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小学第一中心校 郭 军
在新时期背景下,针对教育改革出台“双减”政策,更加重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提出更高要求。小学生正处在极为关键的启蒙阶段,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应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小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道德与法治内容,鼓励小学生围绕热心助人、遵守规则等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促进小学生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指教育教学工作应将强化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作为最终目的,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水平。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应将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是非观作为重点,让小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引导小学生培养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也是增强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高度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事件,能引导小学生加深对生活事件的思考,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重视德育内容的渗透,能使小学生多角度探究道德与法治内容,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基于此,以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为前提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契合,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促使小学生健全个人品质,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核心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小学生道德素质、法治意识等,需要与我国对小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符合,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对小学生来说,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非常关键,它能帮助小学生提高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但调查分析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可知,目前课程教学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第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秉持的教学观念不先进,通常会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课程教学设计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这些教师通常会单方面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所制定的课程教学计划存在不适性,这导致实际教学效果远低于预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说教为主,小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内容,很难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理解,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学习热情受到较大打击,课堂学习氛围较为平淡。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没有和小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了解小学生对事件、知识概念等的理解,不能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二,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所讲述的内容比较空泛,教师通常侧重于讲解理论知识,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在实际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进行授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结合实际生活内容进行的延伸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讲解的部分道德与法治内容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事件,会使小学生认为学习这些知识没有实用价值,不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影响小学生良好道德与思想品德的形成。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研读教材每章节的内容,提前在网络中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中,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师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创新改进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教师可设置讨论、辩论等趣味的教学环节,让小学生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中。教师结合具体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并引导小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料内容,让小学生逐渐提高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认知。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指导小学生借助网络查找对应的生活事件、官方媒体的解读等,让小学生通过探究总结强化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中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时,教师可在网上搜集有关家乡风景、物产、人物故事等的视频,并与本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制作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设置问题,如家乡的特产是什么、有哪些景点等,让小学生讨论家乡的特产、景点的秀丽风光等。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视频内容,和学生共同欣赏家乡的风景,帮助小学生对家乡有更全面地了解,使小学生为家乡感到自豪。例如,在“我们的班级”讲解中,教师可提前整理本校优秀班级、本班级的公示栏照片、拍摄的视频等,向小学生展示,使小学生认识到构建优秀班级的重要性。教师可提出构建优秀班级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如何成为优秀班级团体中的一员等问题,引导小学生加深对班级团体合作的理解,促使小学生提高班级荣誉感。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创新设计有趣的课堂互动环节,让小学生在互动讨论中思考多种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使小学生深入理解对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教学时,教师可模拟出公交车这种公共场所,让小学生分析插队、大声说话等不文明行为,组织学生围绕有效制止不文明行为展开讨论,营造更加活跃的讨论学习氛围。教师可展示公共生活场所的图片资料,如干净整洁球场,到处是垃圾的公园,再让小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中每个人的行为,鼓励小学生表达对图片的真实感受。例如,在干净的球场中,有学生将空的水瓶带走、主动捡拾地上的瓶盖等垃圾;而在到处是垃圾的公园,有人在野餐时随意丢弃食品包装袋。教师应引导小学生思考保持公共场所整洁卫生的重要意义,如体现社会文明、使环境更加整洁、游客心情更加愉悦等,加深小学生对文明行为、公共秩序等的理解,促使小学生主动提高道德素质。教师还可以与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活动相结合,让小学生找出公共场所中主动捡拾垃圾、家庭生活垃圾合理存放等文明行为,对学生良好文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制止不文明行为的方法,如张贴警示语、分发讲文明宣传海报、制作手抄报等,再引导小学生讨论更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这就需要小学生分别站在当事人、旁观者、政府等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全面了解生活中公共场所的各种不文明行为,鼓励小学生分享富有新意的管控措施。教师应适当增加课堂讨论环节的话题,引导学生梳理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多种方法等,使小学生深入理解道德教育及法制约束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在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时融入生活元素,引导小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分析现实问题。教师还应思考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例如,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做聪明的消费者”教学时,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指导小学生在购买食品时认真检查使用说明、生产日期、存储条件等。教师可引入小红买到过期产品的故事,小红因未查看生产日期及保质期买到了过期的牛奶,并在后续处理过程中与导购员发生冲突。教师引导小学生思考买到过期商品后如何正确维权,可行的方法如保存购物小票、和管理人员进行协商、拨打消费者维权热线、向工商局投诉等,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消费维权方法。教师可引入小丽不合理消费的故事,刚参加工作的小丽购买奢侈品刷爆信用卡,导致没有钱交房租,陷入非常窘迫的生活状态。教师引导小学生分析不合理消费的具体表现,如消费超出自身支付能力、无限制购买不实用的商品等,指导小学生总结不合理消费造成的后果,使小学生认识到合理消费的重要意义。教师也可让小学生思考小丽克服不合理消费的方法,想出制定每月花钱计划、为购买奢侈品设置金额上限等方法,帮助小学生掌握合理消费的有关知识,并鼓励学生分析对故事中小丽做法的看法,引导小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学习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重视锻炼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引导小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基于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改变传统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模式,重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围绕多个贴近生活的话题进行探究讨论,小学生会在思想上发生改观,更加认同道德与法治的约束作用,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应让每个小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分析中,让学生总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使学生能通过探究思考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多道探究性问题,融入更多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主动进行开放式讨论,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内容时,应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可设置“你在生活中有遇到类似事情吗”“应该怎么处理”等问题,让学生思考求助方法,如向教师或家长求助等。教师也可给出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现象,巧妙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讨论,使小学生在讨论中发生思维碰撞,促进小学生发展个性化思维。这能增强小学生的是非判断力,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整理家乡的各类物产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按照物产名称、年销售量、客户渠道、客户反馈、制约因素等方面,厘清有关家乡物产的数据信息,鼓励小学生采用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收集更多准确的信息。教师可让小学生分享围绕家乡物产制作的表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家乡物产产量、销售情况等,使小学生对家乡物产有更全面的了解,增强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教师可设置“如何拓宽家乡物产的销售渠道”“如何突破物产销售环节的限制”等问题,组织小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讨论,适当给出一些提示,让小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发散思维。通过探究分析,小学生会想出开网店、网络直播卖物产、安排客服人员处理客户反馈等措施,主动为家乡物产销售提出更多的建议。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教学时,教师可设置话题“如何劝说爸爸酒后不开车”,引导小学生从酒后驾车的危害、违反我国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反面进行劝说。教师可让小学生分组探究酒后开车行为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小学生认清法律大于人情,使小学生加深对安全知识的掌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若只讲解理论知识,会使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导致小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能构建有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调动小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并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能使小学生在辩论等活动中更真切地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价值。例如,在讲解“团结协作”时,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先讲解有关团结协作的理论知识,并组织开展多种有趣的游戏,将小学生分成游戏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站到讲台上面向其他学生,其余小组成员需要依据展示的图片进行表演,让讲台上的学生猜成语,猜对最多且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在游戏活动中,所有小学生都会积极配合,生动演示图片中展示的信息,通过不断磨合提高小组成员间的默契度。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让小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相互配合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解“美丽的校园”时,教师可组织小学生到校园开展校园寻宝活动,让小学生主动参与有趣的课外活动,用心欣赏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小学生亲身融入校园的美景中,更容易增加小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非常关键。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设计有趣的课堂互动环节并创设更加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采用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的理解,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