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阶级分析法及其时代镜鉴

2022-03-24 07:43邹欢艳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阶级宣言

邹欢艳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存在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发展随着阶级斗争的推动实现社会形态的进步。《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运用阶级分析法给予阶级斗争历史一个具体的时空范围,即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详细阐述了阶级斗争如何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精辟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进行分析,其中重点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的不同特征和斗争的不同表现,是《宣言》叙事运用的重要历史分析方法。《宣言》中的阶级分析法是认清历史本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分析方法,对今天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仍发挥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阶级分析法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进行伟大斗争、怎样进行伟大斗争,坚持什么样的斗争精神,如何坚持斗争精神”给予科学的方法论回答。围绕“阶级分析法”重要命题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甚少,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如何处理国内外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如何应对国家间利益关系博弈体现的复杂阶级斗争,《宣言》中的阶级分析法均成为重要的方法论依据。研究人类历史,关键要在方法论上坚持阶级分析法,分析当下的中国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也应回归科学的历史观,将“阶级分析法”与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等科学方法相结合,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懂得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阶级分析法的理论解读

阶级分析法在《宣言》中被充分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用阶级分析法分析阶层,从解构走向重构,由此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提出了影响无产阶级前途命运的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以阶级斗争为重要主题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现实社会超乎常人的细致观察基础上,结合唯物史观发展形成的。阶级分析法在《宣言》文本中处处体现,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线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形成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

(一)《共产党宣言》阶级分析法的文本分析

《宣言》第一章指出:“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1]400这段话对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出明确说明,指出阶级之间虽然处于对立和斗争的状态,但是这种阶级的对立与斗争往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也就是说,阶级斗争使社会发生更替,通过阶级斗争使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封建社会,而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也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为文本后部分论述无产阶级通过何种途径完成历史使命提供了分析前提,并指出进入“自由人联合体”是阶级斗争的最终结果。如“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401,“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1]409,“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1]412,在一系列的文本中突显了阶级分析法的巧妙运用,通过对“阶级”“阶级斗争”进行精辟分析,梳理阶级分析法的主要思路,最后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个结论,考察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宣言》第二章通过阶级分析法阐述共产党人在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后,将无产阶级的追求目标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结合,由此产生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理论及其纲领、手段和方法,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映的必然结果。对共产党人的阶级性作出论述,指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的和理论原理,“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413-414,在此基础上,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种种怪论,对资产阶级的各种“疑问”“责备”作出彻底的批判。围绕所有制问题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基本问题展开,从“雇佣劳动”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揭穿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种种谜团,明确提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即将广大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消灭私有制,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级分析法贯穿文本论证和分析的过程,对历史上由来已久的阶级斗争缘由思考给予了细致严密的回答。

《宣言》第三章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多种社会主义思潮所代表的阶级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法剖析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根源、阶级实质及其危害性,批判它们各自代表的生产方式以及阶级利益。例如“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有一个将把整个旧社会制度炸毁的阶级发展起来。……他们参与对工人阶级采取的一切暴力措施”[1]424,指出贵族和僧侣反对资产阶级是因为其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视角是无产者,但它是封建落后与反动的。再如“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他们一贯企图削弱阶级斗争,调和对立”[1]432-433,科学地分析、评价、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并指出假如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工人运动已经展开,那么空想社会主义会反对这种革命。

《宣言》第四章虽然着墨不多,但仍沿用阶级分析法揭批形形色色的反对党派的实质,清晰揭示各自的阶级本质,论述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阐明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的策略原理。“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435,从而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引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宣言》深刻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如何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道路,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斗争达到空前规模,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最终结果就是阶级对立的条件消失,人类历史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状态,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分析体现出阶级分析方法论。因此,《宣言》中的阶级分析法就是人类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和分析一切阶级社会历史现象的社会分析方法论,通过分析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等阶级问题,为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因和内在规律提供基本线索和根本方法。

(二)《共产党宣言》阶级分析法的理论创新

何为“阶级分析法”,应溯源至“阶级”为何以及“阶级分析法”为何能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提供分析框架。对阶级分析法的系统分析应从“阶级”“阶级斗争”的范畴开始,然而针对这个关键因素,马克思却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发现不是他的功劳,他曾在《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书信中对此观点进行过详细的说明,指出早在很久以前,资产阶级相关学者就此做过相关论述。根据马克思个人叙述,可以明确《宣言》对“阶级分析法”的贡献主要在于其将“阶级”的范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明确得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400这个著名论断。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继承并超越前人的成果而建立的。

“阶级”一词的使用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针对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划分理论在古希腊时期已有相关学说,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们也曾对物质因素和阶级斗争在封建社会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作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继承前人的唯物主义因素,在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上进一步论证合理部分,对人类自古至今阶级斗争规律的掌握比历史上的阶级论者更高出一筹。正如马克思所言:“(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426

阶级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并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多部著作中,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以往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们对阶级的一般性看法,认为阶级斗争的发生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关系上,而应从生产方式的变革角度加以理解资产阶级何以生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固然可以促使社会历史发展以及阶级的形成,但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成为社会最大的对立阶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不是单纯经济基础变化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变革是深刻的,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激化,由此催生无产阶级的觉悟,以及其后的“阶级斗争”的形成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抛开单纯的经济利益分析,从历史观的层面、人的自身发展的角度,运用阶级分析法对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进行唯物主义分析,与传统阶级分析形成鲜明对比,继承与发展了前人的阶级分析理论,在其后相关著作中也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观点。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3]426阶级斗争作为一条重要线索在把握宏观历史上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各种世界性问题层出不穷,出版于1848年的《宣言》到底还能不能对当今社会起指导作用?贯穿其中的阶级分析法理论精髓到底还能不能用以分析复杂多元的经济社会?很显然,理论界和学术界给与的答案是肯定的,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也作出同样的肯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高度认可。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不可逆转之势朝着这个或者那个方向发展着,事实上当时在《宣言》中所提及的各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换着形式上演,因此《宣言》具有的指导性力量及其现实意义是其他文献所不可及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宣言》依然发挥着指导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益的作用,劳动人民要得到自身的解放离不开《宣言》的指引,离不开阶级分析法的分析。阶级分析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只要社会还存在阶级,阶级分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就不会过时。

二、《共产党宣言》阶级分析法的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进路

《共产党宣言》包含着丰富的阶级斗争思想和阶级分析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和纲领性历史文献,《宣言》的阶级分析法为人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的历史问题指明道路,同时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阶级分析法的中国化继承与创新

《宣言》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众多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和研究的文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阶级分析法对中国革命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与中国革命实践具体结合后所产出的成果更是进一步加深了《宣言》的影响。《宣言》中的阶级斗争思想被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到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为推翻“三座大山”的阶级压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产生中国式的阶级斗争理论,其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著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后所形成的一系列阶级分析理论继续指导新中国的建设实践,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阶级分析理论。

具体而言,其一,马克思在《宣言》中认为阶级划分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生产资料,但生产资料不是唯一标准,还应对各阶级存在的意志进行分析,将生产资料和阶级意志结合起来区分不同的阶级特征。毛泽东在此基础上认为阶级意识在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同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动,阶级意识是可以超出自身的阶级范畴的,例如农民阶级中的富农、中农和贫农之间有可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不断变化的情况。其二,马克思认为阶级划分时应充分看清每个阶级的对立面,这种观点在《宣言》中得到明确阐述,明确突出“对立性”。毛泽东反而通过阶级分析法来打破阶级之间的对立性,原因在于旧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各阶级关系交错复杂,如果完全采用“对立性”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容易错过可以联合的中间阶级,大大减弱革命队伍力量,毛泽东从革命目的出发考量,在“对立性”上对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做出重大改进。其三,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突出阶级之间的斗争性,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革命”范式,列宁时期继承了这种“革命”范式并运用于苏联的“暴力革命”中,但这种“革命”范式并不直接适用于中国,因为要完成中国当时的革命任务,需要实现多个阶级之间的联合。

历史证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进行革命并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缺少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经验,加之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一度错误理解阶级斗争理论,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审视过去、立足中国国情,调整各项国家政策,科学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当下世界局势与中国实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创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历史过程,充分体现出阶级分析法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曲折过程,也印证了其对中国革命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中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人士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在处理新的社会阶层问题的过程中,阶级分析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在新媒体时代为促进人民大团结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法论支撑。

(二)阶级分析法的中国化实践经验

第一,运用阶级分析法有助于认识中国革命历史的基本线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当时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根源,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历史线索,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源泉,从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宣言》通过阶级分析法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社会现实,虽然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国情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旧中国阶级之间矛盾激化的程度不亚于《宣言》描述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因此,阶级分析法在革命时代的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也迫切需要阶级分析法带领他们进行阶级斗争以实现民族解放,可以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国式的阶级斗争史。透过《宣言》的核心观点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能够把握红色革命政权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而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

第二,运用阶级分析法有助于剖析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根源。中国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条化地理解阶级斗争理论,错误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国内形势,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包含丰富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在阶级斗争,更多的是解剖和分析阶级社会的方法论。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进行系统研究会发现一个基本规律: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处理阶级问题的时期,就是革命和建设发展顺利的历史时期;错误理解阶级分析理论处理阶级问题的时期,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极易走向弯路并遭遇挫折的时期。因此,无论哪个时代或者时期,对阶级分析法进行抛弃和否定,就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中迷失方向,看不清本质。

第三,运用阶级分析法有助于突显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政治优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环境和任务已发生重大变化,在充分吸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很显然,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为什么还要提“阶级分析法”?因为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阶级,在国内也存在“剥削意识”,一定范围内的“隐性”阶级斗争仍然没有消失。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还受网络意识形态的冲击影响,加之各种国家安全问题的挑战频发,解决这些问题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下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运用阶级分析法有助于把握新时代发展环境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4]18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越来越多的交融点,在当前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在不同领域时而发生,随时波及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国在与全世界友好国家共同寻求发展道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交集,如何在最大公约数里寻求共荣,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谈“阶级”“阶级斗争”需要放在新的历史语境上,在不否定国际阶级对立存在的基础上,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我国应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随时懂得使用阶级分析法的思考方式看待和处理各种可能存在的阶级意识领域斗争行为,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

三、《共产党宣言》阶级分析法的时代镜鉴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阶级斗争理论,用阶级分析法对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作出科学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趋于缓和,也出现各种新的社会阶层,阶级分析法的范式应得到有效转换,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符合历史镜鉴。

(一)从对立到合作: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的初期,引起较大关注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斗争思想,《宣言》是传播阶级斗争思想的重要文本,囿于当时中国的历史任务,阶级斗争思想主要在“政治革命”的意义上使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革命”的语境是“改革”而非“变革”,暴力革命的颠覆对决时代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制度的创新性构建和完善,凸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内涵。事实上,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前,发展社会主义面临的斗争更艰巨和更伟大,应做到从对立范式到合作范式的转换,面对各阶层间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时,应创新使用阶级分析法从多维度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全面细微的考察,以阶层分析法为阶级分析法的重要补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性矛盾,寻求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斗争的视角看待社会分层问题,例如在《宣言》中多次提到诸如“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等阶层,《宣言》中的“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没有重大区别,但这并不能忽视《宣言》文本“阶层分析”的思想。新时代的中国社会,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型经济主体不断涌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时代新业态的出现,伴随着新一轮社会阶层的萌芽,如何处理各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马克思主义阶层分析法就成为重要的方法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直接勾勒出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之间矛盾和利益之争,在阐述过程中穿插阶层分析法,对不同阶层发挥的不同作用进行生动的描述,因此,《宣言》的叙事模式事实上由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交叉进行,阶层分析法在当代阶层突显的社会理应得到继承和发展。结合中国实际,继续使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当代存在的阶级意识矛盾符合时代需求,在此基础上,应更多运用阶层分析法分析当代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调整和优化阶层结构,化解矛盾和对立,促进合作与发展,实现阶级分析法向阶层分析法的范式转变。

(二)从反思到构建:阶级分析法的现代性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5]75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关于阶级分析法的论断,为人类社会认识、分析和解决阶级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引,为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阶级对抗、阶级意识形态斗争以及阶层矛盾提供方法、立场和观点支撑。因此,实践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就停滞不前,而是随时随地随着各国具体国情变化而与时俱进。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运用阶级分析法解决阶级矛盾时,要时刻考虑具体的国情特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能教条式地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套用到社会所有的关系上,而应吸收和借鉴当代阶层分析法的有益成果,用以指导当代社会实践。

在人类改造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导致现实社会遭遇重大挫折的教训历历在目,由于把阶级斗争错误看成解决阶级矛盾对立的唯一途径,导致当今社会人们对阶级分析法的误解仍然存在。卢卡奇曾指出:“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则要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6]107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无产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中国本质上已经没有阶级之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实际上已经转化成了无产阶级的“人民性”,阶级分析法在中国语境的现代指向是“人民性”。如何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阶级分析法在新时代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领域,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审时度势,寻找获取人民利益最大公约数的途径,判断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根本符合人民利益的重要参考,阶级分析法的方法论作用不容忽视。

进入现代社会,单纯依靠阶级分析法去分析人类社会复杂多变的交往关系,很显然是不充分的,因为阶级分析法不是万能公式,需要配合其他科学社会方法共同探讨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正如同一阶级的不同职业人群,其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均表现差异性,不能简单划一的将其归为同一阶级来处理矛盾纠纷;反之,不同阶级之间也极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一致性,不能直接暴力地将两个阶级的相同或相似群体对立起来,而应结合阶层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寻求解决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异,以更好地理解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三)从阶级到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性阐明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理论的分析并不局限于阶级主体行动,而是希望通过解决阶级问题以实现更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正如《宣言》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看待阶级斗争,提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两个不可避免的论断,得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结论,[1]422这是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经典论断。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发展,如何践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论断,中国共产党致力推动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该思想在当今社会最优的表达。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宣言》中提及关于资产阶级跨国利益联合的理论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然成为事实,跨国公司、跨国集团正利用着一切优先的手段行使其特权。全球无产阶级反抗全球联合资产阶级的剥削表现得时而隐蔽时而公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复杂和多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国家间利益关系博弈体现着阶级之间复杂的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时而在某些层面会得到一些缓和,但是阶级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只是变换了剥削和压迫的形式罢了,伴随着全球资本大联合对无产阶级的吞噬现象并没有减弱反而加强的趋势,无产阶级的联合与反抗越发显得重要。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正沿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阶级之间的矛盾与争斗将探寻更优化的方式解决,在全球视野内将阶级分析法嵌入以共同体为基础单位的社会变革实践中,“破”阶级联合体与“立”阶级共同体同时进行,在阶级分析的历史语境中减弱阶级之间的矛盾张力,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把重点放在反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各种霸权主义的斗争上,理论和实践为阶级分析法的研究范式转换提供契机,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合力。社会主义中国在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进程中,应阐明阶级分析法中国化研究的“普遍性”立场,更多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立场和现实基础,不断增强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阶级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