训练、哺乳育儿、心理疏导等相关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和指导,定期电话随访,解答产妇遇到的问题,关注产妇心理健康,嘱其定期复查。
1.2.2 实验组 采用使用和满足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由高年资护理人员、产科医生、心理医生及营养师组成。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使用和满足理论的目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法、注意事项等。②开展延续性护理需求问卷调查。向入组的30例产妇发放延续性护理需求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产后子宫恢复训练、切口护理、母乳喂养注意事项、育儿常识、产后营养、心理指导等内容。问卷结果显示,产妇对产后子宫恢复训练和切口护理的需求达>80%,为育儿常识和母乳喂养注意事项。在延续性护理形式要求方面,产妇更倾向于多种形式相结合,主要形式有互联网(微信)、面对面教学及电话指导。③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根据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结果,初步制订产妇延续性护理方案,并经专家讨论修改后确认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建立产妇档案,包括产妇一般资料、分娩过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举行健康讲座,采用图文结合、通俗易懂的形式,内容主要分为产后康复、母婴接触、饮食、运动等多个主题,每次讲座详细讲述1~2个主题,时间为30 min。讲座结束后,组织产妇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并解答产妇存在的疑惑;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其康复进程,并进行心理、营养指导;建议专门微信公众号,定期分享产后康复、育儿小知识,内容均来源于产科专业书刊,由护理小组仔细筛选后,加工成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便于产妇理解。两组均从出院开始,护理持续3个月。
1.3 评价指标 ①自我效能:采用育儿自我效能量表(BSES)[5]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包括促进发育、健康照顾、安全和喂养4个维度,共42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0~100分,表示从完全没有信心至绝对有信心,得分越高表明产妇育儿自我效能越高。②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又分为正常(<50分)、轻度(50~60分)、中度(61~70分)及重度(>70分)4个等级,得分越高提示负性情绪越严重。③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6]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分值12~66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获得社会支持度越高。④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7]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及健康变化9个维度,共36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1~5分,得分越低表示产妇生活质量越差。
2.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BSE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BESE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SSR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SR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3.1 使用和满足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可提升产妇育儿自我效能 有统计显示,我国6个月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由于初产妇缺乏自我护理和照护新生儿的经验,自我效能较低,对自我康复进程和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都有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B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原因在于:使用和满足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可根据产妇需求制订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模式,将枯燥的知识加工成视频、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使初产妇便于理解。同时,本研究考虑到产妇的院外护理需求,通过定期健康讲座、电话随访等形式,帮助产妇完成产褥期康复、科学哺乳育儿,促进产妇适应角色转变[9]。
3.2 使用和满足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可缓解产妇不良情绪 分娩作为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不同程度影响产妇的生理和心理,尤其是初产妇。初产妇从怀孕、分娩到哺乳育儿,充满未知的身心体验,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易导致抑郁症,这不仅会延缓产妇产后康复进程,还对新生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统计,我国有50%~70%的女性分娩后出现抑郁倾向,发展为产后抑郁症概率为10%~15%[10]。因此,需采取高效、科学的延续性护理措施来改善产妇产后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原因在于:使用和满足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强调以产妇的需求和动机为主体地位,入组后使用专门延续性护理小组研制的调查问卷,详细了解产妇的护理需求,并根据问卷结果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该方案可满足产妇对产后康复、育儿哺乳等信息的需求,调查研究产妇获得信息的渠道,通过互联网(微信)、面对面教学、电话指导等传播方式,使产妇主动学习产后子宫恢复训练、口护理、母乳喂养等相关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康复,缓解其不良情绪[11-12]。
3.3 使用和满足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可提高产妇社会支持度、生活质量 产妇分娩后,尤其是产褥康复期,获得连续、积极的社会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中,产妇主要在住院期间获得相关健康知识,由于时间较短,获得的知识范围和知识深度都存在一定局限,而护理效果不佳。加之产后切口疼痛、婴儿哭闹等原因,降低产妇的生活质量[1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SSRS、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原因在于:使用和满足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健康讲座直接与护理人员和其他产妇进行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解答产妇的疑惑,满足期待和需求,使产妇掌握产后恢复、育儿等健康技巧,增强产妇自信心的同时,结合心理健康、营养指导,提高其社会支持度、生活质量[14]。
综上所述,使用和满足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应用于产科护理效果满意,可提高产妇育儿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度及生活质量,缓解其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