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东山小学 范浴晖
演唱歌曲是音乐学习最主要的部分,是学生音乐能力与音乐素养最直观的体现。而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中,对音乐演唱能力缺乏提升的意识。同时,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难以学习到多样的演唱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演唱技巧的教授、生动情景的营造、乐器的制作、音乐文化的探究、集体演唱活动的开展、自由的课后活动以及定期的评价反馈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演唱方法、体会音乐情感、营造浓厚的演唱氛围,培养良好的演唱习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演唱能力。下面,笔者提出了有效提升小学生音乐演唱能力的具体策略。
专业的演唱技巧对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而音乐演唱技巧主要包括气息的转换、节奏的跟进等。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展开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不断提高演唱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家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气息的转换方法。对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演唱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音频以及整体演唱,体会到歌曲的旋律十分欢快高亢,但往往容易在演唱的过程中出现气息不够充沛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呼吸,将气息集中在腹部,然后打开喉咙,在胸腔中形成共鸣。由此,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方法演唱“大地上飞针哟又走线,千万双巧手绣呀龙凤,手中有一把金呀金钥匙……”等歌词,体会高亢悦耳的感觉。并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节奏跟进的方法。通过聆听音频,学生能发现本首歌曲的节奏十分欢快,需要保持较快的演唱速度,容易在演唱的过程中出现咬字不清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对“西部的时呀时空,厚重的文化哟出智慧,独特的景观揽呀名胜”等歌词进行节奏的划分,使用不同的速度演唱不同部分的歌词,与歌曲的旋律保持一致。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学习演唱技巧,提高演唱的效果,增强对演唱的热爱。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学生只有将自身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相交融,才能够深入体会音乐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提升演唱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场景和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的音乐情景,让学生在观赏与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情感,并进行恰当的情感抒发。
例如。在学习《春天来了》时,教师可以营造生动的情景,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音乐情感。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场景营造音乐情景。比如,在演唱“小鸟小鸟飞来了,欢聚一起真热闹”等歌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见到的相关景象。学生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小鸟在蔚蓝的天空中飞舞,在翠绿的大树上鸣叫”等画面,从而带着欢快愉悦的感情演唱歌曲,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又如,在演唱“山鸟画眉白头翁,整整来了一大群”等歌词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鸟儿呢?这些鸟儿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能在脑海中联想成群结队的小鸟非常的场景,体会到春天蓬勃的生命力,从而以昂扬向上的情感进行演唱。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音乐情景。比如,在演唱“在山谷里在田野上,欢乐歌声响四方”等歌词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出“幽深的山谷,鲜花盛开的田野,自由飞翔的小鸟,翠绿的大树,清澈的河流”等意象丰富的视频,学生在观赏中能充分放松身心,体会春天的美好,从而以欢快的情感演唱歌曲。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相应的情景中散步,玩耍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式营造生动的情景,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音乐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演唱的效果,并借助演唱活动丰富精神世界,塑造道德品质。
乐器是表现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工具。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音色,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唱氛围的营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材料制作乐器或使用相关的乐器进行演奏,让歌唱的形式更加丰富,氛围更加生动。
例如,在学习《快乐宝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乐器,强化演唱氛围。通过聆听歌曲,学生能体会到歌曲的旋律十分欢快,昂扬向上。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乐器能带给我们欢快的感受呢?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表演吗?”由此,一些学生可以自主制作乐器进行表演。比如,学生可以在餐盒上粘贴硬纸板,用筷子敲击硬纸板,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表现出欢快的氛围。可以用彩纸裁剪出圆锥体的形状,在圆锥体内部悬挂铃铛,制作成风铃,用手摇晃风铃,发出清脆的声音。而一些学生可以使用竹片制作成快板,使用快板发出欢快的声音。由此,学生能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旋律和情感进行更为具体的体会。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使用乐器进行表演。比如,一些学生可以快速吹奏笛子,让气流快速经过笛孔,发出响亮欢快的声音;一些学生可以使用充沛的气息吹奏小号,发出高亢响亮的声音。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一些学生担任演奏者,一些学生担任演唱者,在相互配合中表演歌曲,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将乐器融入音乐演唱,进一步创新演唱的方法,优化演唱效果。
音乐作品普遍蕴涵深刻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既要进行演唱技巧的发挥,也要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课外书籍进行音乐文化的探究,以此充实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提高演唱深度,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
例如,在学习《忆江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音乐文化,提高演唱深度。在初次演唱时,学生通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歌词普遍会认为歌曲表达了对江南风景的赞美。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还有没有表达其他感情呢?”学生可以阅读《唐诗三百首》,了解歌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在年轻时在江南生活过很长时间,之后离开江南,在晚年时回忆江南的生活,写下了本首歌词。由此,学生能体会到歌曲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因此,在演唱时,学生可以从这一角度对作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揣摩,表达对江南生活的怀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旋律的角度对音乐文化进行探究。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首歌曲的旋律有怎样的特点呢?其他的古典歌曲也有这样的特点吗?”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西湖春晓》进行对比感受,从而能体会到古典乐曲普遍具有柔和、舒缓的旋律特点。基于这些认识,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出江南风景的视频,学生能体会到江南的风景具有优美宁静的特点,与歌曲的旋律十分契合。从而能够通过歌曲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感受歌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特点。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视角进行音乐文化的弘扬。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首歌曲,我们还能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能让人们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吗?”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反思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问题。可见,对这一歌曲进行演唱,还能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广泛探究音乐文化,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有效增强演唱情感。
集体演唱是歌曲演唱的重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共同发挥演唱能力,营造热烈的演唱氛围,表现更为浓厚的艺术气息,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对歌曲的魅力进行深度感悟。同时,学生还能相互探讨演唱的方法,总结演唱的经验,以此进一步提高演唱效果。
例如,在学习《长江我的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演唱,丰富演唱形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商定演唱的步骤。对此,一些学生可以担任情景的营造者,在多媒体上播放出与长江奔流有关的视频,提高表演的真实性。一些学生可以担任领唱者,主导演唱的节奏。之后,学生可以共同以高亢厚重的语气演唱歌曲,表达对长江的赞美。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感受合唱的氛围。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单独演唱和合唱有怎样的区别呢?”通过合唱过程,一些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合唱时演唱的语调会更加嘹亮,演唱的状态会更加投入。一些学生能体会到在合唱时能听到不同同学的声音,强化自身对音乐情感的感受,让自身的心灵获得更为深刻的触动。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唱后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对合唱的作用产生更为充分的认识。比如,可以与学生交流:“通过合唱,你们对歌曲的情感有了怎样的体会呢?学习到了哪些演唱的方法呢?”对此,学生能分别表述出“通过合唱,我体会到长江滋润了很多的田野,养育了很多的人民,长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赞美长江”“在合唱时,我们要保持相同的节奏,用高亢的语气来演唱,让歌曲更加具有震撼力”等认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唱活动,以此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多样的演唱方法,借鉴他人的演唱技巧。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集体演唱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演唱的深度,积累更为丰富的演唱经验。
演唱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学生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之处,才能获得提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种环境和情景中进行演唱,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通过不断坚持提高演唱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的中国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演唱,培养良好的演唱习惯。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制订演唱计划。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我们在每天的哪些时间段有较多的时间可以演唱歌曲呢?”学生可以充分回顾自身的生活经历,设定相应的方案。比如,一些学生具有早起的习惯,因此,可以在早晨漫步在树林中演唱歌曲,体会歌曲对自身身心状态的放松与调节作用,激发学生拼搏向上的动力,充分投入一日的学习活动,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又如,一些学生有着在傍晚散步的习惯,因此可以在散步时演唱歌曲,借助歌曲高亢激昂的旋律消除学习压力,树立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在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演唱计划的实施状况进行考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督促与鼓励,以此强化学生持续演唱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托于重要的节日演唱歌曲。比如,在春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向远方的亲人演唱本首歌曲,通过歌曲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在国庆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社区中演唱这首歌曲,通过歌曲表达对革命先辈的赞颂,强化爱国情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度参与多样化的课后活动,培养良好的演唱习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演唱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音乐潜力,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会取得一定的进步,也会存在相应的困难。因此,教师还要定期进行评价与反馈活动,充分了解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针对性的辅导。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活动,解决相应的问题。首先,教师可以从演唱的积极性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比如,一些学生的个性较为羞涩,缺乏演唱歌曲的勇气。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单独演唱歌曲,并分析学生在演唱中的优秀之处,强化学生演唱的信心。又如,一些学生对歌曲演唱有着浓厚的热情,但缺乏集体协作意识,在合唱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唱之前与同学进行紧密的交流,严格遵守合唱的方案,提高合唱的整体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从演唱的效果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比如,一些学生反馈在演唱歌曲时不能充分表达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本首歌曲表现的是儿童在湖面上划船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课后娱乐活动,体会儿童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以此增强演唱的生动性。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通过评价与反馈活动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综上所述,音乐演唱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演唱技巧的教授、生动情景的营造、乐器的制作、音乐文化的探究、集体演唱活动的开展、自由的课后活动以及定期的评价反馈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具体掌握演唱的方法,提高演唱的深度,丰富演唱的经验,培养学生持久性的演唱习惯,激发大胆演唱的热情,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演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