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科普实践:意义、问题与路径

2022-03-25 21:12吴海荣张虹霞赵沛
科普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碳科普

吴海荣 张虹霞 赵沛

[导语]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正式提出“双碳”目标。此后,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习近平主席反复重申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并强调要坚决落实。落实“双碳”目标要依靠科技创新,同样也离不开科学普及。目前,我国“双碳”科普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研究层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集聚智慧,对“双碳”科普的主体、内容、路径、策略等进行研讨。为此,本刊组织“双碳”科普圆桌论坛,邀请气候变化和气候科普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为高质量“双碳”科普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主持人/王丽慧)

1 “双碳”科普的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开展行動。杜祥琬院士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参与全球的大考,中国不能落后,中国要考出好成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与愿景,需要通过科普凝聚行动共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我国“双碳”行动的关键出路在于技术革新,这需要超前部署和政策培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迫切需要通过科普来推动“双碳”科技创新,实现低碳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

“双碳”行动是科学行动,同时也是文明形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新时期开展好高质量“双碳”科普行动,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素质,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双碳”行动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全球行动。中国明确提出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需要通过科学普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全球力量,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2 “双碳”科普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双碳”“1+N”政策体系已经正式建立。中央和各地正在制定路线图、行动方案和保障方案等,推动“十大措施”转换为“十大行动”。

上海市印发《上海市2021年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明确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和倡导绿色生活开展全民行动。“双碳”科普出现了一些值得推荐的特色案例,如中国科技馆开展的“中国承诺,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设“黑色·困局”“红色·觉醒”“绿色·行动”三个展区,以此提高公众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了解;大连市开展“双碳”科普联合行动,科技志愿服务队成员将人与自然主题科普活动带进学校、公园、科普基地等场所。央视网新闻先以动漫短片对“碳达峰、碳中和”进行简单介绍,再以漫画介绍二者关系,将专业知识进行类比,用公众能理解的话语进行解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哔哩哔哩社区作为广受年轻用户喜爱的视频平台,在平台的科普创作区,截至2022年1月,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普类视频数量超过1 000条,满足了年轻用户群体的知识获取需要。

总体来看,我国“双碳”科普行动强化了新传播技术手段的应用,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双碳”科普实践的开展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双碳”行动国际舆论环境亟须改善。在全球“双碳”领域,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权与大国地位并不匹配。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对我国实施的“双碳”战略行动并未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客观认识。国外媒体关于气候变化的报道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仍然以负面形象居多。

二是“双碳”知识需求旺盛,但科普供给不足。当前,无论是地方领导、科学共同体,还是“双碳”领域外的其他专业人员、普通公众,都对“双碳”知识有迫切需求,但供给不足。

三是面向企业、公众的“双碳”科普赋能和引导作用还有待提升。当前,企业绿色转型发展高端智库人才聚集、企业“碳中和”示范带动效应发挥、企业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科技创新氛围营造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部分公众不清楚“双碳”行动将带来的现实和潜在收益,认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政治问题,与己无关,甚至认为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四是“双碳”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存在脱节。从现有各地区公布的“双碳”行动方案来看,关于技术创新的内容涉及较多,科普推广工作谈得极少。很多科技人员没有参与科普的动力和积极性,相关科研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科普支撑能力、科普生产能力和科普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3 “双碳”科普实施理念与路径

3.1 提高政治站位,推进科普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双碳”科普宣教工作。

其次,注重推进科普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以身边(本地)化、眼前化、人身化、体验化作为“双碳”科普实施理念,鼓励创作者结合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打造内容品牌,适时组织知识竞赛、作品大赛、科普讲解比赛等活动,促进科普内容供给产业化工作,探索建立“双碳”科普项目化管理模式。

3.2 深化“双碳”科普供给侧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各级部门之间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沟通与联系,共同搭建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与交易的运营平台、人才与技术的赋能平台,做好科普服务、科技政策推送、创新方法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外部资源引进、标杆企业培育等工作,有效支撑各地区、各行业“1+N”行动。

打造国家级“双碳”科普宣教平台。支持“科普中国”平台升级,集聚资源和渠道,推动建设国家级“双碳”科普宣教平台。着力打造“双碳”科普内容库、专家库、团队库和品牌矩阵、渠道矩阵、活动矩阵,加大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的统筹力度,做好权威发布、专家咨询、线上传播、线下服务、专题宣传等工作。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针对当前阶段的国家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研究提出有力度的科普行动指标,对各阶段各部门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形成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3.3 多措并举,进一步做好面向企业、公众的“双碳”科普

加強面向企业、公众的“双碳”科普内容资源建设。构建以企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企业绿色科学创新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等为核心的内容供给体系。推进“双碳”科普图书、影视动画、展教具等专项创作,大力开发H5、短视频、动漫、游戏等新形式科普作品,打造一批集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精品。

鼓励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优势参与科普活动。利用全国科普日、全国低碳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重要时段和契机,开展产业展会、行业论坛、项目路演、科学家与企业家沙龙,学术研讨及技术交流活动,全面推进“双碳”科普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

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双碳”科普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推动相关部门政务新媒体将“双碳”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知识普及、科学动员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做好分层分类传播,全面提升传播效果。

鼓励企业广泛开展面向市场的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品牌认知度、国际影响力、社会责任为导向的科普工作,形成由内向外、向全社会辐射的企业科普新格局。

3.4 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双碳”科普能力,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科技合作与科学素质交流

坚持多边主义与共区原则,积极宣传我国“双碳”行动的决心、目标、举措、成效,善于用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主动参与全球“双碳”科普行动议题发起和设置,全方位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建立外文网站、开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创办外文期刊等,搭建或利用国际性会议、论坛、书展、影视节等平台,传达我国“双碳”政策理念与实践行动,广泛开展绿色外交。充分发挥科普国际组织和各类人文交流机制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积极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吴海荣,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虹霞,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沛,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助理)

猜你喜欢
双碳科普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田机械:净利润复合增速超80%“双碳”目标加速企业绿色发展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