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2022-03-24 06:49亢红波杨春杰王文庆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程思维能力

□亢红波 杨春杰 王文庆

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章被纳入其中,明确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1]。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结合敏锐、独创的思维特性,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新创造的能力,并赋予事物独特的价值,并使自己和别人都获得满足感,它表征主体在执行方面的内在驱动。创业核心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基础要素及内在形式,它表征着创业者在执行方面的内在驱动,它是创业者领导能力、人格魅力、心理能量、语言能力等的综合表现,大学是核心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创新驱动战略中,企业为创新主体,人才则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学生则是未来创新的主力军,有研究证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决定了创业的总体水平和创业成功率[2]。而高校作为各种人才输出的基地,在“双创”背景下,有着更为艰巨的时代使命。如何适应新形式的迫切需求,变更过去教育理念与方法,完善制度的培养体系,塑造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则成为普通高校的时代使命,以满足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3]。

一、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惯性障碍。由于教育资源的紧缺,应试教育在各阶段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过早的把学生拉入到竞争的快车道,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中国经济在转型、思维教育也在转型,培养体系需要弯道超车,但原有教育体制的惯性及应试教育的现实需求,使大多数当代的大学生创新原动力失去了萌芽的土壤,更没有破土的机会,思维模式被禁锢,没有形成在中学时候所应有的创新思维积淀,当直面创新创业大潮时,甚至会失去基本的择业方向。大学教育本身是一种大质量承载,需要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进行变轨与提速,所面临的困难不言而喻。幸运的是,互联网思维的推广催生了教育生态的转变,但开花结果则周期漫长,而对于在读的大学生来说,任务迫切而严峻。

(二)横向差距。从麦可思2015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可以看出,连续三届,虽然有小幅攀升,但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小于3%,而发达国家创业比例可达20%到30%。从创业成功率来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3%,仅为美国成功率的七分之一。这种数据对学生来说有着消极的意义,对创新创业活动有着天然的看低的理由,而教育背景也使其有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创业前景充满的顾虑,甚至是悲观,不能自信的投入精力与智慧。此外,探索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需面对多种概率性事件,因此要同时兼顾心理重塑。

(三)教育短板。我国工程教育居全球首位,但实践教学仍为从属地位,工程教育本身呈弱化趋势。即使大学生毕业后,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回炉再造,才可以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接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的提出是一种本科教育目标的本质回归,它是对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的重新调整,其重点突出注重工程设计与工程实践本身,强调系统性、融合性、认知性与和谐性,改革过去理论为先的主导思想,倡导把教育还原到事物本身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从思想与体系上与先进的工程教育方式接轨,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工程品质优势。

二、创新创业核心能力问题解析

(一)技术素质与心理塑造。很多技术较弱的同学往往有着更为强烈的创业冲动,因为他们往往可以突破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技术较强的同学却倾向于守成,而且会很自然的联系到技术壁垒及落地难度。前者容易忽视技术实现及技术心态,而后者容易固步自封,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对看待技术的进化。从技术到管理,从管理到创业,这是一条较为通畅的道路,因为这个过程是对技术思维熟悉的过程,能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而且专而优则管的身份转变也容易被大众接受。同时,优秀团队氛围日趋包容,头脑敏锐、开拓性强、意志力坚定的同学也倍受青睐。随着项目融入度的增加,协作、探讨、论证、碰撞不可避免,各人的特点功能角色将逐渐清晰,技术及心理素质得到相应的升华。当然,自我的实践养成与实践历练必不可少,有意识通过小课题去打磨自己实践能力、完善知识短板、注重方法养成,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塑造自信,当有机会参加实践项目时,会以一个较为成熟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挑战,并去赢得重要角色。这些学习型实践机会,对将来的事业将有莫大的帮助,即使被动创业,也将会以一个更科学姿态与方法去规划实践内容,大大降低失败概率。

(二)思维创新与内在驱动。由于多年积习,更多的人没有摆脱对惯性路径的依赖,习惯了跟随与从众。时不时有人提出这样疑问,如老师们有更强的知识储备,更好的人脉资源,更充裕的资金支持,为什么不进行创业?此时,把创业简单的认同为条件的累积,没有看到相应的机遇、年龄、职业、精力、代沟等限制因素。而且还有更多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创业者来开创业课,把教育实践等同于创业实践,在具体课程开设中,无形增加了认知壁垒,尤其当课程进行与自己心理预期产生了较大差异后,这种不认同感将被放大,以致于走向反面。在这个阶段,提出问题代表着思考,解决问题意味着进步,但开放性的思维才是创新基石,思维创新创业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思维的创新也是内在驱动的一部分,但内在驱动不限于此,是综合了各种基于客观世界认知层次的主观认识,并付诸于实施的主动性。此外,还有些社会、经历和成长环境、性格、人生态度等因素,也影响着主体对创新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事实上,相当多的老师也在进行创业实践,但很多带有隐性的特征,没形成相当的规模;同时,很多成功或失败的企业家也投身到创新教育活动中,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安全资源。

(三)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创新的落地能力,实践能力也是执行力、知识水平、工程能力、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创新团队要走得远,协作能力与容错能力也不可或缺。自动化是代表性的工科专业,对实践基础有着本质性的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实践资源不足、实践课程固化、专业交互少、教师队伍基础薄弱等问题。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创新的土壤,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分散在通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对专业知识缺少足够的深入,理论知识也缺少应用的理解,谈不上灵活应用,更谈不上创新,在这种僵化教育要求下,学生也难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拓展为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在实践与协作过程中,缺少的是直接服务于目标的任务驱动,以问题为动力,有针对性去求知探索,以研究导向去促教与学,增强解决《华盛顿协议》所提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可持续竞争力的培养;同时也缺少集体性靶向环节,专业间、学科间、校企间、政教间、学校间都缺少相应的交互,资源与智力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行之有效的跨越式协作,从而弱化了实践协作成长空间。

三、一些创新实践方法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以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为辅助,根据专业发展特点及学生个体诉求变化,进行多维度工程人才培养及训练,强化系统工程思维,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重点致力于工程思维及工程技术方法的提高。

(一)教学内容开放化。大学真正的实践期相对较短,需坚实开放的知识教学体系,学生则需要根据自己特点有所取舍,提倡学有所重,学有所思的拿来主义,始于问题,乐于兴趣,勇于突破,精于综合。在初期,教师的关注与扶持将有助于塑造完成过程的信心。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围绕“控制”这个核心,针对性设计应用于教学展示的微案例及综合案例,同时,从科研项目课题及学科竞赛中抽取相应的案例与子案例,并依托课程练习形成问题导向的启发式、研究探索型教学新模式。提倡以竞赛和项目实践为内容的不同范围内的横向串联,加强各专业间的实践交融。在教育过程中,尤其与职能部门需要配套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变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弱化单一模式的考试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的训练与考核,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及时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在深化学生兴趣点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关联知识的学习,为创新提供更多的土壤及养份。

(二)实践教学工程化。工程化是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必然途径,它包涵了规范化、模块化、功能化、协作化、系统化等内涵,反观我国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存在着“质”的缺失,培养成果只是没有工程思维的工程师毛坯,要获取相应实践资质还需长时间的认知与历练。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科技素质的提升及工程思维的培养,学生的科研项目参研率及竞赛获奖率都较高,其中自动化学院的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占学校50%以上。在实践中提出了“课内课外两步走,由浅入深四层次”,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循环,如图1所示(其中虚线为校内外两种形式的划分)。四层次中,学科竞赛与项目驱动是关键两环,分别代表着思维发散与思维定向等内容,尤其项目驱动给学生所带的自我激励与心理历练是其它环节所无法比拟的。孵化基地是高校与市场的接口,学生们会理解怎样的价值输出是市场所期望的。综合工程能力与素质包括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在实践教学实施中,将以小竞赛、微项目为引导,培养学习竞赛与工程意识,提高“系统理念”全局观,打造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工程执行力及自主知识获取能力等。同时,学生也更好地理解了协作,打磨了自己的技术、方法、态度、心理等工程素质,塑造自信,创造性地完成份内职责,培养竞争与创新的理念。

图1 实践教育机制

把实践教育跟踪评价纳入到教师考核体系。对教师对于工程化教育的探索,学校应该从政策与资金方面,给予相应支持,以试点的心态去启迪教育智慧,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带领学生走向专业公司、走向市场。教师的主动性是一个隐性支点,是教育变革、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创新培养常态化。有句俗语,小学生不迷茫,中学生不迷茫,但大学生很迷茫。中小学专心以考学为目标,但在大学期间需要创新实践时,失去了方向。要改变多年的轨道式的学习模式,需要注入实践创新动力,变更心理上的惯性依赖性,培养独立意识。在实践考评中,需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学生的发明创造、学科竞赛、项目实践、翻转课堂等内容也作为评价标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把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加强学校之间、专业之间、校企之间的串联合作,碰撞不同火花,促使学生进行未来职场定位,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学校也应该利用资源,创造需求、衍生需求,使各类创新载体,如创新工作室、孵化基地、校企俱乐部等成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即使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也要出现百花竞秀的场面,抛弃逐功近利的想法,着眼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四、结语

创新驱动意味更多的创新人才的持续需求量,要撒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扁平化”的社会正在到来,使大学教育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如何施加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综合品质内化,提高个人创新能力,打造核心可持续竞争力,将是大学教育的时代命题。

猜你喜欢
工程思维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