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松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盘锦 124010)
产教融合是国内外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模式。我国历来重视产教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文化、旅游等社会领域专业发展,支持中高等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将产教融合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企业实践,在真实运营的环境下开展教学,满足学生对工作岗位技能训练的需求,增强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训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为实现高质量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内外众多知名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也验证了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全过程,能够很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交流,结合双方的优势、特色,共同发力,对学生展开多阶段、多角度训练和培养,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教学过程,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维护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保持合作交流的良好势头,增进彼此的沟通和配合[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其技能和素质的责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为后续产教深度融合奠定基础。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岗位所需技能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利用实际工作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行业基础知识,从而对日后发展目标和方向做进一步规划[2]。高职院校也应依托自身师资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深度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为学生设置行业培训导师,作为未来就业的引路人[3]。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应由教学团队和企业专家依据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共同制定“双元制”、订单制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完成合作培养。学校侧重于专业理论和校内实践实训教学,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掌握相应知识,培养能力和素养;而后学生进入岗位实习环节,由企业主导“双元制”培训过程,安排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配合企业协同管理;校企双方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综合评价,最终完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
当前,我国已经颁布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标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水平[4];面向国际旅行社出境领队、导游、计划与调度、外联、研学和其他旅游企业对客服务等岗位,完成接待一线服务,高效开展运营管理工作,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者,不断适应国家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
从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基于课程体系实施及校企考核评价;但是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这些内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匹配。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也呈现出相对简单的特点。在考核过程中,仍然把重点放在旅游专业知识训练考查上,并没有系统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5]。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体现了教育者的课程观和教育观,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2019 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指出,职业院校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高等职业学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结合这些内容设置相应课程[6]。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严谨的依据,多借鉴和参考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其设置逻辑主要有三种:首先,基于工作内容设置课程,如导游、计划与调度、旅游产品营销等。其次,基于学科内容设置课程,如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学等。最后,基于旅游组织类型设置课程,如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等。这三种模式,容易导致教学中学科内容的交叉或重复,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容易出现内部矛盾问题[7]。一些学校的专业课程仅由教师团队完成授课,没有很好地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无法高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职旅游类专业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专业实践的时间所剩无几。教育部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内容要达到总学时数的5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并未达到这一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包括两种类型:课内实践教学和岗位实习。占比重最大的是岗位实习,一般安排6 个月的时间,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安排一年或累计一年的顶岗实习。这部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学校自行安排,有时缺少和企业的深度沟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待创新,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探索校企融合共建教学资源库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产业人才需求的高度契合。高职院校和企业要致力于以校企共建为主体、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以资源库为纽带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努力建设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培训和服务社会需要,满足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需求,具有共享示范功能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以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为例,首先要组建专业资源库建设团队。根据建设目标及要求,团队成员以文旅行业业务精英和职业院校教学骨干为主,便于把握教学资源和行业需求融合发展的核心架构及创新趋势。团队成员可以依托资源库平台建设,完善基于专业资源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职教模式。其次,建设团队依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原有专业课程建设基础上,确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和具体内容,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项目任务书,明确具体人员和分工,开展资源建设。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资源建设与产教融合的有机关联,使资源库建设和使用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真正围绕行业需求完成人才培养。最后,各项目负责人将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面向不同的学习者搭建课程,实现开放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数字化改革。
课程是实施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载体,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行业调研,采集就业岗位所需的各项职业能力信息,由行业专家和教学团队共同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其次,教学团队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三要素——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整合,编制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能力体系表。再次,根据各项能力指标,确定各学期的综合课程项目,课程项目必须来源于产教融合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并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一体设计,即每一个学习项目都培养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最后,根据综合课程项目,配置对应的一系列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构建起“综合项目课程主导,多视角课程配合,职业能力线性提升,知识、技能、素养相互融合”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综合课程项目表
续表
教学活动要依靠师德高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来实施,师资队伍是推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一系列提升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的制度,打造一支“内外兼修、善学慎思”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专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社会服务等形式,深入行业企业积累经验,把更多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带回课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依托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企业教师团队和岗位实习指导师傅团队。校企教师团队定期交流,研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培养和岗位实习等人才培养核心内容,利用企业骨干的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模式,尝试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双师同堂”授课,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综合项目课程。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入项目教学,使教学设计完美呈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专业建设者、管理者和实施者要充分认识到职教改革背景下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不断反思当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产教融合、贯通培养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创新专业课程,完善培训机制,健全现有的实习管理模式,积极转变专业教师角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开展职业规划等途径,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产教融合中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