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教学运用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2022-03-24 03:28:59甘肃省酒泉市第二幼儿园巴晓玲
天津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幼儿园目标游戏

■甘肃省酒泉市第二幼儿园 巴晓玲

在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是主要模式。在幼儿园采用游戏教学,原理主要有几点:第一,游戏对成年人和幼儿的意义有区别,成年人游戏是主动、有意识的娱乐行为,而幼儿游戏不仅是娱乐,同时是体验、感知和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他们心智和生理水平都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所以,只能选择以虚拟、假设的游戏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游戏化学习是幼儿的成长途径。因而,游戏教学是与幼儿的学习认知习性匹配的。第二,幼儿的学习观、发展观基本还没有萌芽,他们的主动学习行为其实是自然驱动的,即好奇心驱使、需求驱使或愉悦感驱使。而游戏开放、活跃,具有极强娱乐性,可以使幼儿体验到较强的愉悦感。而且,如游戏设计中有情境,幼儿还能体验到需求感。因而,游戏可以有效驱动幼儿主动、自觉跟随教师学习知识和技能。第三,游戏式学习与课堂讲授式教学,除了娱乐性、驱动性差别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差异是学习路径差异。即讲授式教学是教师向幼儿灌输传导知识、技能,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主导的。而游戏式教学,其实更应称之为游戏式学习,学习过程是以幼儿为主体,他们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和感悟。这与幼儿抽象思维较弱,主要通过直观、感性渠道完成学习的特质相匹配。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游戏教学在幼儿园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并不是教师只要采用了游戏教学方式,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标。要使游戏教学起到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在理念、规律、策略、方法等方面科学、合理地把握。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中的问题

(一)定式化和模板化

不少幼儿教师有过这样的体验:组织幼儿每天做游戏,通过游戏进行教育,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逐渐下降。比如,在组织幼儿进行泥塑手工游戏的时候,教师发现有些幼儿根本不动手去做,而在一边和其他幼儿玩闹。前两天他们还很愿意参与,为什么今天就不认真参与了?其实,问题就出在“前两天”这三个字上。也就是说,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游戏后,就把内容、方式固定下来。今天是这个游戏,明天还是这个游戏,后天又是这个游戏,这样幼儿再喜欢玩游戏,也会厌倦。而且,心性不定是幼儿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一个事物的关注时间通常特别短,即便对游戏也是如此。

教师将游戏定式化、模板化,也有其原因:一是惰性思想。设计一个教学游戏并不容易,教师要考虑很多因素才能完成设计。所以,疲于设计新游戏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二是经济成本。不少游戏是需要器材、材料、场地等资源支撑的。比如,设计个“小松鼠运粮食过独木桥”的游戏,运“粮”的扁担、筐子和独木桥,都是教师动手制作或购买来的,使用两次就丢弃,显然“舍不得”。

(二)缺少引导

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个区别,学校教育是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哪个年级、哪个学科,必须完成哪些教学任务,且要达到要求的指标。而幼儿园教育有目标,如“五育”,自理能力、综合素养等,但基本无硬要求和考核指标,比如,学习美术要达到什么水平、学习音乐要能唱什么歌等。因而,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较少进行有意识、有策略的教育引导,这样组织游戏教学,除了体育类目标,比如训练幼儿肢体协调性、运动能力外,其他诸如审美教育、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很难取得效果。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合作式的比赛游戏,意图是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协作意识,虽然幼儿主要是靠体验、感知进行学习,但他们提炼思想理念的能力较弱,无法独立将游戏中的体验提炼为观点。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不仅不能表现为越来越懂得合作、团结,反而会因为游戏失利而与其他幼儿产生矛盾、冲突。游戏因为教师失于引领而失去教育价值。

(三)育人目标不清

游戏教学不能发挥教育作用,除了缺少指导的原因,还有另一个问题也较普遍,就是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教育目标指向不清楚。或者说,教师设计游戏或组织游戏的时候,没有把教育目标考虑在内。出现这个问题,主要不是因为教师对游戏的教学职能缺少把握,而是因为对游戏教育作用的发挥原理没有掌握,认为幼儿是体验性、直观性的认知学习,那么,只要组织游戏,幼儿就能自己通过体悟学习发展。所以,没有必要为游戏设计目标。游戏具有教育作用,但一个游戏并不能包含所有教育指向。期望游戏能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是不太现实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泥塑游戏,显然对培养幼儿审美素养、动手能力具有明显作用,但它对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运动能力少有价值。所以,不否认游戏往往具有多元教育价值,但并不能保证全面性。而教师组织教育,是要保证幼儿综合、全面、均衡发展的。通过游戏随机得到教育成果是不行的,游戏教学的目标必须有规划、有设计,且成系统。

(四)存在小学倾向

幼儿园教育应避免小学化,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依然存在。游戏教学出现小学化问题主要不是教育目标层次超出幼儿成长规律,而是游戏的方法、内容、形式不适合幼儿。因为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智力、能力等因素把握不准确,而教学游戏又是由教师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成人视角。比如,在教学游戏中,教师会经常设计一些智力比拼式的游戏。但此类游戏具有可操作性有几个条件,一是幼儿的抽象、推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二是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三是幼儿能从智力比拼中体验到愉悦感。幼儿教师设计这样的游戏,认为很有趣,幼儿一定会愿意参与,但其实,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且知识、经验水平也较低,根本无法顺利参与游戏。幼儿虽然也争强好胜,但对智力比拼其实兴趣度不高。这样,幼儿没能力也没兴趣参与,游戏的教育作用就无法发挥出来。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优化建议

(一)童趣适宜充分

游戏自身有趣味性,但趣味性的产生因对象差异而有别。成年人喜欢的游戏幼儿不一定喜欢,幼儿喜欢的游戏,成年人会感觉幼稚。所以,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式学习,并不能仅靠游戏本身实现驱动,而应匹配幼儿兴趣取向、心理喜好设计。就游戏的趣味性来说,教师可以把握两个方向,一是适宜,二是充分。

适宜,就是指游戏的内容、情境、难易、目标等与幼儿心智、需求等对应,特别是兴趣点,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幼儿的角度去找“趣味”。即童趣。幼儿的兴趣其实很好把握,因为他们的思维简单而直接,越绕弯的、越接近真实的内容、形式,越受他们排斥。比如,关于对幼儿运动能力进行训练“运粮食过独木桥”游戏,教师设计时,一是要追求简明,不宜在过独木桥这个环节基础上又加上钻洞、涉水等环节。游戏很简单,幼儿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就有较高的参与热情。然后,教师再加上一个童话式角色扮演元素,让幼儿扮演小动物,在虚拟的情境下参与简单的游戏,幼儿就能保持热情,并获得愉悦感。

充分,是指游戏趣味性充分。趣味性不充分就无法驱动幼儿。游戏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变化。因而,教师组织游戏,一定要注意经常对游戏进行创新设计,使幼儿参与游戏时保持新鲜感。这其实与教师的精力、经济成本投入并不矛盾。因为幼儿的思维较简单,只要把游戏略加变化,他们就能感到新鲜。比如,独木桥的成本较高,这个游戏对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又作用突出,但总是运“粮食”就会变得无趣。教师可以将情境进行变化。如,这次是“运粮”,下次变成“抢险”,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小朋友们,兔妈妈住在河对岸,她的房子不小心着火了。谁能最快把灭火器送过去帮助她灭火?”这个游戏同样能起到训练平衡力的目的,而且还融入了安全教育元素。幼儿并不关注游戏器材的变化,他们更关注情节的“新鲜度”。

(二)目标指向清晰

游戏在设计和运用中有明确、清晰的教育目标指向,是保证幼儿综合、全面、均衡发展的关键。通常,教师设计游戏应先确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去设计游戏,而不是先设计游戏再考虑它能发挥什么教育作用。比如,上面提到过独木桥这个游戏,其主要作用是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而在这个游戏之后,教师又组织幼儿进行爬绳索桥的游戏。而爬绳索游戏的主要作用也是训练平衡能力,那么,对一天的教育活动来说,游戏的教育价值就出现了重叠,而重叠也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再去组织其他教育目标。因而,教师应对教育目标有个系统的规划,以保证幼儿综合全面发展。今天已经对幼儿进行了体育训练,那么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指向的游戏,比如,思想品德、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规则意识等。幼儿教育方向很多,教师要有全局思想、系统思维。

在明确了先定目标、后设计游戏的思路之后,根据目标去设计游戏并不太难。有了清晰的目标,教师只要能把握各种教育目标的达成规律即可。比如,要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可以设计一个商店排队购物的情境游戏,也可以设计一个交通安全的情境游戏。如果要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美术类、音乐类游戏可优先考虑。此外,生活情境审美游戏也可以尝试,比如,“给熊宝宝挑漂亮衣服”“给小公主配个好看的帽子”等。在目标指引下,游戏的教育作用发挥也会更清晰、更突出,教师组织游戏时的引导也会更明确。

(三)加强引领体悟

幼儿的主要认知思维是直观、感性的,这是采用游戏教学的原理所在。但这会使教师产生了一种误判:对幼儿教育只能采用直观、感性方式,完全靠幼儿的自主体验、感悟,语言引导没有作用。教师忽视了一点:正因为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弱,他们很难将游戏中的体验提炼出来转化为自身的素养或能力。所以,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幼儿游戏的秩序、进行安全管理,还应根据教育目标指向适时对幼儿进行语言引导,帮助他们把游戏的体验强化或提炼为思想观念。如在“小老鼠抬轿子”游戏中,四名幼儿一组抬一个小轿子由起点到终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到达。这个游戏也具有一定训练身体运动能力的作用,但主要意图是培养幼儿团结协作、互相关照的意识。但在游戏中,一些小组的幼儿发生了争执:“你跑得太慢了。”“是你跑得太快了,我们跟不上。”“老师,下次比赛我不和小明一个组了,我要和小红一个组,她跑得快”。通过幼儿的反应可以看出,游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反而使幼儿间的关系更不协调。在运用这个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根据目标对幼儿的反应有所预判,不能等幼儿间出现了矛盾再去干预,而是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主动用语言进行引导。如,“大家看,小明那个组表现最好。四名小朋友都知道相互配合。跑得快的小明有意跑慢一些,和其他小朋友速度一样。这样,轿子抬得又快又稳。大家说,他们的表现好不好?”有了教师引导,幼儿再带着理念进行体验,就会感悟到“确实,和小朋友协作配合,比自己努力奔跑更能取得胜利”。幼儿通过自身体验加上教师引领,从而在内心实现了对协作、互助理念的认同。

(四)鼓励自主创新

通常来说,考虑到幼儿的心智水平较低,教师总是独立进行游戏设计,而并不会与幼儿商议,更不会让幼儿去设计游戏。其实,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不仅能自主设计、创新游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经常自发“设计”游戏,而且这种形式还可以起到独特的教育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其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因为游戏是幼儿创设的,从而会产生“主人翁”意识。此外,教师鼓励和帮助幼儿自主创新游戏,还可以解决游戏小学化的问题。因为游戏由幼儿设计,自然其难易程度和趣味点可能会比教师设计更匹配自身。考虑到教学游戏还要发挥教育职能,而幼儿自主创新游戏是没能力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的。因而,可以采取由教师先设计框架,再由幼儿进行改编的方式,也可以在组织了一次游戏活动后,为了追求变化,“请”幼儿改编。比如,教师为培养幼儿分类归纳思维,设计了一个“给不同颜色海洋球排排队”的游戏。将各种颜色的海洋球随机堆放,让幼儿将同一颜色的球挑出来归类摆放。第二次游戏时,教师问:“海洋球有那么多颜色,你觉得还能进行什么游戏?”有幼儿说:“老师,我觉得可以用海洋球拼图。比比哪位小朋友拼出的图好看。”教师采纳幼儿的建议,将幼儿分组,进行海洋球拼图游戏。这样可以对幼儿颜色分类能力进行训练,而且还具有了审美教育作用。幼儿参与自己设计的游戏,热情非常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由于与幼儿的学习习性、认知规律、兴趣倾向匹配度高,而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要想使游戏发挥教育作用,教师要注意避免出现定式化、引导少、目标散、小学化等问题。建议教师在运用教学游戏时关注几点:游戏的趣味性与幼儿对应、游戏的教育目标清晰明确、游戏中注意语言引导、鼓励幼儿对游戏进行自主创新。

猜你喜欢
幼儿园目标游戏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
爆笑游戏
我们的目标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小学科学(2015年7期)2015-07-29 22:29:00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