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马杏英
幼儿园是幼儿知识教育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幼儿成长发展教育过程中,游戏逐渐在教学中运用并相互融合,能够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类型的游戏增强实践探究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维发展与行为创新。对于教师而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推行与实施,对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要求更加严格,促使教师在游戏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形式,多元化、分层次地提高幼儿自主游戏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幼儿游戏综合能力提升。
幼儿年龄阶段多为3~6岁,在幼儿园热衷于游戏、娱乐与交流玩耍。因此游戏有助于幼儿提高多项技能,促使其在游戏中锻炼自己,增强幼儿手眼与四肢协调能力。另外,幼儿阶段身体骨骼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因此通过游戏有助于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增强自身免疫力,从而更好地接受幼儿园教育。3~6岁幼儿正是对外界十分好奇的阶段,模仿能力极强,在游戏中能够引导幼儿提高创造能力与思维发展能力,强化幼儿正向行为,促进幼儿大脑发育。比如,幼儿园教师与幼儿进行“红灯停绿灯行”经典游戏,在喊停的瞬间有助于幼儿提高自控能力,提高自我行为约束力,增强心脑互动与控制能力。在“追尾巴”游戏中,幼儿在想办法抓住其他人尾巴时,还要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尾巴,这类游戏开展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强化幼儿动脑能力,引导幼儿想方设法进行尾巴保护,提高抓尾巴游戏胜算。
在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下,教师按照固定流程对幼儿进行知识讲解与技能培养,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利于幼儿潜能发挥。而以游戏方式教学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展现幼儿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幼儿优势与特点,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减少依赖心理,提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教师减少干涉,进而提高幼儿思维创造力与想象能力。比如,在幼儿园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绘画游戏比赛,只需对幼儿规定“沙漠”“小河”“学校”等主题,其他方面不做特别规定,促使幼儿根据自身不同角度理解,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在绘画游戏比赛中提高自身想象力,发挥自身性格特点,展现幼儿绘画风格与个性特征,从而实现幼儿思想创造力与想象能力的提升。
大部分幼儿刚从家庭教育转向幼儿园教育,社会认知能力欠缺。而幼儿园教师开展游戏教学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增强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促使幼儿增强集体意识,能够将个体发展转变为集体发展理念,学会与其他人和谐相处,有助于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这个微型社会,增强社会基础认知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幼儿园游戏开展过程中,幼儿能够通过集体游戏活动认识更多朋友,加强与朋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另外通过游戏,还能促使幼儿转变思维,明晰幼儿园微型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存在的,在游戏与学习中强化社会认知,更好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广泛,由于幼儿年龄在3~6岁,自我约束力与控制能力较弱,因此教师通过游戏教学能够促使幼儿增强专注能力,拉近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增加信任感,从而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学。而幼儿园教师通过不同类型游戏,在其中渗透有益知识和经验,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基础知识,促进智力开发。
由于幼儿成长发展速度不一致,在技能掌握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差距,而幼儿园游戏教学能够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游戏方式,提高幼儿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幼儿心理特征,在进行游戏与能力融合教学时,适当地进行鼓励与夸赞,从而有助于快速地提升幼儿能力,促使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培养独立意识。因此,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早已成为促进幼儿能力提升的一项基本教学方式。
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幼儿来说,游戏开展能够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提高幼儿兴趣,增强幼儿热情。但是长时间学习之后,由于实际教学中游戏教学形式单一、类型模式化严重,缺乏创新性,导致幼儿逐渐失去兴趣,不能满足幼儿思维拓展教育以及幼儿智力开发的需求。另外,教师游戏教学过于表面化,无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与创造力,不利于幼儿实现自我提升。游戏固定化流程,不能调动幼儿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幼儿个性特征以及不同角度想法,只能被动、重复地接受游戏教学,不利于幼儿在游戏中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学习意识。
幼儿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如果长期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知识接收能力下降,思维灵活性差。因此,幼儿园教师通常采用游戏教学,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增强自身能力。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一部分教师游戏教学意识薄弱,无法在游戏中进行教学知识渗透,课程内容与游戏教学手段相分离,二者难以深度融合,不利于幼儿实现自我提升,降低教学效率,无法保证幼儿园教学质量。许多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对游戏道具以及游戏类型选择不合时宜,没有针对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教学效果进行选择,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匹配现象,不利于增强幼儿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幼儿园游戏种类多、形式多样化,游戏对幼儿身心发育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部分教师思维缺乏创新并且教学经验不足,从而导致在游戏参与阶段并未对其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层次研究,单纯地认为游戏只是娱乐身心的幼儿园活动,以此种形式拉近与幼儿之间距离,促使幼儿更积极地配合教学工作。教师在游戏中缺少幼儿游戏精神的激发与培养,不利于幼儿思维的拓展、智力的提升。另外,在幼儿游戏时如果没有按照游戏规则或者教师游戏规定,教师就会对幼儿做出行为或者语言干预,导致幼儿不能通过游戏充分展现自身探究与实践能力,提高专注力。对幼儿来说,游戏参与感不强、体验感不佳、行为方式受到限制,最终背离幼儿园游戏教学初衷,失去游戏教学意义。
在游戏与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融合意识,增强游戏精神探索以及教学融合思想提升,强化幼儿主体地位,尊重幼儿游戏喜好与游戏偏向,在游戏中给予幼儿充足的想象空间与研究空间,促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进行思维拓展。另外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合理选择游戏类型,设计有助于幼儿能力提升的游戏,充分发挥自身游戏与知识的引导作用,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一举一动,对幼儿错误行为以及思想方式进行纠正与引导,使其能够以正确思想为引导,更好地发挥幼儿游戏理念与游戏精神,在游戏与教学融合中更加积极主动、能够充分发挥探索精神,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师进行融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游戏与教学情感有效融合。
1.立足幼儿年龄特征,抓住幼儿游戏喜好
幼儿年龄虽小,但是其思维意识、游戏喜好已经能够充分展现,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运用与融合过程中,要能够立足幼儿年龄,根据其性格特征,针对性地为他们选择游戏设备与器材,精心设计适合当前阶段幼儿的游戏内容与形式,打破传统游戏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流程化、框架化、表面化互动形式。另外,在游戏教学时要能够抓住幼儿游戏喜好,根据幼儿性别、兴趣,适当地选取其比较偏爱的游戏项目,从而增加幼儿游戏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幼儿专注能力、游戏想象力与实践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创设情境游戏内容、进行游戏扮演
幼儿园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开展情境创设教学,多元化、多角度地促使游戏与教学相融合,增强游戏教学效果。以“大野狼”和“萝卜蹲”游戏为例,幼儿园教师可以将幼儿带入指定场景,分配其不同角色,扮演“大野狼”“小绵羊”“小松鼠”“小兔子”或者“胡萝卜”“白萝卜”“青萝卜”等多种不同角色,明确游戏规则,带动更多幼儿参与游戏,从而通过情境创设游戏形式,增强幼儿体验感,还能提高幼儿对大野狼、小兔子等动物特点以及红、青、黄等不同颜色的认知程度,从游戏中实现教学融合目的,促使幼儿智力与思维得到提升与发展。另外,在游戏教学中,幼儿园教师还要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改变与创新,增强幼儿参与情境的兴趣,调动游戏积极性,从而将游戏趣味性与教学目的性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教学引导,充分挖掘学习潜能。
3.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增加户外游戏形式
对幼儿来说,幼儿园是其思想启蒙与引导必经阶段,但是幼儿要想更好地成长与发展,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配合,增加家长与教师的沟通频率,共同关注幼儿成长。因此,在开展游戏融入教学时,可以在基础游戏的基础上开展亲子游戏活动,促使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并体会幼儿学习与生活,拉近双方关系,建立情感纽带,从而更好地进行游戏教学。比如,在亲子游戏中,教师以家庭为小组进行游戏比赛,可以开展“你来比划我来猜”游戏,增强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默契程度;还可以开展“站得稳”游戏,仍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游戏比赛,通过石头、剪刀、布形式,将输的一方脚下面积逐渐缩小,而家长与幼儿要想方设法进行站立站稳,以此种游戏锻炼幼儿思维能力以及身体平衡协调能力,既能够愉快参与游戏,又能够获得知识与素质技能,一举多得。另外,幼儿园教师还可以增加户外游戏活动,建立安全游戏场地,开展追赶类、躲藏类、竞技类游戏,从而提高幼儿智力与心理素质,通过户外游戏建立健全幼儿思想人格与思维品质。
要想增强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融合力度,幼儿园应该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背景下,顺应教育潮流,加强游戏教学融合培训,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促使教师能够积极参与,虚心学习,引进先进的思想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游戏教学方式,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学习先进的游戏教学融合形式,增强趣味性与知识性,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强化师资队伍,打造优秀教学方案。此外,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过程中,要在实现自我提升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丰富游戏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以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幼儿提高游戏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游戏与幼儿园教学相融合,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众所周知,幼儿园教学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教育向学校集体教育转变,幼儿游戏形式多种多样。而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还不具备防御能力,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游戏器具选择时,要秉承“多一分安全,多一分保障”原则,优化集体游戏环境,完善游戏设施,重点关注游戏器具安全性,将器具的伤害风险降到最低。另外,在游戏与知识教学融合时,还可以开展集体游戏,促使幼儿能够通过集体游戏充分感受并体验集体活动的意义,转变个人意识观念,树立集体意识,从而更好地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与交流,适应集体学习与生活,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在开展集体游戏时,以集体游戏“过五关”为例,可以根据幼儿性别、性格分成不同小组,一组5~8人,分两组,有守有攻,双方斗智斗勇,各自为营,通过各种方式赢得游戏,全力以赴取得胜利。通过“过五关”游戏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树立集体合作与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幼儿深层感悟到集体团结与队友配合的力量,从而有助于在学习中相互帮助、互相配合,增强集体意识。
游戏在幼儿娱乐与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游戏能够充分展示幼儿天性与性格特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拓展幼儿思维运用与转化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对教师来说,在不断开展以及完善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将游戏与教学融合,促进教育研究与创新。合理、科学、趣味性游戏应用与知识教学融合,有助于幼儿园教师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