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2022-03-25 01:17:29王思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课程

王思佳

(广东培正学院 管理学院,广州 5100000)

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忽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

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对于思政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中有类似“在课堂上灌输思政内容仅仅是思政类课程的任务”的观点,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热情不高,甚至将其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应付了事。在专业课程中教书与育人“两层皮”现象严重[1],轻视了其应有的德育功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是要为酒店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酒店管理的相关理论,更要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上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顾客,为酒店行业创造价值。但是,不少专业课程中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做事、轻做人”的现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对于短期能够见效的理论和技能不惜花大力气讲授,但是对于需要点滴累积、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的道德和素质教育却罕有人问津。再加上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目标更多围绕着其学术水平和成果展开,课堂讲授能力和师德建设等被放在了其次,所以不少教师对课堂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对自身师风师德塑造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经验缺乏,无法将专业理论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举办各种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并进行小范围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但是受到自身条件限制,仍有部分教师对于思政内容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主观上已经认识到其必要性,但在客观上却无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过程中,或是生搬硬套地将思政内容强行穿插在专业课程之中,或是为了机械性地满足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将本应该重点讲解的理论快速带过,将与思政关系紧密但并非教学重点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忽略了课程的理论性,本末倒置。久而久之,不仅教师感觉上课吃力,学生也感觉上了一门“四不像”的课程,对课程不满意,对所学到的知识量不满足,这些都直接反映在教评考核的结果上,反过来又削弱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二、酒店专业类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必要性

(一)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酒店行业中,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要素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酒店也在宣传和推广中愈发重视品牌的塑造,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品牌的文化内核。酒店行业在经历了将国外优秀品牌大规模“引进来”的阶段后,思考如何推动优秀的本土酒店品牌“走出去”,及早在世界各地布局,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覆盖更广阔的市场,并且通过酒店的特色文化和服务让异国客人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文化赋能企业的发展,也让本土的酒店品牌成为推广中华文化的载体,带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借助本土酒店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并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酒店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产学研三者结合的需要

国家正大力推行大学的转型改革,其中应用型大学就是主推的方向之一,相较于研究型大学,前者更注重企业(产)、学校(学)、研究机构(研)三者的融合,在办学中更为注重学校与企业间合作的强度和密度。因此,培养一批了解国家政策法规、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十分必要。作为培养行业人才的主战场,应用型大学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一职责,将国家对于行业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政策等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加贴近行业实际,更好地符合酒店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产、学、研三者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

(三)符合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需要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专业课程也将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作为目标,以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帮助行业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当前酒店行业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顾客对酒店的信任缺失,“五星级酒店不换床单”“杯子的秘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泄露客人信息”等行业负面新闻频频被爆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顾客对酒店的信任感也在这一次次的事件中渐渐降低,信用下降已成为当前阻碍酒店经营的重大危机。诚信经营应该被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通过每一个员工和准备进入该行业的人员用实际行动贯彻执行。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职业道德标准,为行业输送一批有道德有良知、既诚实又守信的人才十分重要。

三、酒店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全面构建“大思政”教学理念

酒店专业的思政课程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难度大、内容分散的特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原本各自独立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三管齐下,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课堂内外构建起“大思政”的教学理念。

1.第一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

第一课堂指的是课堂教学。在专业课程上讲思政,不少教师会感觉非常吃力,对于思政内容应该怎么讲、讲多少的度难以把握,讲得太少没有达到效果,讲得太多又容易把一门专业课讲成思政课。这时,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思路,跳出原有的固定思维,创造性地在教学内容里融入思政,涓涓细流式地将思政元素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在课堂上完成一次对学生心灵的洗礼。例如,在讲解“酒店的类型和经营特色”时,可以以民宿作为引入案例,将其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分享数个回乡创办民宿的小镇青年创业的经历,以点代面,让学生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有更加具体切实的认识。再如,在讲解“主题酒店”时,将兵马俑酒店、华夏鼓文化酒店等结合了传统文化要素的主题酒店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导入课堂中,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与酒店行业进行结合”等现实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间的讨论。此外,还可以利用对分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我和我的家乡”主题报告,介绍自己家乡较为独特的酒店或是旅游特色小城镇,增进学生对家乡的认识,还能够让其他同学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加阅历。通过这样的方式,巧妙地将思政元素与理论进行有机结合,让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在不知不觉间既完成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2.第二课堂中引导性地提高学生素质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以实验实训、专业技能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展开。如果说第一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那么第二课堂就是课程思政的“后方根据地”,它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化显性为隐性,以更加无形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上的熏陶。第二课堂中的课堂思政可以不拘于内容与形式,尝试多种手段与途径的结合。作为专业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还可以与校团委合作,以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身份引导学生组织各类比赛或活动,让学生以活动组织者或是参与者的身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3.第三课堂中全面性地开展校企合作

第三课堂的学习是指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通过调查、实习等形式,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得到锻炼。第三课堂是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课堂、步入社会的阶梯,是所学理论的检验和升华[2]。

学生要形成对行业的认识,需要在第三课堂上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或者通过顶岗实习完成身份上的转变。在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学校组织力量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建立校外合作基地,与当地知名酒店签订了深度融合发展和人才双向培养的协议,由校方负责专业理论的讲授,让学生在校园中对酒店行业全面了解,再由酒店方派人到学校开办讲座,定期带领学生进入酒店见习,并安排专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在第八学期校方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学生基本已经形成了对酒店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划,同时,通过学习和引导,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自觉地贯彻于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在第三课堂上促进校企合作和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

(二)建立健全“全链条”管理模式

将课程思政融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建立起“全链条”管理模式,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保障,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反馈修正机制,双向作用,如同车轮链条般紧密结合、驱向前行。

1.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工作

要在专业课程上将思政元素贯彻落实,首先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制定明确的专业课程思政“时间表”和“路线图”。其次,不断鼓励教师加强与行业的交流,“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是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3]。”因此,可以通过挂职锻炼、担任企业咨询师的方式加深教师对行业的认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有机会与实习学生共事,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在酒店实习中的工作情况,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问题,还可以躬身垂范,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度过从校园到职场的迷茫期,以实际行为实践不忘初心,使课堂思政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2.自下而上,形成“制定-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流程

制度的制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调整和完善。在专业课程思政制度执行过程中应注重收集反馈信息,优化内容调整结构,形成一套“制定-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流程。同时,建立“课前导入、课中吸收、课后反馈”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浸润式路径,在每次课程结束前留出适当的时间开展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主要是聆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改进教学过程,把学生的感受纳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结合学生的需要加强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

(三)加快打造“多方位”评价体系

专业课程思政在实践上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上别出心裁,还要打造一套更加完善且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改变过去由教师打分的单一模式,应该结合课程思政的特点和专业课程要求,形成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三者结合的“多方位”思政教育评价体系[4]。其中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考核和测试的方式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定性评价则更加注重学生在职业道德、日常行为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可以参考360 度管理法,由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多个部分组成,从而形成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发展性评价则更多地关注学生自我实现和进步上,弱化比较学生之间的表现和成绩,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阶段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三者的“组合拳”,加快打造一套适合课程思政实践的评价体系。

在产学研背景之下,酒店管理专业类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中来,全面构建“大思政”教学理念,建立健全“全链条”管理模式,加快打造“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同时,在课程思政过程中还要注重自身思政素养的提高,将潜心问道、勇攀学术高峰与脚踏实地、关注行业现实问题相结合,把个人的师风师德建设与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统一起来,争当“四有”好教师,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