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钟元,王 瑾,王启轩,于 祺,张婷婷,孟宪东
(辽宁科技学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中国乡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内生式发展与政策引导下的融合产物,乡村振兴的研究需以此基础为出发点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而我国作为一个曾经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始终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产业发展相较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失衡将严重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对辽北地区6个乡镇31个自然村的调查研究后将乡村发展问题归结为政策困局型、产业缺失型、人才缺乏型与软弱涣散型,其基本情况会出现复合型表征,大部分问题村均出现多种问题叠加的现象。
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对乡村的人口虹吸效应,造成了中国发展的“二元割裂”表征。在城乡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作用下,农村青年劳动力为谋求更好的生活,致使农村劳动力的核心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降低了农村留存人口的质量。这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如留守儿童、地区经济发展失调、落后地区财政压力增大、农村地区技术型人才与互联网人才的缺失造成的发展困境等。农村地区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人口结构逐渐变异[1],多数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留守村庄的主力军。
作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产业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在城乡差异性发展中被二、三产业进行了人才虹吸,从人口质量上来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对劳动力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城务工或经商成为许多农村劳动力人口的选择,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跨区域和跨行业的转移。农村人口中最精华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在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源动力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中国农村人口的基础构成。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儿童和老年人的比例上升,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受到年龄、体力和受教育程度上的限制,造成了农村发展产业过程中的中空效应。
人才困局在人才流失的大背景下也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其涉及人才引进、人才发展与配套支持,对人才的吸引与利用,对人才的发掘与培养,进而打造适合本地乡村建设的专业型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实现的有力保障,也是重点难题。
相较于第二、三产业,农业产业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属于高风险低收入的产业,农村从事农业种植的成本较大,农业生产的收益较小。农业产业发展现阶段呈现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的困难局面,因为天气、水文的不可控性,致使部分产业追求特性产出,而特性产出则致使投入呈现更高资本投入与人才投入的现状,但是人才缺失造成了地方产业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而影响投资的总体回报率。此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田地属于小块分割的种植模式,一个家庭的若干土地分布较为分散,大部分仍处于小规模种植的水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农村地区缺乏先进农业技术人才,目前农业种植机械化种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因为地理问题,部分山地、林地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仅仅依靠农业产业的收入难以维持普通家庭的基本生活。因此,农业产业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缺乏吸引力。
政策困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后将有效地改善,产业缺失可以通过政策补充与转移支付进行初期起步,但是人才缺口则成为现阶段乡村发展过程中的掣肘难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赋能与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支持,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基础源自于第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大力支持,文化也由乡村发展而来,乡村文化拥有深厚的沉淀与挖掘价值。基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与乡村实际现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实现旅游、艺术、产业的全面融合,进而发展基于乡村实际的第三产业则是乡村振兴的必行之路。
但随着人口流失与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地区特色文化传承缺失,地区部分特色文化出现无人继承、无法继承、缺失继承、无力发掘的困境,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挖掘则出现了迎合市场造成文化错位的诸多问题,其核心在于政策扶持背景下的人才缺位。没有足够的人才进行产业支持,人才水平与素质不足以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与进步。同时,文化缺位也将造成农村发展路径的进一步收窄,致使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失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提出,对乡村发展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带动的产业扩大,文化发掘,赋能乡村产业,提升地区第一产业竞争力,吸引本地村民就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与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些工作均离不开人才,尤其是乡村振兴型人才的支持,而人才是现阶段人才流失背景下最难获得的资源。
人才支持是在政府的转移支付与政策倾斜之外的最大支持,高校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但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保留原始的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导向,未能制定适应于乡村振兴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
如果没有人才引导与人才投资,乡村发展整体推进程度将大部分依赖于政府决策与财政扶持,发展内部动力不足,易出现波动,这也极易冲击现有精准扶贫成果。
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是无法支撑起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的一个有价值的人才投入将大大超过大规模的低效人力投入,而乡村振兴过程中随着产业发展与人民对发展的更高要求,乡村振兴型人才的“准入”门槛愈发清晰。
乡村振兴型人才的“准入”门槛体现在对农村发展过程的中相关经验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经验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资料的理解与运行模式的认知,对于农村人民社交模式与沟通方式的理解,对相关政策的把握等。实践是指对于大尺度时间周期项目的分段式把握及应急危机处理,缺乏实践经验的人才在初期遇到涉及具体农业生产、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环节上会产生诸多问题,这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成果也会造成更高的发展成本。
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校拥有独特优势,因为高素质人才在培养与应用的最后环节在高校管控之下,高校需要改进思路,将人才不再理解为推到市场上进行自行选择工作,而是将一部分适合乡村振兴工作的青年人才进行特殊化培养进而实现对乡村的“知识投资”与“人才投资”。
在“知识投资”与“人才投资”投入基础上,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乡村振兴型人才培养,引导此类人才向基层尤其是乡村流动,在此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数据模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与问题探索,调查确定人才困境在发展过程中所占权重,寻找出对人才配给与地区资源相适合的最适宜的配置模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避免出现人才过度投入或人才投入不足。构建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制定出人才投入的准入门槛,不同于国家政策性的“第一书记”制度,设定明确的准入门槛以保证此体系的可持续性,保障引导的人才发展空间,通过设定准入门槛来促使乡村发展改革时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经过项目统计与实际情况对比,在帮扶乡村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接收经过专业乡村创业项目培养或者参与过乡村技术研发的人才相较接收一般类大学生村官、普通回乡工作产业工作者而言,前者的产业适配度与创新能力明显强于后者,同时对乡村产业发展易提出自己的意见。
随着人才培养与人才引导模式的改革,高校在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乡村振兴型人才向乡村流动,将承担起更多的推动性作用,由原来的从属地位向核心地位转移,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人才分配与引导部分[2]。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知识投资,转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思路,由成果转移向知识投资转变,由附加教育成果转移为将乡村振兴及对应技能培养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伴随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的下发与施行,高校科研全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校地区智库功效将成为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3]。高校现阶段对乡村地区社会服务功能有极大的发挥空间。乡村地区存在技术、文化发展受限,技术解决方案资金浪费严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出现对接困难的境地。构建一个完善的高校—村镇人才直通对接机制,成为现阶段高校与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将高校的人才优势、科研能力与乡村集体企业的土地资源、项目资源的直接结合,以高校创业实践基地项目及乡村配套项目发展成果为考察研究对象,形成一个完善的校地、校企人才需求及培养对接机制,全面推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地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人才专项培养机制是通过项目化运营,吸引学生参加产业课题及竞赛实践,实现人才的校对接乡村发展要求。在校进行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对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实践反馈与创业能力、提升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全方位提升其乡村振兴能力,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链接。同时也可以通过项目反馈淘汰不适应乡村振兴的部分学生,进而对适应的学生实现精准培养。
无论是农村产业升级还是人才应用场景,均应采取创新思路进行应用与实践。首先,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乡村人才向农业产业集聚。其次,优秀人才拥有更强的产业创新能力,能够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出更多的创新思路,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更高效的营收方式。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人才赋能将脱离空间的限制,以实时数据传输的模式将全国人才赋能区域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所在地人才则可以将自身精力投到专项研发与应用之中。对于其不匹配、不专精的领域,可以通过高校人才引导平台将其有偿外包给其他乡村振兴型人才,既可以保证高校培养的乡村振兴型人才的利益与发展,又避免无效投入,扩大了高校“知识投资”的总体效能。
高校投资的人才可以通过自身视界、创新及应用等多维度对所处乡村进行产业扶持与升级。即基于乡村振兴欠缺产业对接与准入机制等诸多问题,乡村振兴人才可通过专项培养提升网络营销、技术应用、产品宣传、产业筛选、基础法务等诸多能力,在提升自身的同时高度适配产业发展困局中的乡村,对乡村的生产型产业、文化型产业进行对应赋能与提升,从而实现乡村产业扩张与升级,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高素质乡村振兴型人才缺失是农村实现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人才问题的解决在于培养,培养的根基在于思路与实践,在于精准与落地。人才的应用与提升决定着中国乡村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振兴,同时也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动力,乡村振兴型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要素。因此,基于项目化运营进行培养,项目时效性进行筛选,个人意愿为选择,选拔出新时代乡村振兴型人才。通过人才赋能进行乡村产业起步、升级,最终达成新型人才的自我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