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高新区第三十一小学 张小梅
新课标(2022版)语文课程理念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语文课程结构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校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顾明远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思维。深度学习让教师重新思考学习和教学的关系,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终生学习的能力,所以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随着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使用,应依托教材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有效进行单元整合,重构单元内部知识体系,树立大语文观,打造高效优质语文课堂,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统编版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主题包括“人文主题”“要素主题”两个方面,学生对人文主题的体验以及对语文要素的发现过程,就是主题单元教学的过程。主题单元内容和形式一致性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教师以主题单元为依据,从单元的体裁、主题、结构出发,制定整体教学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言语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单元里彼此依存的所有因素互动起来,相互辅助,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主题单元教学,就是从整体入手,对整个单元有一个宏观的思考和整体把握。秉持整体性、连贯性和自主性学习原则,跳出“篇”的局限,站在“单元”视角上进行设计,重新组合统整,从一篇走向一单元,凸显单元教学的价值,实现教学目标的集中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逻辑化。
语文深度学习界定: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为前提,以关联整合度较高的语文课程知识为内容,整体化运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合作素养、反思素养为旨归的学科学习。主要体现在强调整合重构教材内外的多篇课文进行大单元主题教学。
大单元整体教学在整合教科书课文的基础上,融合“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强调了学习的“整体性”和“主动性”,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单元整合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为学生终生学习夯实了基础,它强调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了创新性和探究性学习,也强调学生自主提取、迁移和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助于核心素养落地。大单元整体教学以学生“探究”学习方式作为学习主线,整个过程都是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单元整合阅读过程中、群文阅读过程中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创造性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品质。将语文学习从单向的灌输改变成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大大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教学模块、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基本课型和单元综合实践活动。
1.教科书教学: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来整合
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重组单元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围绕重点开展教学,摒弃原来单篇低效教学的做法,把单元看作一个整体,同步学习单元的所有课文。集中开展基础知识教学,根据具体情况统筹单元资源开展语文要素学习,结合课后题和语文园地灵活设计语言要素运用。如《梅兰芳蓄须》语文要素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自主学习,表格提示,默读课文思考: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演戏,在这个过程中梅兰芳面对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然后让学生组合内容,合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如果有困难整合交流平台,让学生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再把学生搜集的其他关于梅兰芳的资料练习概括主要内容,拓展《难忘的一课》梳理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迁移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就是根据单元要素整合。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单元选取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通过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手法,多角度地展现鲁迅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少年闰土》中的闰土跟少年鲁迅讲的“看瓜刺猹”“捉跳鱼”“捡贝壳”等乡下好玩的事,这些对“作者对闰土的情感态度产生”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对这些资料的理解,学生就很难理解像作者这样的富家子弟面对的“四角的天空”的情感态度。《教师教学用书》(第214页)提出的“教学目标”明确表述:“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教师教学用书》第217页提供了关于《故乡》的写作背景。)这些资料编排,激发了学生阅读欲望。
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为例,谈谈主题大单元教学路径。《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美丽的梦境”是什么?教师就得结合课后链接鲁迅“昏暗的夜”的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对《有的人》中“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名字刻在石头上的人”等句意的理解,也要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借助资料,读懂这些含义深刻的诗句。教材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学习提示”中要求“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和课后练习提示来看,“借助资料”理解主要内容和人物表现的特点,是本单元学习的一种阅读策略。在对本单元深度研读后,教师结合这一阅读策略和学生的阅读实际,决定开展“遇见鲁迅”主题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互动中,整合迁移运用,在复杂的情境互动中深刻理解鲁迅,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群文阅读教学:根据相同的表达特点整合
群文阅读是我们经常运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可以先学习《有的人》了解鲁迅是怎样的人,找出单元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学习资源的动态性和生成性。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有的人》,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于1949年11月1日所写的,探讨为什么说有些人死了而他还活着,让学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找答案。学生很容易关注到鲁迅先生的几处表情变化,心底的欢笑是什么?深深叹气又是为什么?学生在搜集资料,深入阅读单元课文,小组讨论,作出了属于他们的解释:看到除夕放烟花爆竹这样一些好的故事时,伯父脸上出现了心底的欢笑;但看到木讷的中年闰土和拉黄包车的底层人民悲惨境况时,伯父就会严肃、无语。然后再学习《好的故事》,他希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可以一直美好下去。所以他笔下反复出现《少年闰土》瓜地刺猹的画面,他用一生呐喊,努力改变昏沉的夜,他甘为孺子牛,情愿做地下的野草,活着为多数人更好地活……如此联系群文阅读展开深度学习,利于思维品质培养。
群文阅读教学还可以围绕单元主题拓展阅读内容,在单元教学中增加1+x群文阅读或者1+1类文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根据单元主题或者与单元相关的名家名篇拓展阅读,在群文阅读中进一步深化单元主题或者单元语文要素,真正把语言要素落到实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根据两个或者三个相同的表达方式整合课文。比如,教学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都有明贬实褒、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把这三篇课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对这种表达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再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3.语文实践活动教学:根据相同的主题来整合
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等语文活动中,获得经典、规范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要着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要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策划、组合、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遇见鲁迅”,这个单元聚焦鲁迅,研究鲁迅,让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立体的鲁迅形象,让学生从各个渠道,各种方式认识鲁迅,了解鲁迅。也可以让学生读鲁迅写的文章,其他名家写鲁迅的文章。
教师整合语文教材“鲁迅”专题单元,开展“遇见鲁迅”主题阅读活动,精选了《小学生鲁迅读本》《朝花夕拾》《阿Q正传》三本书,让儿童在阅读时光里与鲁迅相遇,感受朴素清新的文字里孕育的丰富美好的情感,体会鲁迅对时间的哲学思考与人生的价值追求。在阅读的基础上,把班级分为若干个阅读组,采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行动研究等方法列举11个专题的研究,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任选研究专题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分别为与鲁迅生平有关的专题:鲁迅的足迹研究、鲁迅的文学成就研究、鲁迅的童年研究、鲁迅的“朋友圈”研究、亲人眼中的鲁迅研究、人民群众眼中的鲁迅研究;与鲁迅作品有关的专题:鲁迅笔下的儿童研究、鲁迅笔下的女性研究、鲁迅作品中的风土人情、研究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鲁迅作品的影响力研究。
每一项研究都是基于学生的深入阅读,学生积极参与,整合搜集材料,筛选有效信息,在合作和探究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提炼”,在此基础上主动积极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研究报告,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研究。在前期阅读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语文体系和学科界限,强调整体性研究,基于“鲁迅”这条主线,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有机整合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开发多种实践环节,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自主建构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思维提升、积极情感形成统一。最终教师围绕“遇见鲁迅”这一主题开展以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绍兴当地的人文习俗,鲁迅笔下人物的辩论会,撰写鲁迅研究报告,表演鲁迅的经典话剧《孔乙己》,给鲁迅作品绘制插画,研究鲁迅笔下的笔下的少年形象,用画笔还原鲁迅作品人物形象,给鲁迅作品人物写信,绘制鲁迅研究的思维导图。
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文学、美术、戏剧、辩论等综合性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听说写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大单元整体教学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站在系统的高度去确定学习目标,进行卓有成效的课堂变革尝试。下面是单元整体教学课型的变革。
1.预习感知课型。预习感知课以词语理解、课文朗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但是高年级学生在读课文、划词语、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等。预习主要是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学生在预习的基本上要知道本单元的课文讲了什么,还要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2.探究表达课型。探究表达课有三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二是领悟表达,三是欣赏评价。针对解决提出的问题,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获得自己的体会。在体会的文本的基础上探究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探讨,得出规律。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积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的领悟表达。这个板块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拓展延伸课型。拓展延伸课可打破学科边界,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要目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围绕某个单元主题完成教科书教学之后,推荐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书目,进行群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群文拓展阅读联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在推荐书目中扩展学生知识面,助力学生多角度、多学科、多元理解,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4.综合实践课型。综合实践课是听说读写整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容和语文规律,更有利于养成创造性学习的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品格。选择读、看、听、画、写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构成一个完整、贯通的知识体系,实践学习内容的综合化,提高了教学整体效率。
为更好地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这一要求,在大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整合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群,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致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