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肺论治癔症

2022-03-24 19:09:55陈秋雨杨诗蕊
大众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百脉癔症情志

陈秋雨 杨诗蕊

浅析从肺论治癔症

陈秋雨 杨诗蕊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癔症,属于西医学的概念,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在中医学中属于“郁证”“痰饮”“眩晕”等范畴,临床上很多人治疗癔症,大多是从心、肝、脑等与人情志思维、精神活动相关的脏腑入手。其实肺也可成为治疗癔症的切入点,文章从肺为贮痰之器、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朝百脉等生理功能来论述癔病各种表现的机制,并结合从肺切入治疗癔症成功的案例,认为当癔症出现和中医肺系相关的病理症状时,从肺辨证论治不失为一种治疗思路。

中医;癔症;肺系;贮痰之器;气机紊乱

引言

癔症是西医学概念,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其病常因重大的生活事件、情绪刺激等精神因素引起,并且有着丰富多变的癔症人格特征:暗示性高、富于幻想、以自我为中心等没有实质性的脏器改变。癔症的特点是对症状的漠不关心、发作快,来去突然、症状有选择性、能正常行使功能。癔症的临床表现丰富多变,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情志波动,在某些情志刺激下,大脑皮层出现短暂性功能性紊乱,其表现为突然的喜怒忧愁;发病前也可以因大脑皮层功能性抑制,表现为感觉上的障碍,例如突然失音、失语等。在中医学认识上,患者会出现如卧立不安、烦躁不适、善太息、又或者抑郁常默默不言等这些与心肺阴虚相关的表现症状,因此从肺入手,辨证论治,便是一种治疗癔症的思路。

1 中西医对癔症认识殊途同归

1.1 中西医对“癔症”的认识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癔症这个病证,但对于癔症表现症状的记载却是丰富的。《金匮要略》云,“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所描述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和情志郁闷的状态与现如今认为癔症具有分离性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高度相似。张仲景概述心肺阴虚,内热扰神是其病机。百合病心肺阴虚的临床表现与癔症颇为相似,临床上也有多以百合地黄汤加酸枣仁汤治疗癔症的案列。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关于脏躁症有云“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以及“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患者自觉咽中如有异物堵塞不得出,吞咽食物正常,异物感常随情志变化而改变。这种患者感觉上的不适感,与癔症转换症状中的感觉障碍大体相似,都属于功能上异常。《儒门事亲》云“愁虑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神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与西医认识癔症患者发病前大脑皮层收到抑制或刺激实为一致。中医将这种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症状多变和精神失常的疾病归因于“神灵所作”,实则是从心神受损来认识癔症。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管人体精神情志和外在功能行为。凡是人体心神受到影响,则可以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如谵妄、时清时昧、狂乱等。总之,癔症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脏躁”“郁证”“痰饮”“眩晕”“梅核气”“百合病”“气厥”等范畴[1]。西医又将癔症称为歇斯底里症,认为这是由各类精神刺激作用于易病人体而造成的精神障碍,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短暂性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失调是发病机制。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2]。

1.2 中医以辨“癔症”的证来论治

中医是以辨证为核心治疗疾病的医学,而“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当前阶段病因、病位的病理性概括。中医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收集患者当前的症状,由症状推断病机,完成由“症”到“证”的诊断。癔症虽然症状多变,但中医可以辨患者当前阶段的证抓住此刻的病机,从而针对病机达到治疗的效果。同一个证可因患者体质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现,但针对同一种证,中医采取的治疗措施是一致的。对于癔症,中医多从脏腑辨证入手,如患者自我感到喉中或其它部位有异物感时,中医多辨证为肝气郁结,痰随气滞;患者出现精神恍惚不定、行为感觉失调,口苦小便赤时,中医多辨证为心肺阴虚、内热扰神;当患者出现四肢抽搐、呼吸急促、昏厥时,中医多辨证为肝风挟痰,肝阳上亢。因此中医认为癔症病位多在心肝肺三脏。西医与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癔症上其实并不冲突,只不过西医从大脑的病理生理层次解释癔症患者情绪多变,中医从“神志”的改变来认知癔症,西医将癔症归于心理学范畴,通常采用心理暗示,疏导患者情绪或加以安慰药治疗。现在临床治疗癔症多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理暗示疏导的基础上配合针刺穴位、内服中药,这种综合疗法效果显著[3]。

2 基于肺的中医学功能论治癔症

癔症病理病机总以情志所伤、脏气郁结、气机紊乱、阴阳失调、心失所主等[4],凡是影响人体心神正常功能时,便会出现各种精神障碍的功能性病变。从肺论治癔症的基础便是对患者辩证分析中有肺病的病机,其表现症状有肺的功能失常,如过度呼吸、情志郁闷、胸中闷气等。基于中医学对肺的认识,癔症的发生以肺主气为基础,以肺气机紊乱为病机,以痰、火、虚和精神刺激为病因。肺朝百脉,心主血脉,二者共为百脉之宗,肺的问题也会牵扯到心的功能,造成人体血脉运行失常;肺气不宣,气机郁滞,影响肝气舒畅调达,气郁胸中影响胃气升降。心肝二者,都与情志思维密切相关,肺脏本病波及心肝二脏,也可出现心神失常,肝气郁滞。基于肺与它脏的关系,通过辨证分析癔症的主要表现,当主要症状以肺脏为病变中心时,从肺治疗便是一种治疗癔症的思路。

2.1 肺为贮痰之器

中医有“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癔症临表现变化多样,笔者认为与痰饮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气”,肺主气朝百脉,为百脉之宗,因此痰可随气机升降出入于百脉,而百脉贯穿于全身,无处不在,上至巅顶,下至足脉,外至皮膜腠理,内入肌肤筋骨。当气机运行不畅,痰可郁滞停留全身各处,影响气机的运行,使病变部位失去血脉濡养造成功能上的影响。如痰气停滞咽喉,产生梅核气,使人感觉喉中如有异物,却又咳之不出,咽之不下。痰浊内生,随气机运行,又可上蒙心窍,使心主神志的问题出现异常,便可出现神志恍惚、表情淡漠、嗜睡甚至昏厥;痰热扰神又可出现躁动不安,侧卧难眠甚至谵语狂妄;痰热内耗营阴,肢体瞤动抽搐等与癔症转换症状相似的表现。徐先林以理气开郁,化痰开窍之法,自拟四越汤(法半夏、厚朴、苏叶、茯苓、香附、苍术川芎、神曲、山栀、大枣、生姜、远志、菖蒲)主之[5],方中以半夏厚朴汤为基础,其中神曲、法半夏、厚朴、茯苓、菖蒲入脾经,能健脾化痰,以绝生痰之源,谓治其本;苏叶、山栀、远志入肺宣畅气机、清热化痰饮,兼以香附、川芎条畅肝气以治其标。既从脾以化痰治本,又从肺肝以调畅全身气机,以运化在外的痰饮,标本同治。

2.2 肺主宣降,气不宣则郁

《黄帝内经》中记载“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肺主一身之气,当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一则气机郁滞胸中,影响周围脏腑功能,出现情志失常的临床表现;二则宣发过度,过度换气,耗气伤津,气机紊乱出现行为异常。癔症患者在发病前常有精神刺激或情感爆发,从而造成一过性的呼吸困难,表现为过度呼吸或者抑制呼两种状态。《古今医统大全》有言:“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6],郁证久不愈,气机不畅而发情志病,出现内在的情绪激发,又或者进一步压抑内在感情。长期的情志抑郁会使患者陷入一种高度心理暗示的状态,当身体稍有不适症状,他们便会过度放大,认为自己已患有各种疾病。肺气宣发过度,耗气伤津,造成体内气机紊乱使人烦躁狂乱。津血运输失常,脏腑失去濡养,如清阳不能上达滋润大脑出现头晕目眩。甚至出现气脱而昏厥。这类表现如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证,西医认为发病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癔病患者出现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时,会出现张口抬肩,用力呼吸,从而造成过度通气,造成呼吸性碱中毒。进而加重可出现头晕目眩、昏扑伴胸闷痛、口干等症状。西医主要采取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暗示疗法、镇静、面罩增加二氧化碳回吸收等方法[7]。在中医认识里,肺主气司呼吸,具有调节人体的呼吸功能,当癔症患者出现宣降过度时,通过宣降缓和呼吸,以调节肺的呼吸功能。当肺宣降抑制时,又可通过宣发肺气、畅通气机,以调畅患者的情绪,使之不能过度压抑。中医通过调节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来调畅气机运行和舒缓情志的方法,或可称为临床中缓解癔症性情感抑制和过度换气综合征的治疗思路。

万里鹏[8]从肺入手治疗癔症,对证属肺气不舒,肝气郁结,以舒肺达肝、解郁安神之法,药用黄芪15 g,沙参、桔梗、枳壳、白芍各12 g,柴胡、钩藤、远志、薄荷、甘草各10 g,石决明30 g(先煎),配合口服利眠宁治疗。方中沙参、桔梗、枳壳、芍药、柴胡如肝肺二经,能行气润肺,养阴柔肝以调畅情志,对于肝郁阳亢配以钩藤、石决明平抑肝阳、清肝调气。人体气机郁滞不行时,可以肺为缺口,开宣肺气来畅气机。当癔症中出现情绪低落,善叹息等抑郁症状时,舒畅肝气,宣发肺气也是一种治疗思路。

2.3 肺与失音

癔症患者可因感觉中枢的局限性抑制,而出现功能性失音,但无器质性病变。癔症性失音是一种以癔症为病因的暂时性发音障碍。病人一般均有情绪激动或精神刺激的病史‚检查喉腔无器质性病变[9]。中医认为肺为音之所出,上与会厌相连,下与肾相通。《灵枢》曰:“会厌者,音声之户也。悬壅者,音声之关也。”肺气通达,便能正常地行使宣发肃降之功能,清气得由上承于会厌,肺金空则鸣,使得以正常发声。对于癔病性失音,多因金实无声,肺实邪壅盛,闭窒清气上至会厌,致音无以出;或因情志失调,肝气犯肺,木击金破而失音;或因风痰乘虚入会厌喉窍,闭阻音声的关户,上扰脑之清明,发为癔症失音。

周嵘[10]认为,恐吓而致肝失条达,厥气上冲,木击金破,治宜泄肝宁神,调和气血。对一例因惊吓而致癔病性失音者以乌梅汤治愈。药用乌梅9 g、蜀椒4 g、干姜4 g、黄连6 g、细辛3 g、黄柏9 g、熟附片4 g、桂枝3 g、党参5 g、当归6 g,水煎服。对于癔症性失音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效果最佳,通过暗示或者注射安慰剂等心理指导再配合针刺穴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胡延霞[11]在治疗 23例癔症性失语的患者时首先进行心理护理治疗,然后针刺涌泉穴并配合暗示治疗,结果病人均 1次治愈。

3 与肺同治的综合治疗

3.1 从肝肺治疗

癔症的发生多与气机失调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肝五行属木,具有升发调畅气机的作用,肝气的调达通畅,又是情志功能正常的基本保障;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也主全身气机的运行,《素问•刺禁论》云“肝升于左,肺降于右”肝与肺共主人体气机的升降,只有两者正常运行气机,才不会使气滞而情郁。而长期的气滞抑郁往往会诱发抑郁性神经症,又因抑郁症患者多带有阳气不足的表现,故有很多医家从“温阳”“宣肺”“调肝”治疗此病。张丽芸等以肉苁蓉、鹿角霜、桂枝、补骨脂为君药,起温阳化气之功;桔梗、佛手、厚朴、乌药为臣,入肺经,达宣肺理气之功;柴胡、醋香附、麸炒枳壳、当归、白芍诸药由柴胡疏肝散化裁而来,奏疏肝调情志之效[12]。桔梗一药在《医中必读》写到“桔梗为舟楫之剂,引诸药上至高之分以成功,肺经之要药也。风证、郁证、肺证,皆不可缺”,从中看出,明代医家李中梓也认为郁证之治,肺是切入点,肝是发病点。肺气失宣而气滞,久之影响肝气运行舒展。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肝密切相关,因此肝气不常,造成情志抑郁。肝肺治疗癔症,多以宣肺理气与调肝舒肝并举,双管齐下保证体内气机恢复如常。此外,针对气机的舒畅,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暗示和疏导尤为重要,明确告诉患者这只是功能性的疾病,并无器质性的改变,打消患者自我认知患有某种疾病的认知。

3.2 从心肺治疗

临床上多将癔症辨证为百合病,《金匮要略》中百合地黄汤便是由心肺论治癔症的代表方。心肺为百脉之宗,心肺病则百脉皆病。故其临床表现可千差万别,但最主要的是抓住百合病的表现规律: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以清心润肺为治法对症治疗,其效可。同时仲景以小便时有无头痛、畏寒等推断痊愈的时间,其内因可能是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主皮毛;膀胱藏津化汽,膀胱经上行至头、入络脑、达皮毛,达到判断预后的效果。百合地黄汤中百合、地黄、泉水三者共同滋养心肺以治其阴虚,阴得助升故虚阳得以下降,百合病者用此方可调和百脉气血、滋阴退热。百合地黄汤治疗百合病,不是见其证用其方使用安神定志药治不得眠之标,而是直接用养阴清热药治其本,使阴复热退,消除根本病因,进而达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肺为储痰之器,心肺共处上焦,心肺功能常联系紧密。肺中痰饮邪气便可逆传心包,蒙蔽清窍,患者出现神志昏蒙、时清时昧、头昏眼花的表现。这类症状中医辨证为“痰蒙心包”,类似于癔症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如突发性失聪、失明、感觉功能减退甚至消失。中医采用豁痰开窍、清化痰热的治法,处方如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

4 结束语

虽然癔症是西医的病名,但古人对癔症相关的发病表现症状都有记载,并且根据不同的表现症状,分析内在不同的病机。本文根据中医理论中对肺系功能的认识,浅析癔病中和肺系功能有关的临床表现内在的病机,并根据内在病机,从肺入手治疗。当癔症患者出现肺系疾病如呼吸急促困难、不闻食臭、气滞抑郁和失音的表现时,可以考虑从肺切入,并结合心、肝等与人思维情志相关的脏腑进行治疗。从不少的临床案列来看,癔症考虑肺的失常,并结合它脏,如心肝肾进行综合治疗,常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因此从肺论治癔症,或可成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思路。

[1] 王晓燕,王允生. 癔病的中医药治疗[J]. 光明中医,2005,20(2): 39-42.

[2] 王青云. 癔症发病机制探讨[J].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 62-63.

[3] 王金彪. 癔症临证表现及治疗旨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10): 12-13.

[4] 鲍远程. 现代中医神经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 徐先林. 自拟“四越汤”的治疗案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 33-34.

[6] 王庆其. 中医郁证之抑郁症辨治心验[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2(3): 17-21.

[7] 李雪,张娟. 急诊科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征的心理护理[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 387-388.

[8] 万里鹏. 中西医结合治疗癔病的体会[J]. 甘肃中医,1998(1): 31-32.

[9] 梁英,李军,肖良晋. 28例癔症性失音患者的康复治疗[J]. 中国康复,2003,18(5): 280.

[10] 周嵘. 乌梅汤治疗癔病失音例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2): 66.

[11] 胡延霞,张继全,景慎东. 23例癔症性失语的治疗与护理[J]. 中国民间疗法,2005(1): 57.

[12] 张丽芸,董璐,高赫,等. 温阳宣肺疏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1): 2306-2309,2315.

A Brief Analysis on Treating Hysteria from Lung

Hysteria, which belongs to the concept of western medicine, refers to a mental disorder dominated by dissociation symptoms and conversion sympto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belongs to the categories of “depression syndrome”, “phlegm retention” and “ vertigo ”. Clinically, many people treat hysteria mostly from the heart, liver, brain and other viscera related to human emotional thinking and mental activities. In fact, lung can also b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treatment of hysteri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hysteria from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lung as a sputum storage device, lung controlling Qi and controlling respiration, promoting hair and eliminating depression, and Chaobaimai.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hysteria treatment from lung, it is considered that when hysteria occurs pathological symptoms related to the lung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reatment based on lu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ay be a therapeutic ide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ysteria; lung system; sputum storage device; Qi disorder

R563; R749

A

1008-1151(2022)02-0126-03

2021-10-25

陈秋雨(1999-),男,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百脉癔症情志
NaCl对百脉根幼苗生长的影响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百脉根分子生物学主要领域研究进展
草业科学(2019年11期)2019-12-12 07:31:52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健康人生(2019年3期)2019-10-25 08:43:26
百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6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职院学生癔症性晕厥临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