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煌 杨兆山 李松楠
新时代需要新理论也同时催生新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指导地位的优秀传统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深入思考教育问题,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规律,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这些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样态,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21 世纪的丰富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进入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核心就在于其基本立场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双重维度。“真理性的维度,即什么样的立足点、出发点才可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价值性维度,即什么样的立足点、出发点才决定着一种主义(理论)与另一种主义(理论)相区别的价值取向。”[1]正是站在人民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才成为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理论体系,开辟人民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光明道路。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思考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形成的,深刻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自觉坚持,是结合新的现实情况所进行的理论创造。
坚持教育的人民性,体现了我们党办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始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事业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早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工农教育,中共二大上提出“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成为党的纲领的重要内容,持续为工农大众争取教育权利而进行斗争。在苏维埃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的教育总方针,进一步强调教育为劳苦大众服务,突显教育的人民性,昭示了党的共产主义教育理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继续“为工农大众开门”,我们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扫盲”和教育普及工作,使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亿万人民群众成为教育事业的受益者,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总结党的教育经验,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创造,在更高层次上鲜明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高扬教育的人民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教育获得感。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新思想,作为“九个坚持”的重要组成,把教育的人民性推向了新高度,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
教育的人民性是我们党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教育性质是直接由社会关系性质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点。以此为重要立足点,围绕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大厦,认识到社会关系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任何教育都是培养人的活动,但教育究竟“培养什么人”,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3]418。这里所说的“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即改变资产阶级垄断教育、资本主义教育是把工人及其后代训练成机器的实质,树立无产阶级教育观。“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4]这一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深刻揭示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性本质特征。我国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在根本上教育属于人民,是人民的事业。教育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地平等地享有,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巩固和发展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坚持教育的人民性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坚定信念,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上的鲜明立场,其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求幸福,为无产阶级求得解放。教育要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也是坚持教育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生动实践,其核心内容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来,党和政府直面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深化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各级各类教育加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针对教育的现实矛盾问题和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期待,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目标。从“努力办好”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加强调了从理想期待到实质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坚持教育的人民性不改,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决心更加坚定。
教育是重要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和事业,无产阶级需要依靠自己组成的政党对教育进行有效组织领导,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等革命实践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思想基础。针对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3]413,这意味着拥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团结和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组建国家的必要途径,是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和争取自身自由解放的有力手段。与此同时,从革命实践的现实要求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又特别强调由无产阶级组成并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党领导教育的重要性。资产阶级掩饰和否认教育的阶级性,“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3]417,将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的教育等同于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共产党人在揭示教育的阶级性的同时,主张变革资产阶级的教育,使教育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武器,真正使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在领导俄共建设无产阶级国家的过程中,针对国民教育任务,列宁明确提出“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5],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党领导教育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著述和革命实践中,“党对教育的领导”是他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并进行了丰富的论述,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对教育摆脱资产阶级的统治的重要意义,更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的领导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决定性作用,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
“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的提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党性”问题的理论应答,是对马克思主义党领导教育基本原则立场的创新性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结合中国教育的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毛泽东从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出发,提出了思想建党,强调党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党的先进性问题,继续强调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领导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要战略部署。在教育领域加强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明确提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强调了党的领导在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核心意涵包括对教育的思想政治领导,确保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正确办学方向行稳致远;重点是“全面”,要求各级党委将教育列为重要工作事项,负起主体责任抓实教育的领导工作,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面全过程。“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具有统领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本原则立场的深化发展,不仅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政治方向。
教育的公平正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及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业大生产中工人权利的保护和童工受教育问题上,论及了教育公平问题,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教育是每个人发展的平等权利,教育应当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本质要求。针对为什么要重视教育公平,马克思指出“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必须加以维护。他们没有能力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代他们采取行动”[7]269-270,而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由国家施行的普遍法律才能办到。恩格斯也明确地提出,国家需“对一切儿童毫无例外地实行普遍教育”[8]614,直到把他们作为社会的独立成员,这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是公平的事情。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社会政治经济上的公平,从“再生产”角度揭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这表明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在教育上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形成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正义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关注的重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党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开展面向人民大众的教育普及,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充分保障人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极大地发展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同其他理论学说相区别的精神内核和理论实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但这是空想性的乌托邦还是可实现的人类图景,在不同理论学说那里有本质性差别。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科学阐释,也开辟了实现其的现实路径,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期待,正是为了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经提出,就同历史上那种抽象人性发展的理论相区别,从现实中深刻揭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及其客观规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此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理想目标,未来社会应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再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并不阻碍其他人的发展,更可以为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恩格斯就此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而且当社会使愚昧成为贫穷的必然结果的时候,它就对人犯下了双重的罪过”[8]614。正是在此意义上,教育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紧密相关,意味着其不仅追求教育形式公平更在于实质公平,关照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全过程。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对新时代实现教育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看望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时,习近平提出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9]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间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教育公平在促进社会公平上的重大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反映。习近平把推进教育公平正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了起来,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除了是人们美好的主观愿望,还需要坚实物质基础条件作为支撑,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和丰富,为教育公平正义的实现敞开了空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和惠民措施落实落地,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状况不断改善。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为指引,在推进新时代的教育公平的实践意涵上把握教育方针中的“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地发展自身才能,最终帮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习近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在深入研究重大教育问题、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创新性和理论开拓性,体系完备思想深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观点及其理论创新,是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术自觉与时代使命。
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的精神实质,即实施无产阶级的教育,将其看作是“必然会促使共产主义实现的措施”之一,在于使孩子“摆脱资产阶级的一切影响”,从而培养“全新的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联系的思想,在列宁创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明确提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11]。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建设时期,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概括总结,更明确地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理论观点,并为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继续坚持和不断丰富完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核心内涵的重要理论来源。
习近平立足于新的时代课题,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关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教育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性,紧扣“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把培养什么人当作教育的首要问题。纵观人类教育实践史,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不存在超阶级的教育。育人之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把坚持教育正确政治方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同立德树人紧密联系起来,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同时也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3]。这表明,“立德树人”首在立大德树新人,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筑牢全民族的共同价值基础和精神家园,培养一代代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坚持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坚持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抓手。习近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教育正确政治方向基本观点的新发展,也是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4],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全局意义鲜明突显,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抓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和有效途径,习近平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并举,立体构建贯通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发挥思政教师的独特作用,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和育人成效。
教育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的核心。教育与社会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任何教育学说和主张都必须回答这一双重关系问题。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过分夸大了教育的社会作用,陷入教育决定社会的历史唯心主义误区,而造成了其教育观的根本缺陷。马克思主义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站在现实历史上而不是抽象的纯粹观念上,论证和确立了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原理。同时,社会关系决定教育并不意味着否定教育的积极的能动作用。为此,马克思精辟地指出“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有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15]。这充分揭示了教育同社会的辩证关系及其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教育观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的“四为服务”,是社会关系决定教育原理的新发展和时代表达。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习近平强调这要同我国发展的目标方向相联系,要求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6],即教育的“四为服务”。随后,习近平对于教育的“四为服务”论述逐渐丰富深入,在全教会和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均多次强调要坚持教育的“四为服务”,这也成为其教育重要论述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教育“四为服务”重要论述,是对社会关系决定教育原理的最新认识,同时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最新发展。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要求,在国家的教育改革发展中起着纲领性的指导作用,是社会对教育起决定作用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方针逐步确立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特征。从“二为服务”到“四为服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一脉相承,又更加丰富完善,是对社会关系决定教育这一原理与时俱进的科学揭示和具体实践。
我国教育的“四为服务”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教育的“四为服务”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关系同教育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关系决定教育,另一方面也肯定教育对社会关系的积极意义。教育的“四为服务”,把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同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紧密联系了起来,把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教育的价值取向紧密结合了起来,更加鲜明地提出教育要为我党治国理政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本观点,理直气壮地强调办教育的党性原则;更加鲜明地提出教育要从“从现实情况出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新时代教育助力现代化强国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我国教育的“四为服务”是对以往党的教育方针的发展和丰富,同时又结合了时代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具有特定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理论地位。教育与劳动、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思想主张早已有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许多民主主义教育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提出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但由于时代条件、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局限,他们所提出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还存在很大的思想局限。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有其特定的理论涵义,在继承和严格批判以往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现代社会生产的客观规律出发,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劳动人民的全面发展和解放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其进行了重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一经提出,就成为无产阶级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教育原则,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和实践。
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精髓,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问题,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时代发展课题和教育的现实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和劳动教育以新内涵新地位。对于劳动价值的本质性认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习近平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对于劳动价值的时代价值意蕴,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立场高度,指出“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彰显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战略地位。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高度重视创造性劳动和劳动模范的榜样作用,明确指出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辛勤劳动的基础上,习近平特别注重青年学生的劳动精神的培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7],阐明了劳动教育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方向。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教育之中,成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同教育联系起来,从而创立全面教育思想。马克思对全面教育的内容提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培训。”[7]270马克思在这里规定了全面教育的部分内容,即把智育、体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但没有规定全面教育的全部内容形式,对于全面教育内容的理解也不应固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进行了深入思考,于1957 年对教育方针做了经典的论述,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8],奠定了我国教育方针中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内容基础,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全面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充足空间。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发展,又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当中,确立了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主要内容的理论地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劳动教育展开了丰富、具体的理论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得到集中概括和正式表达,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正式成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自此确立了教育方针“五育并举”的新格局与新内涵,引领中国教育在新时代进行历史性变革,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教育思想进行了重大理论创造,为在新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关系下实施劳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教育科学理论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为根本标志。“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开放的理论,能够永葆自身的生命力不断回答着实践问题,就在于其科学方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就在于善于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解决自身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在直面时代教育问题,研究教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进行着理论创新。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思想意义不仅仅在于观点的创新,更在于深层次上体现在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教育领域的创造性运用。这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创新,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思考教育问题始终胸怀“两个大局”,以“国之大者”为出发点从战略全局高度擘画教育改革发展蓝图。我国在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有着繁重的教育改革任务,加之面对着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和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如果缺乏战略思维是难以推进教育事业各项工作前进的。2013 年4 月,习近平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深刻分析了世界发展的形势与当代教育的责任使命,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的重要论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指明发展教育事业对促进和实现人类社会长久和平与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立足国内,习近平还强调了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大意义,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教育在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上的重要地位,特别强调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20]。习近平善于从治国理政的全局把握教育,从党的长久执政出发,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先手棋,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把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们党对教育地位作用的最新认识。由此可见,习近平始终站在战略高度,从人类和平发展、国家兴旺发达和人民幸福等方面全面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认识了教育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显著特点,也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形成于把握时代脉搏、聆听人民心声、洞察教育本质等基础之上,称其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典范,正是在于其强烈的问题意识,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而善于发现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勇于聚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紧迫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直面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综合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擘画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利益问题,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公平程度低、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和家庭学业负担大、职业教育薄弱、考试招生制度不合理等事关教育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革组和深改委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审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落实措施,以“钉钉子精神”聚焦问题,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断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坚持以底线思维思考补齐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底线思维强调在实践活动中立足于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实现全面小康,贫困地区是短板,贫困地区的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都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的焦点问题,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就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而言,没有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甚至也没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部署的同时,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特别强调发挥教育作用,在精准识别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强调志智双扶,把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明确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工作的“五个一批”来抓,对教育脱贫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为脱贫工作注入了新理念新思路。在脱贫攻坚的标准上,党中央强调要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在此基础上,把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标准,着重保障“起跑线”的公平。发展教育事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底线思维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上的重要运用,对于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解决我国教育的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思想指导价值。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教育。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21]。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意味着不能跟随国外教育亦步亦趋、模仿照搬,其基础在于清晰地把握中国教育的“实事”,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根基和实情,就是要立足于中国民族的文明史、教育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来发展适合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的现代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关键在于“求是”,就是要探索和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包括外国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这些重要论述都表明解放思想内在要求实事求是,二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只有实事求是遵循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也只有解放思想摆脱羁绊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发现规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不是固步自封关起门来发展,而是要正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和优秀的教育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努力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